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回上頁
:::
物的應許─黃贊倫個展
2022.12.16~2023.03.12
10:00 - 17:00
關渡美術館 二樓展覽廳
展覽介紹
全都是我的,但無一為我所有,
無一為記憶所有,
只有在注視時屬於我
〈旅行輓歌〉-維斯拉瓦.辛波絲卡
黃贊倫近期的作品,諸如人(或物)的肖像、他人的主機板及隱密封存的過往等,均連結了過往到當代的記憶術。進一步地翻開藝術家出版的《黃贊倫設定集》一書中,亦能見到他過往某些日子的隨筆被編入了專輯中。這些記憶停留在繪畫、裝置或專輯裡,逐一地鏈結了藝術家過往的足跡。黃贊倫將物件、肖像、主機板掏出再封存,藉由塑形、掩蓋、重組等,不斷地賦予了物在時間序上的綿延。同時我們亦能察覺到這些展示、出版中隱隱透出了黃贊倫對外開放私人記憶的某些碎片片段;我們所得到的是,如同從貓眼看出的世界,在物的集合中,碎片式地擁有了窺視的線索。
在「物」變成了藝術家的創作中封存記憶的手段,從私人領域轉向公共空間的展示時,便如同自身「珍奇櫃」轉向公共開放的「博物館」的歷史過程。而此次的展覽「物的應許」即是黃贊倫在創作路程中,珍藏、蒐集、遺留、放下等創作「物」的集合。
辛波絲卡的〈旅行輓歌〉中,種種入眼之物即是我的,然在視線離開後,重新再回到公眾。物原是私人的,如貴族的珍奇櫃、學者的標本房等,而在博物館逐步地為建構帝國之眼、品味之姿,開放大眾參觀時,「物」所有權則從我變為眾人。
博物館的光,如探照般地照射在物件之上,在光與陰影之間形塑了物件的框。博物館的原型是物的蒐集,從而規訓、從而記憶。一眼望去的「物」們,拓展空間、攪亂線條、被受名、被變形、被置放於特定位置產生意義,既公眾也私人,而博物館的物的展示,則成為了一場場在私人之眼與公共空間展開的記憶的搶奪。
此次展覽「物的應許」是黃贊倫連結近年創作的集合體,建構創作與「物」之間關係的新認定,藉創作時與記憶對話,思考著物與人、物與創作者的關係重塑下,在私的蒐藏、公的注視下所被翻攪的意義。(文字|侯昱寬)
展覽介紹
全都是我的,但無一為我所有,
無一為記憶所有,
只有在注視時屬於我
〈旅行輓歌〉-維斯拉瓦.辛波絲卡
黃贊倫近期的作品,諸如人(或物)的肖像、他人的主機板及隱密封存的過往等,均連結了過往到當代的記憶術。進一步地翻開藝術家出版的《黃贊倫設定集》一書中,亦能見到他過往某些日子的隨筆被編入了專輯中。這些記憶停留在繪畫、裝置或專輯裡,逐一地鏈結了藝術家過往的足跡。黃贊倫將物件、肖像、主機板掏出再封存,藉由塑形、掩蓋、重組等,不斷地賦予了物在時間序上的綿延。同時我們亦能察覺到這些展示、出版中隱隱透出了黃贊倫對外開放私人記憶的某些碎片片段;我們所得到的是,如同從貓眼看出的世界,在物的集合中,碎片式地擁有了窺視的線索。
在「物」變成了藝術家的創作中封存記憶的手段,從私人領域轉向公共空間的展示時,便如同自身「珍奇櫃」轉向公共開放的「博物館」的歷史過程。而此次的展覽「物的應許」即是黃贊倫在創作路程中,珍藏、蒐集、遺留、放下等創作「物」的集合。
辛波絲卡的〈旅行輓歌〉中,種種入眼之物即是我的,然在視線離開後,重新再回到公眾。物原是私人的,如貴族的珍奇櫃、學者的標本房等,而在博物館逐步地為建構帝國之眼、品味之姿,開放大眾參觀時,「物」所有權則從我變為眾人。
博物館的光,如探照般地照射在物件之上,在光與陰影之間形塑了物件的框。博物館的原型是物的蒐集,從而規訓、從而記憶。一眼望去的「物」們,拓展空間、攪亂線條、被受名、被變形、被置放於特定位置產生意義,既公眾也私人,而博物館的物的展示,則成為了一場場在私人之眼與公共空間展開的記憶的搶奪。
此次展覽「物的應許」是黃贊倫連結近年創作的集合體,建構創作與「物」之間關係的新認定,藉創作時與記憶對話,思考著物與人、物與創作者的關係重塑下,在私的蒐藏、公的注視下所被翻攪的意義。(文字|侯昱寬)
藝術家簡介
黃贊倫
1979年出生於臺灣宜蘭,現工作生活於宜蘭與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近年個展包括臺北當代藝術館、關渡美術館、臺北國際藝術村,並獲邀參與如德國維特拉設計博物館五年國際巡迴展、義大利阿索洛國際藝術影展等國際大展,以及V&A博物館蘇格蘭丹地分館、聖彼得堡博物館、銀川博物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駁二藝術特區等國內外多個聯展。其創作聚焦於透過生物與機械合體/混種等議題,創造共存於跨物種間的新生命形態,以在自我認知與外在環境的多重辯證,以及個人面對科技化地各類系統隨之而來的各種技術規範底下,反思人類地欲望如何保有其存在的價值和能動空間。
特別感謝|大象藝術空間館 鍾經新女士、行思策坊 陳翠華女士
藝術家簡介
黃贊倫
1979年出生於臺灣宜蘭,現工作生活於宜蘭與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近年個展包括臺北當代藝術館、關渡美術館、臺北國際藝術村,並獲邀參與如德國維特拉設計博物館五年國際巡迴展、義大利阿索洛國際藝術影展等國際大展,以及V&A博物館蘇格蘭丹地分館、聖彼得堡博物館、銀川博物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駁二藝術特區等國內外多個聯展。其創作聚焦於透過生物與機械合體/混種等議題,創造共存於跨物種間的新生命形態,以在自我認知與外在環境的多重辯證,以及個人面對科技化地各類系統隨之而來的各種技術規範底下,反思人類地欲望如何保有其存在的價值和能動空間。
特別感謝|大象藝術空間館 鍾經新女士、行思策坊 陳翠華女士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分享到Facebook(另開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視窗)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