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Q” Young Taiwan Artists from Nobody Collection 1997年打響YBA名號的展覽─“sensation”畫冊封面上有這麼一段文字:Young British Artists From The Saatchi Collection。當時透過沙奇(Saatchi)成功的炒作,讓一票英國年輕世代上了檯面,現在這已經是個“藝術的故事”。2008年一顆巨大的草莓口味果凍空降台北當代館(果凍世代 The Gelatin Age),在正值中國政治圖像泡沫化的時間點上,策展人張晴以社會學的角度封包一票1980前後出生的年輕世代,以果凍名之,來到台灣。2003年台灣藝術圈開始討論年輕世代的問題,以“喃喃自語”(muttering)名之,並且到目前都還是關注年輕世代的顯著命題。 然而讓我困惑的是,真正喃喃自語的似乎是一整個藝術圈,我們好像已經討論過了許多東西,呼籲用藝術關心政治之餘也不忘批判年輕頓挫(Frustration),但除了一貫的批判邏輯之外,我們的“年輕世代”(Young Age)究竟留下了什麼東西? “Young Taiwan Artist From Nobody Collection”便是呼應著在這塊貧瘠的土地,在這場我們說什麼都難逃無效的窘境,在這個很悶的藝術圈裡面,唯有透過妄想才可能投射出一絲絲----在政治/喃喃的制式批判底下、在畫廊收編與創作自由的落差底下---還尚能讓年輕世代呼息與創造的間隙,生長著台灣的學術與商場都無法保固的個體想像與藝術自由度。 我以身為被指稱作年輕世代的一員,策劃一個展覽,給出一個世代自我發聲的勾引,CO-Q無法代表台灣的年輕世代,但它至少不再是上一代給出的名字。 (文/蘇育賢) 參展藝術家:
“CO-Q” Young Taiwan Artists from Nobody Collection 1997年打響YBA名號的展覽─“sensation”畫冊封面上有這麼一段文字:Young British Artists From The Saatchi Collection。當時透過沙奇(Saatchi)成功的炒作,讓一票英國年輕世代上了檯面,現在這已經是個“藝術的故事”。2008年一顆巨大的草莓口味果凍空降台北當代館(果凍世代 The Gelatin Age),在正值中國政治圖像泡沫化的時間點上,策展人張晴以社會學的角度封包一票1980前後出生的年輕世代,以果凍名之,來到台灣。2003年台灣藝術圈開始討論年輕世代的問題,以“喃喃自語”(muttering)名之,並且到目前都還是關注年輕世代的顯著命題。 然而讓我困惑的是,真正喃喃自語的似乎是一整個藝術圈,我們好像已經討論過了許多東西,呼籲用藝術關心政治之餘也不忘批判年輕頓挫(Frustration),但除了一貫的批判邏輯之外,我們的“年輕世代”(Young Age)究竟留下了什麼東西? “Young Taiwan Artist From Nobody Collection”便是呼應著在這塊貧瘠的土地,在這場我們說什麼都難逃無效的窘境,在這個很悶的藝術圈裡面,唯有透過妄想才可能投射出一絲絲----在政治/喃喃的制式批判底下、在畫廊收編與創作自由的落差底下---還尚能讓年輕世代呼息與創造的間隙,生長著台灣的學術與商場都無法保固的個體想像與藝術自由度。 我以身為被指稱作年輕世代的一員,策劃一個展覽,給出一個世代自我發聲的勾引,CO-Q無法代表台灣的年輕世代,但它至少不再是上一代給出的名字。 (文/蘇育賢) 參展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