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或不可見的形狀——陳彧君、秦琦、徐小國三人展
2018.03.16~2018.04.29
09:00 - 17:00
關渡美術館 1F
展覽簡介
展覽簡介
文/馮博一
這次展覽呈現了大陸三位七十年代出生的藝術家新作。他們更多地是憑附於個人生存的感性經驗,注重于內心靜觀的認知與體悟,將形象的輪廓置於相對逼仄的空間。同時,他們在具象或抽象的繪畫中,尤其是在形式語言的層面上,進行著不斷地深入與純化,思考與實踐著觀念繪畫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的多種可能性。

他們創作的價值與意義,不僅在於用一種新的繪畫觀念和視覺語言表現他們這一代的存在狀態和文化記憶,還顯示了在跨出寫實的「似真性」之後,在一種非具體的關係中,凸現了無法把握的變動。也許,他們所強調的只是在沒著沒落的游離中,張望著不確定的環境,一種可見或不可見的形狀,而並非如以往藝術那樣只重視「確定的意義」本身。抑或他們還為中國當代繪畫藝術的生態提供了一種別樣的視覺樣本。
展覽簡介
文/馮博一
這次展覽呈現了大陸三位七十年代出生的藝術家新作。他們更多地是憑附於個人生存的感性經驗,注重于內心靜觀的認知與體悟,將形象的輪廓置於相對逼仄的空間。同時,他們在具象或抽象的繪畫中,尤其是在形式語言的層面上,進行著不斷地深入與純化,思考與實踐著觀念繪畫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的多種可能性。

他們創作的價值與意義,不僅在於用一種新的繪畫觀念和視覺語言表現他們這一代的存在狀態和文化記憶,還顯示了在跨出寫實的「似真性」之後,在一種非具體的關係中,凸現了無法把握的變動。也許,他們所強調的只是在沒著沒落的游離中,張望著不確定的環境,一種可見或不可見的形狀,而並非如以往藝術那樣只重視「確定的意義」本身。抑或他們還為中國當代繪畫藝術的生態提供了一種別樣的視覺樣本。
藝術家介紹
陳彧君:空間的複數

這是介於具體的物理空間與非真實場景之間界限上的營造,不僅僅是空間位移的概念,還是對流動或變化的棲居地思考。他似乎有意打亂了視覺的次序,並切割成無數條狀的碎片,將其生存空間轉化為內心的覺知,從而賦予的是一種繁複、間隔的結構。實際上是在隱喻性地顯示著藝術家本身的經歷和際遇,以及在空間中形成的相互依存和對應吸附的處境關係。

-

秦 琦:無限的混合

以大尺幅、超寫實的語言方式,將社會歷史的敘事和多種圖像碎片化地設置在不同的場景之下,呈現出混雜、曲折的語境。而在碎片化之間有著紀實與虛構、移植與混合的視覺修辭,構成了作品中荒誕不經的意味——貌似真實,甚至逼真,其實虛構。由此產生了一種不可理喻迷局和懸疑,也使在這種間隔當中相對充分地尋求到現實與歷史的象徵與寓意,以及各種可能發生什麼的想像空間。
徐小國:秩序的輪廓

通過對自然物象的抽離,使「織體」或「線體」的秩序輪廓發生變異,這種不確定性既是一種形式,也是具體而微的生存經驗與內心感受。由此構成了在互為圖像關係上「居間」形態的如影隨形,並在畫面纏繞和疊加的維度中拓展了抽象的容量和飽和的視域,以及在靜與動、冷與熱、簡與繁、疏與密的融合中,感受到沉默的騷動,冷峻的熱烈,無常的永恆。
藝術家介紹
陳彧君:空間的複數

這是介於具體的物理空間與非真實場景之間界限上的營造,不僅僅是空間位移的概念,還是對流動或變化的棲居地思考。他似乎有意打亂了視覺的次序,並切割成無數條狀的碎片,將其生存空間轉化為內心的覺知,從而賦予的是一種繁複、間隔的結構。實際上是在隱喻性地顯示著藝術家本身的經歷和際遇,以及在空間中形成的相互依存和對應吸附的處境關係。

-

秦 琦:無限的混合

以大尺幅、超寫實的語言方式,將社會歷史的敘事和多種圖像碎片化地設置在不同的場景之下,呈現出混雜、曲折的語境。而在碎片化之間有著紀實與虛構、移植與混合的視覺修辭,構成了作品中荒誕不經的意味——貌似真實,甚至逼真,其實虛構。由此產生了一種不可理喻迷局和懸疑,也使在這種間隔當中相對充分地尋求到現實與歷史的象徵與寓意,以及各種可能發生什麼的想像空間。
徐小國:秩序的輪廓

通過對自然物象的抽離,使「織體」或「線體」的秩序輪廓發生變異,這種不確定性既是一種形式,也是具體而微的生存經驗與內心感受。由此構成了在互為圖像關係上「居間」形態的如影隨形,並在畫面纏繞和疊加的維度中拓展了抽象的容量和飽和的視域,以及在靜與動、冷與熱、簡與繁、疏與密的融合中,感受到沉默的騷動,冷峻的熱烈,無常的永恆。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繁中  /  EN
繁中 /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