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關渡美術館

:::
藍門後的光—張庭甄個展
2025.06.06~2025.08.10
10:00 - 17:00
關渡美術館G402
展覽介紹
《藍門後的光》是以我祖父為核心開展的一場記憶撿拾行動。透過舊家屋的3D掃描影像、祖父的教職紀念合影,開啟了我對於所處現實的探索。本展聚焦於家庭記憶與代際身分之間的斷裂與連結—當對話與詮釋重新發生,作為參照的影像便成為了個人與歷史之間的「測量儀」。

創作的起點,來自我試圖以3D掃描技術記錄並保留即將被拆除的祖父家屋時所遭遇的困難。由於現場光線不足,掃描結果呈現出殘缺、飛散與錯位—這種難以還原的現實,與我印象中祖父的形象產生了強烈的矛盾,那曾籠罩整個空間與家族的堅實權威,正隨著破碎的影像一同消逝。更令我困惑的,是那些與記憶相悖的事實:這位在日本殖民教育體系中成長、曾任國小校長的威嚴長輩,卻在過往的教職合影中身影被旁人遮蔽,在歷任校長的史料中亦難覓其名。種種的遮蔽與缺席,使我不禁懷疑:關於祖父身影的真實究竟存於何處?

展覽包含多頻道錄像裝置、攝影與雕塑,透過3D模型、歷史照片與父親訪談等多重敘事的交錯,構築出一種介於實體與殘影、記憶與再現之間的觀看經驗。在私密語言與集體影像之間建立對話,進一步反思「祖父—父親—我」之間所織構的教育傳承與連結,回望我於家族體制中的觀看位置與角色轉譯。

本展《藍門後的光》,既是對親人形象的追索,也是對個人位置的自我提問。如同那張民國六十二年的教職合影中,遠處站在教室二樓廊邊的小孩們—他們見證了合影的現場,也目睹了鏡頭無法捕捉的人群背面。而我,或許正是那群孩子之一,站在視角的邊界,試圖在遮擋與隙縫間,讓視線重新交會。
展覽介紹
《藍門後的光》是以我祖父為核心開展的一場記憶撿拾行動。透過舊家屋的3D掃描影像、祖父的教職紀念合影,開啟了我對於所處現實的探索。本展聚焦於家庭記憶與代際身分之間的斷裂與連結—當對話與詮釋重新發生,作為參照的影像便成為了個人與歷史之間的「測量儀」。

創作的起點,來自我試圖以3D掃描技術記錄並保留即將被拆除的祖父家屋時所遭遇的困難。由於現場光線不足,掃描結果呈現出殘缺、飛散與錯位—這種難以還原的現實,與我印象中祖父的形象產生了強烈的矛盾,那曾籠罩整個空間與家族的堅實權威,正隨著破碎的影像一同消逝。更令我困惑的,是那些與記憶相悖的事實:這位在日本殖民教育體系中成長、曾任國小校長的威嚴長輩,卻在過往的教職合影中身影被旁人遮蔽,在歷任校長的史料中亦難覓其名。種種的遮蔽與缺席,使我不禁懷疑:關於祖父身影的真實究竟存於何處?

展覽包含多頻道錄像裝置、攝影與雕塑,透過3D模型、歷史照片與父親訪談等多重敘事的交錯,構築出一種介於實體與殘影、記憶與再現之間的觀看經驗。在私密語言與集體影像之間建立對話,進一步反思「祖父—父親—我」之間所織構的教育傳承與連結,回望我於家族體制中的觀看位置與角色轉譯。

本展《藍門後的光》,既是對親人形象的追索,也是對個人位置的自我提問。如同那張民國六十二年的教職合影中,遠處站在教室二樓廊邊的小孩們—他們見證了合影的現場,也目睹了鏡頭無法捕捉的人群背面。而我,或許正是那群孩子之一,站在視角的邊界,試圖在遮擋與隙縫間,讓視線重新交會。
藝術家簡介
張庭甄
張庭甄,1995 年生於嘉義,2023 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班複合媒體組。創作實踐涵蓋平面攝影、錄像、影像拼貼、現成物與立體裝置,關注影像在空間與物質性之間的延展特性。作品多從個人成長經驗、家庭影像與所處環境出發,透過掃描、拼貼與觀看的操作,將影像視為可被構築、干擾與介入的材料,展開敘事的再延與重組。曾赴捷克布拉格藝術學院交換,2023 年獲選北藝當代創作獎優選,並參與多項國內外展演,作品曾於臺灣、希臘、瑞士等地展出。
藝術家簡介
張庭甄
張庭甄,1995 年生於嘉義,2023 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班複合媒體組。創作實踐涵蓋平面攝影、錄像、影像拼貼、現成物與立體裝置,關注影像在空間與物質性之間的延展特性。作品多從個人成長經驗、家庭影像與所處環境出發,透過掃描、拼貼與觀看的操作,將影像視為可被構築、干擾與介入的材料,展開敘事的再延與重組。曾赴捷克布拉格藝術學院交換,2023 年獲選北藝當代創作獎優選,並參與多項國內外展演,作品曾於臺灣、希臘、瑞士等地展出。
展出作品
正像
SLA光敏樹脂透明雕塑、3D列印
30×14×17 cm
2025
展出作品
正像
SLA光敏樹脂透明雕塑、3D列印
30×14×17 cm
2025
掃描一扇目光
玻璃噴墨輸出
30x26 cm,一式12件
2025
掃描一扇目光
玻璃噴墨輸出
30x26 cm,一式12件
2025
藍門後的光
雙頻道有聲彩色錄像、雙層投影裝置
15分30秒循環
2025
藍門後的光
雙頻道有聲彩色錄像、雙層投影裝置
15分30秒循環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