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回上頁
:::
2020新媒體藝術卓越獎 :「涼拌炒雞蛋」:「滿好吃的」
2020.09.04~2020.10.04
09:00 - 17:00
關渡美術館 4、5樓展覽室
展覽簡介
策展人:塗家伶
不同領域的創作,透過產生各種稱謂作為歸納,形成試圖與世界對話的一種方法。《肌膚之目》中提到:「我們通常不應該從表面價值來解讀藝術家和建築師的說詞,因為他們往往僅表達了一種意識表面的合理性或辯護,他們可能與更深層但卻真正給予作品生命力的無意識的意圖存在著激烈的矛盾。」*當創作接觸人群的那一刻,即便試圖沈默,但已被動的受到社會空間的再解讀。
「涼拌炒雞蛋」,此歇後語常用於人們自嘆不如抑或無可奈何,任憑事情自由發展,其非問句,但有各種相對應的回應。類比在創作過程中,創作者擺盪於話語與意識之間與社會的對談。對於自身作品的認知從初始到結束——結束並非意旨作品完成之時,而是指作品完全的消失——會隨著周邊社會空間的形塑而不停變換。創作一開始以無意識方式進行發展也無妨,作品會逐漸在社會中被各種角色的價值觀投射下所建構與定義。
延伸探論作品究竟是什麼樣子?對話中因應社會的角色位處於不同的社會背景脈絡,而使得在回覆中不停地轉換各種詞彙,它連動著口語述說中的即時性、連結著創作者與社會最直接的背景經驗。透過每一次的提問與角色變換而重新回問自身,創作或許僅是字彙包裝下的某種日常。於此,本屆策展主題「:『涼拌炒雞蛋』:『滿好吃的』」討論藝術家們在創作過程中,說者與聽者真正想表達的意涵不得而知,是一個不停推敲的過程,反映的不僅僅是作品本身,而是現在所處時間點的進展,甚至在某刻反轉主題中的消極意義。
*註: Juhani Pallasmaa, The Eyes of the Skin (Wiley & Sons, 2009)-劉星、任叢叢譯,《肌膚之目》(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6)頁34。
展覽簡介
策展人:塗家伶
不同領域的創作,透過產生各種稱謂作為歸納,形成試圖與世界對話的一種方法。《肌膚之目》中提到:「我們通常不應該從表面價值來解讀藝術家和建築師的說詞,因為他們往往僅表達了一種意識表面的合理性或辯護,他們可能與更深層但卻真正給予作品生命力的無意識的意圖存在著激烈的矛盾。」*當創作接觸人群的那一刻,即便試圖沈默,但已被動的受到社會空間的再解讀。
「涼拌炒雞蛋」,此歇後語常用於人們自嘆不如抑或無可奈何,任憑事情自由發展,其非問句,但有各種相對應的回應。類比在創作過程中,創作者擺盪於話語與意識之間與社會的對談。對於自身作品的認知從初始到結束——結束並非意旨作品完成之時,而是指作品完全的消失——會隨著周邊社會空間的形塑而不停變換。創作一開始以無意識方式進行發展也無妨,作品會逐漸在社會中被各種角色的價值觀投射下所建構與定義。
延伸探論作品究竟是什麼樣子?對話中因應社會的角色位處於不同的社會背景脈絡,而使得在回覆中不停地轉換各種詞彙,它連動著口語述說中的即時性、連結著創作者與社會最直接的背景經驗。透過每一次的提問與角色變換而重新回問自身,創作或許僅是字彙包裝下的某種日常。於此,本屆策展主題「:『涼拌炒雞蛋』:『滿好吃的』」討論藝術家們在創作過程中,說者與聽者真正想表達的意涵不得而知,是一個不停推敲的過程,反映的不僅僅是作品本身,而是現在所處時間點的進展,甚至在某刻反轉主題中的消極意義。
*註: Juhani Pallasmaa, The Eyes of the Skin (Wiley & Sons, 2009)-劉星、任叢叢譯,《肌膚之目》(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6)頁34。
藝術家介紹
吳亭毅
驗光空間
動力裝置、驗光機、透鏡、馬達、透明片 / 1:100 模型 / 尺寸依場地而定
驗光機藉由暗箱與透鏡反射原理,以一張房屋影像,利用「雲霧法」(Fogging)使畫面失焦,來觀察受測者的眼球。《驗光空間》以此作為空間想像,將影像製成模型,穿越平面帶入現實,在聚焦與模糊之間,試圖營造空間的錯覺。由於長時間驗光的經歷,對畫面中房屋產生好奇,扁平的景深視角也令人在意,一同穿越透鏡,在觀看與觀測之間,重新定義驗光的維度。
-
侯思齊
電視牆
錄像裝置、螢幕、樹莓派 / 280 × 120 cm
《電視牆》這件作品試圖將「螢幕畫面」映射在「螢幕」上,從pixel的角度出發,當影像使用任何螢幕播放的同時,即使是一面全白,也會有一格一格的畫素。以此為基礎,影像畫面模擬將畫素格子放大;並將電視螢幕的邊框也納入影像畫面元素,影像最終放大至黑色格線中,成為全黑。藉由此過程討論何謂影像的外部與內部、虛擬與真實;影像的邊框以及螢幕作為物件如何生產影像亦或成為影像。
-
簡令謙
波動
動力裝置、鐵片、壓克力、馬達、燈條、木座 / 240 × 90 × 110 cm
堅硬的金屬,柔順的波,光滑的面,銳利的聲音,彼此何以共鳴?
堅硬的金屬同時也能像海浪般地柔順,《波動》嘗試將金屬媒材的這個特性讓無形的波轉化為有形的波,金屬片的動態結合光影與聲音,呈現出能量傳遞的過程,試圖在視覺動態與聲音之間尋找新的可能。
陳恩澤
沈著未盡的波形
動力裝置、馬達、鋁、壓克力、燈條、聲音 / 300 × 300 × 440 cm
將時序排列成可讀取的波形,切割成細碎的長度,即便紊亂、失序仍然需要保持沈著,等待一刻的完整。緩慢起伏的波峰與波谷,逐漸形成一致的波長。均衡地擴散與收縮,穩定且循環,儘可能地表現出僅有的溫度,尚且能感受它的存在。思考時間被零碎切割地使用,在大體上卻仍然緩緩前進的概念。透過作品感受時間的流動,以聲音象徵被切割的時序,緩慢的波形呈現時間被擠壓、扭曲的過程,逐漸形成動態平衡;像是一種生活常態,有時候是完整的圓,大部分時間是起伏的,這種日子緩慢而循環,是冰冷且寧靜的。
-
莊英渝
關於那道聲音:量體
聲音裝置、蜂鳴片 / 250 × 150 cm
量體,指的是一個物體所佔的三維空間的大小。在建築領域通常指的是建築物本身,或是室內空間內某個元素在"視覺上"所表現的大小。藝術家試圖利用這點與作品做連結,嘗試把蜂鳴片作為空間中的量體,讓觀眾思考究竟是蜂鳴片的視覺效果使空間作切割,抑或蜂鳴片本身所發出的聲音才是切割空間的本體。並透過程式演算及收音的方式,把擷取到的聲音調變成電子的環境聲,將聲音作為功能性的展示,進而達到聲音、視覺與空間之間的相互關係。
-
WWC(陳智彥、王學淵、林則維)
聖靈殿
自製樂器、壁畫、單頻道錄像、燈 / 尺寸依場地而定
WWC,自製樂器團體,創立於2019年。起初為了打破以往的音像聲音表演模式,嘗試透過自製樂器與表演講述一些史詩性的段落,作品文本參考眾多信仰、史詩故事,並嘗試以當代手法呈現。後來把團員的興趣取向與特長互相融合後,成為一個不止音樂、更多的是在講述故事,創造架空時空的表演。WWC將每首曲目定義為章節,應用章節形式,將每首曲目環環相扣,加以訴說故事。成員們在每段章節打造出形式多樣的載體,詮譯了該時空中不同的角色與情緒。
藝術家介紹
吳亭毅
驗光空間
動力裝置、驗光機、透鏡、馬達、透明片 / 1:100 模型 / 尺寸依場地而定
驗光機藉由暗箱與透鏡反射原理,以一張房屋影像,利用「雲霧法」(Fogging)使畫面失焦,來觀察受測者的眼球。《驗光空間》以此作為空間想像,將影像製成模型,穿越平面帶入現實,在聚焦與模糊之間,試圖營造空間的錯覺。由於長時間驗光的經歷,對畫面中房屋產生好奇,扁平的景深視角也令人在意,一同穿越透鏡,在觀看與觀測之間,重新定義驗光的維度。
-
侯思齊
電視牆
錄像裝置、螢幕、樹莓派 / 280 × 120 cm
《電視牆》這件作品試圖將「螢幕畫面」映射在「螢幕」上,從pixel的角度出發,當影像使用任何螢幕播放的同時,即使是一面全白,也會有一格一格的畫素。以此為基礎,影像畫面模擬將畫素格子放大;並將電視螢幕的邊框也納入影像畫面元素,影像最終放大至黑色格線中,成為全黑。藉由此過程討論何謂影像的外部與內部、虛擬與真實;影像的邊框以及螢幕作為物件如何生產影像亦或成為影像。
-
簡令謙
波動
動力裝置、鐵片、壓克力、馬達、燈條、木座 / 240 × 90 × 110 cm
堅硬的金屬,柔順的波,光滑的面,銳利的聲音,彼此何以共鳴?
堅硬的金屬同時也能像海浪般地柔順,《波動》嘗試將金屬媒材的這個特性讓無形的波轉化為有形的波,金屬片的動態結合光影與聲音,呈現出能量傳遞的過程,試圖在視覺動態與聲音之間尋找新的可能。
陳恩澤
沈著未盡的波形
動力裝置、馬達、鋁、壓克力、燈條、聲音 / 300 × 300 × 440 cm
將時序排列成可讀取的波形,切割成細碎的長度,即便紊亂、失序仍然需要保持沈著,等待一刻的完整。緩慢起伏的波峰與波谷,逐漸形成一致的波長。均衡地擴散與收縮,穩定且循環,儘可能地表現出僅有的溫度,尚且能感受它的存在。思考時間被零碎切割地使用,在大體上卻仍然緩緩前進的概念。透過作品感受時間的流動,以聲音象徵被切割的時序,緩慢的波形呈現時間被擠壓、扭曲的過程,逐漸形成動態平衡;像是一種生活常態,有時候是完整的圓,大部分時間是起伏的,這種日子緩慢而循環,是冰冷且寧靜的。
-
莊英渝
關於那道聲音:量體
聲音裝置、蜂鳴片 / 250 × 150 cm
量體,指的是一個物體所佔的三維空間的大小。在建築領域通常指的是建築物本身,或是室內空間內某個元素在"視覺上"所表現的大小。藝術家試圖利用這點與作品做連結,嘗試把蜂鳴片作為空間中的量體,讓觀眾思考究竟是蜂鳴片的視覺效果使空間作切割,抑或蜂鳴片本身所發出的聲音才是切割空間的本體。並透過程式演算及收音的方式,把擷取到的聲音調變成電子的環境聲,將聲音作為功能性的展示,進而達到聲音、視覺與空間之間的相互關係。
-
WWC(陳智彥、王學淵、林則維)
聖靈殿
自製樂器、壁畫、單頻道錄像、燈 / 尺寸依場地而定
WWC,自製樂器團體,創立於2019年。起初為了打破以往的音像聲音表演模式,嘗試透過自製樂器與表演講述一些史詩性的段落,作品文本參考眾多信仰、史詩故事,並嘗試以當代手法呈現。後來把團員的興趣取向與特長互相融合後,成為一個不止音樂、更多的是在講述故事,創造架空時空的表演。WWC將每首曲目定義為章節,應用章節形式,將每首曲目環環相扣,加以訴說故事。成員們在每段章節打造出形式多樣的載體,詮譯了該時空中不同的角色與情緒。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分享到Facebook(另開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視窗)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