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 Show 4 - 弱繪畫
2009.07.29~2009.09.20
09:00 - 17:00
弱繪畫 Weak Painting 展期: 2009-08-14 ~ 2009-09-20
地點: 週二至週日上午10:00-下午5:00 展期: 2009. 8. 14 ~ 9. 20
地點: 本館一樓展覽室
開幕: 2009. 8. 22 (六) 2:00 pm
座談會: 2009. 8. 22(六) 3:30pm
與談人:姚瑞中(策展人、藝術家)、簡子傑(策展人、藝評家)、郭維國(藝術家)   當影像與科技藝術在當代藝術世界愈受重視,相對而言,有著舊有而傳統名稱的「繪畫」在當代藝術中又是如何地發展著?   8月14日至9月20日在關渡美術館展出的「弱繪畫」,由十五位藝術家共同以繪畫作品展露屬於00年代的繪畫觀,他們以畫筆及顏料表達了屬於當下的畫家觀點,在作品中呈現其觀看自己、他人、外在環境等狀態的片段。參展藝術家包括范揚宗、王亮尹、許尹齡、邱建仁、黃嘉寧、王姿婷、蔡依庭、田葆昌、黃海欣、黃華真、長谷川雄飛、Benjamin Swallow Duke、崔娜利、Rob James Kolomyski、Samuel T. Adams,由張晴文、蘇俞安策展。   策展人蘇俞安表示,電子媒體與網路尚未興盛前,印刷術主導所有知識媒介,導致知識發展為強調分類學科,藝術相對應成為現代藝術中強調其媒材的固有特色、純粹性與獨特性。然而現今在資訊快速傳播、各類資訊同時性展現、馬賽克式透過電子媒體混凝我們的知覺與認知,藝術產生新的影響成為一種跨領域、語言訊息大於物質訊息的變化。在創作已開放範疇、媒材的情況下,繪畫該如何發展?我們該如何看一幅畫?   繪畫不同於影像或多媒體主動給予觀者大量訊息,它像文字需要觀者更為投入觀賞。目前,台灣重要官方展覽(如台北雙年展等)以影像與裝置語法為主流、藝術學院中繪畫教師或志於評論繪畫之藝評者銳減等種種現狀下,繪畫於台灣的藝術領域似處於弱勢。在歷經裝置與錄像藝術的潮流後,一群六、七年級生的年輕創作者用繪畫創作,經由具體實踐與各自摸索,呈現許多不同面向的繪畫作品。   另一位策展人張晴文則從繪畫的內部來看「弱繪畫」的概念。她將「弱繪畫」視為當代年輕藝術家創作態度的總括,藝術家們將微觀生活的眼光透過畫筆和顏料呈現,在平面上傳達屬於這一時代的美好與荒謬。「弱繪畫」的「弱」,對應的是現實生活裡的細微知覺與情感,它們或許不具備大敘事的恢弘,卻有極為迷人的探查與見解。在當今的繪畫裡,藝術家們找到各自的語言,將活生生的日常、每一個無名的日子化為作品,讓它們更真實地存在。
弱繪畫 Weak Painting 展期: 2009-08-14 ~ 2009-09-20
地點: 週二至週日上午10:00-下午5:00 展期: 2009. 8. 14 ~ 9. 20
地點: 本館一樓展覽室
開幕: 2009. 8. 22 (六) 2:00 pm
座談會: 2009. 8. 22(六) 3:30pm
與談人:姚瑞中(策展人、藝術家)、簡子傑(策展人、藝評家)、郭維國(藝術家)   當影像與科技藝術在當代藝術世界愈受重視,相對而言,有著舊有而傳統名稱的「繪畫」在當代藝術中又是如何地發展著?   8月14日至9月20日在關渡美術館展出的「弱繪畫」,由十五位藝術家共同以繪畫作品展露屬於00年代的繪畫觀,他們以畫筆及顏料表達了屬於當下的畫家觀點,在作品中呈現其觀看自己、他人、外在環境等狀態的片段。參展藝術家包括范揚宗、王亮尹、許尹齡、邱建仁、黃嘉寧、王姿婷、蔡依庭、田葆昌、黃海欣、黃華真、長谷川雄飛、Benjamin Swallow Duke、崔娜利、Rob James Kolomyski、Samuel T. Adams,由張晴文、蘇俞安策展。   策展人蘇俞安表示,電子媒體與網路尚未興盛前,印刷術主導所有知識媒介,導致知識發展為強調分類學科,藝術相對應成為現代藝術中強調其媒材的固有特色、純粹性與獨特性。然而現今在資訊快速傳播、各類資訊同時性展現、馬賽克式透過電子媒體混凝我們的知覺與認知,藝術產生新的影響成為一種跨領域、語言訊息大於物質訊息的變化。在創作已開放範疇、媒材的情況下,繪畫該如何發展?我們該如何看一幅畫?   繪畫不同於影像或多媒體主動給予觀者大量訊息,它像文字需要觀者更為投入觀賞。目前,台灣重要官方展覽(如台北雙年展等)以影像與裝置語法為主流、藝術學院中繪畫教師或志於評論繪畫之藝評者銳減等種種現狀下,繪畫於台灣的藝術領域似處於弱勢。在歷經裝置與錄像藝術的潮流後,一群六、七年級生的年輕創作者用繪畫創作,經由具體實踐與各自摸索,呈現許多不同面向的繪畫作品。   另一位策展人張晴文則從繪畫的內部來看「弱繪畫」的概念。她將「弱繪畫」視為當代年輕藝術家創作態度的總括,藝術家們將微觀生活的眼光透過畫筆和顏料呈現,在平面上傳達屬於這一時代的美好與荒謬。「弱繪畫」的「弱」,對應的是現實生活裡的細微知覺與情感,它們或許不具備大敘事的恢弘,卻有極為迷人的探查與見解。在當今的繪畫裡,藝術家們找到各自的語言,將活生生的日常、每一個無名的日子化為作品,讓它們更真實地存在。
弱繪畫
01邱建仁談薩繆.亞當斯 Chiu Chien-Jen on Samuel T. Adams 在繽紛的地圖裡遇見了打翻了一地的卡通 On this kaleidoscopic map,I come across,a variety of animations spilling all over the ground. 02羅伯.柯洛米斯基談許尹齡 Iliana Marie Kossok是個包容主義者。她樂於接受新的想法。她住在一個不斷改變的地方,那裡有一大堆小東西潛伏在角落,在車庫裡盯她看(這就是身為一個包容主義者的後果)。 一個六月的早晨,我走進她的私人車道的時候,她開始跟我說一些有的沒的,關於Chelsea Nakamura如何質疑她在C.O.O.的地位。我告訴她,我不知道C.O.O.是什麼,但她一直自顧自地碎唸瓦特街另一頭的倉庫真是令人難以忍受。盡是灰綠跟昏暗的顏色和髒髒的粉紅色! 「……那些燈……他們掛得太遠了。」她說道:「還有那些長方形!我的天啊!那些長方形!」 直到那時候,我才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注意到Iliana Marie的臉。她的臉頰凹陷,像記憶中爛掉的桃子一樣毛茸茸的,上面沾滿了泥土和汙漬。木棍和塵埃。 她會高興地宣告:「今天是洗澡的日子!」並且像一隻魚鷹一樣張開雙臂,在溫熱的水泥地上踮起腳尖轉圈。雖然,我們都知道,有這些小東西潛藏在身邊,永遠不會有足夠的時間洗澡;而那些討厭的長方形現在正不斷地改變方向,接著「碰」地一聲撞成一團,一如在高溫下膨脹而蒼白的垂直百葉窗。 推進去,又推出來。 有一些你們也看得出來。當棕色發生變化的時候,她最喜歡它們。 「但是這些斷奏呢?……那些在中間開花的在哪裡呢?它們夠大嗎?它們不會阻止C.O.O.嗎?」她問道,睜得大大的眼睛裡充滿了渴望。我盯著那些綠色的小東西,長過了車道上的裂縫。很快就會變黑的灰色大廣場旁邊,長著細小脆弱的雜草。我們忽然感到一陣短暫的興奮,像一團小黑蠅般襲來。不過,一架噴射機從上空飛過之後,又陷入兩眼無神的狀態。 轉換。 「去他的Chelsea Nakamura!」她說。後來,我查到它們究竟是什麼了。它們叫「商陸木」,是一種生命力強大的雜草,一旦在花園裡長大了,就很難除掉它們。想吃的人可以把它們加在沙拉裡面吃掉。 Rob James Kolomyski on Hsu Yin-Ling Iliana Marie Kossok was an inclusivist. She enjoyed being educated. She lived in a place of shifting planes. There was a contiguous pile of nothing lurking in the corner, watching her from the garage (a consequence of inclusivism). I walked up her driveway one morning in June and she began telling me about something. How Chelsea Nakamura had questioned her position on the C.O.O. I told her that I didn’t know what C.O.O. meant and she went on about an unacceptable situation in the warehouse on down on Water Street. All gray-greens and dusk. Dirt-pinks! ‘…and the lights…, they hang down too far’ she said, ‘and the rectangles! My god the rectangles!’ It was then that I noticed Iliana Marie’s face for the first time and last time. It was all slumped down and fuzzy like the memory of a rotten peach. There was some dirt here and there. Smudges. Sticks and motes. ‘Today is bath day!’ she would announce with glee, spinning around on a toe on the hot concrete with her arms spread wide like an osprey even though we both knew that there was never enough time for baths with that pile of nothing lurking around, and those pesky rectangles which were now changing direction to and fro and piling up and clacking into one another like fat, pale vertical blinds in the heat. Pushing in, pushing out. Some you could see right through. She liked those the best, when the brown’s changed. ‘But what about the staccatos…, the ones that flower around there in the mid? Are they big enough? Don’t they stop the C.O.O.?’ she asked, eyes wide and thirsty. I watched the little green things growing through the cracks in the driveway. Tiny, delicate weeds against the great gray squares that could have easily been black. There was a flash of excitement between us, a miniscule moment like the swatting of a cloud of gnats. A jet high above as the moment passed, the eyes fell dull again. Shifted. ‘Chelsea Nakamura is full of shit!’ she said. Later I looked them up. ‘Pokeweed’, a very invasive weed in the gardens that is difficult to eradicate when well established. Edible in salads to those so inclined. 03山繆.亞當斯談黃華真 Samuel T. Adams on Huang Hua-Chen 04范揚宗談王姿婷 Fan Yang-Tsung on Wang Tzu-Ting 05許尹齡談蔡依庭 Yin-Ling Hsu on Tsai Yi-Ting 06黃嘉寧談羅伯.柯洛米斯基 看一幅繪畫原作不同於看一張網路上作品的攝影圖檔。在還沒看到原作之前我只能依靠自己擁有的這些有限經驗去想像感覺它會是如何…。但我也喜歡這種距離感,距離感可以延伸、發酵 、自由想像, 這些發生在眼見為憑之前、在看之前的說法,這些描述越多,它能提供真實之外的另類輪廓跟圖像則越豐富。 看這位藝術家的畫面它給人一種明亮、豪邁、飽滿的氣息也讓我感受到其中有些銳利,或有點無痛的暴力。這些堆疊的顏料、筆觸痕跡讓我覺得像是觀賞一個正在轉動中類似萬花筒這樣的東西,很戲劇性很豐富。移動中的風景與主題正被記錄在畫布上,與其說是繪畫,它其實也像是以繪畫來拍攝一小段影片的結果,繪畫的張力介於時間與瞬間之間,繪畫過程發生的同時已經是痕跡,但是透過這些筆觸、速度感卻能給人一種不斷加速的,捕捉到的是一種流動的印象,也像是一種一直處在看似…的狀態。 Huang Chia-Ning on Rob James Kolomyski Seeing an original painting is different from seeing an image of the artwork on the Internet. Before I see the original, I can only imagine and feel what the original would be like according to my own limited life experiences…But I also enjoy this sense of distance. You can extend it, expand it and freely imagine it. The more assumptions/descriptions you get before you see the original, the more they provide alternative outlines and images beyond reality. The artist’s works exude an aura of brightness, boldness and fullness. I also sense some sharpness or painless violence in them. Those layers of colors and brushstrokes make me feel as if I am admiring something similar to a spinning kaleidoscope. It is very dramatic and colorful. Scenes and subjects in movement are being recorded on canvas . Instead of saying they are paintings, you might as well say that they are fragments of film shot by painting. The tension of painting lies somewhere between the time and the instant. The process of painting is simultaneously an ongoing action and a trace . But the sense of speed conveyed through these brushstrokes gives people an impression of an ever-increasing action. While viewers grasp a moving impression, they also find themselves in a state resembling…. 07王姿婷談黃海欣 禿頭就會輸 政治角力的愉快閱讀 溫柔平靜的窒息感 在禿頭後面咒罵的老臉 各種形式的緊張狀態 不天真的老頭玩天真的遊戲 兒時惡夢的成人版 有一種熟悉的態度 一種輕鬆的訕笑程度 讓人可以在轉身之後忘記這些 背景搭配兒歌的成人摔角 小孩玩的繩子遊戲 SM的工具 但是一點也不性感 變態的權力關係和老頭不靈活的身手 如果其中一個是我爸爸我會想哭 現在只覺得好笑 大人的遊戲都玩的很用力 但是目的很無聊 像是假髮下面那片長班有汗臭味又油膩的頭皮 最好不要讓我看到 我們會停止呼吸 所有儀式和畫面都顯得一樣 無感的閱讀 忽略那一片頭皮 Wang Tzu-Ting on Huang Hai-Hsin Baldheads are losers. Pleasant reading on political struggles A sense of suffocation in tender calm An old face cursing behind the baldhead Various forms of tensions Old farts who are no longernaïve play naïve games An adult version of childhood nightmares A familiar attitude A level of light-hearted ridicule That enables people to instantly forget about them Adult wrestling with the children’s songs playing in the background Some rope games that kids play SM tools are anything but sexy Perverse power relationships andclumsy body movements of those old farts If one of them were my dad, I would probably feel like crying But now it is just a joke Games adults play often take a lot of energy But the purpose is boring. Like the freckled, oily scalp stink of sweat under the wig is the last thing I want to see We would hold our breath All the rituals and images appear to be the same Getting numb reading them Let’s just skip that scalp 08Choi Nari 談邱建仁 邱建仁的畫總是描繪冬天的景色。冷冷的背景,彷彿是一條結冰的路,路上站著一個人,那個人遠離人群,孤單又寂寞。我們看到顏料在畫布上聚合、離散、堆疊與剝落,好像一部1920年代的黑白電影在眼前窸窣流動。邱建仁採用快速刷抹與覆寫的繪畫技法,描繪人們的思緒與慾望。 邱建仁2006年之前的作品中,畫中人物好像站在相機前面一樣,臉部表情僵硬。現代人勉強擠出來的僵硬微笑與刻意擺出來的姿勢,看起來充滿了嘲諷意味。他的近作則出現大量揮灑自如、來回覆抹的筆觸。 邱建仁畫筆下的現代人,散發著寂寞的氣息。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就算身在人群之中,還是覺得寂寞,彷彿是一些幽靈般飄忽的「影人」("shadow person")。我之所以說他們是「影人」,是因為邱建仁畫的人不像是真的,而是一種幻覺。對我來說,他所描繪的畫中人物,依稀就是現代人的翻版。 邱建仁在這些以車廂、路上、橋下、餐廳、湖泊或海灘為背景的畫作之中,抒發他的情感。然而,他畫的不只是他日常生活中的寂寞,也是現代人共同的寂寞。觀者不妨從上述這些角度出發,深入了解這位藝術家。我真的很期待能看到邱建仁在畫布上描繪更多形形色色的眾生相。最後,我想我之所以喜歡邱建仁的畫作,是因為他的筆觸自由奔放,在畫布上展現了「自我」。 Choi Nari on Chiu Chien-Jen Chiu Chien-Jen always portrays scenes of winter in his paintings. A character can be seen standing on the cold ground, like an icy road. That character seems isolated from others, lonely, and deserted. The paint seems to move and make noise like the old black and white movies in the 1920's. The paint moves together and separates, it crashes and falls. In the painting technique that is used, we can see the inner thoughts and desires of people as the paint quickly passes by and collects together again. In chiu's pieces of work before 2006, we can see that the character's expression was just like that of a person posing with a stiff expression before a camera. The character's still, slight smile and new disposition, which people are not easily able to do, make the modern day person's appearance look sarcastic. Recently, we can see in chiu's pieces of work, the touch and strokes of the paintbrush, which can be easily repeated. Modern day people are usually made to feel that the lonely appearance of the character depends on the style and that style is enumerated. Even though there are many people, we are still able to sense the modern day person's loneliness, as they seem to be alone like a "Shadow person". The reason I used the term "Shadow person" is because the characters in chiu's work give a sense of a false image, like a fantasy. I wonder if the presented character's natural shape can be confused with the appearance of living modern day people. The author's emotion is introduced in pieces having the background scenery being the inside of a car, on a road, under a bridge, a restaurant, a lake, or a bench. Not only is it the author’s daily loneliness that is portrayed, but it can also be the story of all modern day people. The spectators are able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author through these standpoints. From here on out, I am very anxious to see how Chiu Chien-Jen will express the diverse appearances of people on canvass. Finally, in closing, I have come to enjoy Chiu’s pieces because of the freedom he has in his brush and also how he’s able to convey ‘me’ in his work. 09長谷川雄飛談田葆昌 我覺得,畫畫似乎是田葆昌每天非做不可的事情之一。對他來說,畫畫跟走路、吃飯、睡覺一樣都是人類的本性。他餓了就畫,他睏了就畫,他累了就畫,他覺得百般無聊的時候就畫。不論他畫什麼,他想說什麼,他活著就是非畫不可。 Yuhi Hasegawa on Tian-Bao Chang It seems to me that the act of drawing for the artist is one of his essentials in his everyday life. It has equivalent quality to our human nature, such as walking, eating, and sleeping. He draws because He is hungry. He draws because he is sleepy. He draws because he is tired. He draws because he is bored. No matter what’s the content or intention of the works, that’s what he does for live. 10王亮尹談班哲明 WangLiang-Yin on Benjamin Swallow Duke World〔wɝld〕 n. 1 the~, the earth, its countries and people: 世界(地球,地球上的國家及人民)。〔C〕 Heavenly body that may resemble our~:與地球類似的天體。 2 time, state or scene of existence: 生存的時間、狀態或景象。 3 the universe; everything: 宇宙;萬有;萬物。 4 the material things and occupations of life(contrasted with the spiritual). 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相對)。 5 human affairs; active life: 世事;世態;世務。 11班哲明談王亮尹 在王亮尹的作品中,甜點孤立於畫面中央,如同一張張犯人的大頭照。這樣的構圖,一再出現於亮尹的許多畫作之中,如同人的肉體,充滿了象徵意味。 把甜點當成一種象徵來畫,讓我想起美國普普藝術家偉恩˙第伯(Wayne Thiebaud,1920-),他也畫了許多甜點。第伯與亮尹的甜點系列作品,明確地描繪著這些人們所渴望的甜點,以及人們如何供應與拜戀這些甜點。第伯的畫塗了一層厚厚的醬料般的顏料,好比拿一隻抹刀抹上糖霜;相較之下,亮尹的犯人們則是在充滿孔隙的顏料中逐漸浮現,這些滴流的顏料彷彿威脅著要吞沒他們,吃掉他們。 顏料在亮尹的畫作中流動,畫布表面上滴流的顏料,就像浴簾上的水滴,也像滑過下巴的果凍,或咬了一口快要爆餡的甜甜圈。這種動態也懸置在畫作之中,顏料的另一種恆久不變的特性,使這種動態得以紀錄下來。畫作是流動瞬間的快照,在時間之中凍結,在流動之際乾涸。攝影藉由捕捉光線,使間片刻定格於影像之中。畫作中的滴流捕捉了片刻,久久地擁抱著。時間定格的影像,見證了時光的遞嬗,同時也喚起看不見的過去與未來。 亮尹作品所呈現的當下,充滿了象徵意味的慾望。她用閃閃發亮而對比強烈的色彩,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慾望的描繪。抽象的色彩與潑灑顏料所形成的視覺高潮,使她的畫充滿力量。亮尹的畫暗示著慾望的高潮,使時間停滯在歡愉的頂點,並將這種經驗凝聚在一種震顫抽搐的高點。她的畫洋溢著性快感,不免讓我意識到,下一刻將不可避免地感到失落。 Benjamin Swallow Duke on WangLiang-Yin Like candy mugshots, the desserts in Wang Liang-Yin’s paintings are presented isolated and centered in the frame.This composition is repeated in many of Liang’s paintings and seen as a body, the desserts in Liang’s work take on an iconic status. When I think of the dessert as icon I think of the paintings of Wayne Thiebaud who also paints various desserts. The cataloging of sweets in Theibuad and Wang certainly speaks about objects of desire, and how those objects are rationed, and fetishized. But while the paintings of Thiebaud conceive of paint like paste, like icing to be applied with a spatula, Wang Liang’s culprits emerge from a paint filled void that threatens to gobble them up, to consume them with flowing paint. In Liang’s paintings the paint moves, driping down the surface of the canvas like water down a shower curtain or like jelly over a chin when biting into an overfilled donut. This suggestion of movement is halted in the paintings, recorded by that other property of paint, permanence. The paintings are a snapshot of a fluid instance, frozen in time, dried mid-drip. The photograph fixes the moment in an image by capturing photons of light. In painting it is the drip that arrests the moment, holding it in an extended embrace. An image of stopped time draws attention to duration itself, evoking an absent past and future. In Liang’s work the present moment is one that is filled with an iconic desire. This is heightened still further with shimmering color in simultaneous contrast. The energy of the painting feeds on the abstraction of color and splattering paint driving for a climactic visual experience. Liang’s paintings allude to the very apex of desire, stopping time at the very height of enjoyment, freezing experience in a shuddering and vibrating transcendence. Liang’s paintings are images of duration so filled up with sensual pleasure that I sense how the next moment will necessarily be one of loss. 12黃海欣談Choi Nari Choi Nari的繽紛色彩像是加了牛奶的糖衣色素,鮮豔但溫軟。粉色甜美的奇幻世界充斥有機、原始的元素,排泄、嘔吐、男女之間---但他們個別或是沒有細節,或是難以彼此區分,看不出情緒的同時身體是奔放的,身體在互相發生關係的同時情感上是分離的,在他們對我說著歡迎光臨的同時,我也批上粉色外衣和薯條面具嘻笑赴宴。 Huang Hai-Hsin on Choi Nari The vibrant colors in Choi Nari’s works are like colors of sugar coating with milk. They are not only colorful but warm. The pink and sweet fantasy world is filled with organic and primitive elements. Excretion, vomi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woman — but they are either lacking details or difficult to differentiate. Although it is difficult to tell their emotions, the subjects’ bodies are vibrant. While they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hey are emotionally detached. When they bid me welcome, I put on a pink outfit and a mask of French fries and join the feast happily. 13田葆昌談范揚宗 Tian-Bao Chang on Fan Yang-Tsung 14蔡依庭談長谷川雄飛 Tsai Yi-Ting on Yuhi Hasegawa 15黃華真談黃嘉寧 Huang Hua-Chen on Huang Chia-Ning
弱繪畫
01邱建仁談薩繆.亞當斯 Chiu Chien-Jen on Samuel T. Adams 在繽紛的地圖裡遇見了打翻了一地的卡通 On this kaleidoscopic map,I come across,a variety of animations spilling all over the ground. 02羅伯.柯洛米斯基談許尹齡 Iliana Marie Kossok是個包容主義者。她樂於接受新的想法。她住在一個不斷改變的地方,那裡有一大堆小東西潛伏在角落,在車庫裡盯她看(這就是身為一個包容主義者的後果)。 一個六月的早晨,我走進她的私人車道的時候,她開始跟我說一些有的沒的,關於Chelsea Nakamura如何質疑她在C.O.O.的地位。我告訴她,我不知道C.O.O.是什麼,但她一直自顧自地碎唸瓦特街另一頭的倉庫真是令人難以忍受。盡是灰綠跟昏暗的顏色和髒髒的粉紅色! 「……那些燈……他們掛得太遠了。」她說道:「還有那些長方形!我的天啊!那些長方形!」 直到那時候,我才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注意到Iliana Marie的臉。她的臉頰凹陷,像記憶中爛掉的桃子一樣毛茸茸的,上面沾滿了泥土和汙漬。木棍和塵埃。 她會高興地宣告:「今天是洗澡的日子!」並且像一隻魚鷹一樣張開雙臂,在溫熱的水泥地上踮起腳尖轉圈。雖然,我們都知道,有這些小東西潛藏在身邊,永遠不會有足夠的時間洗澡;而那些討厭的長方形現在正不斷地改變方向,接著「碰」地一聲撞成一團,一如在高溫下膨脹而蒼白的垂直百葉窗。 推進去,又推出來。 有一些你們也看得出來。當棕色發生變化的時候,她最喜歡它們。 「但是這些斷奏呢?……那些在中間開花的在哪裡呢?它們夠大嗎?它們不會阻止C.O.O.嗎?」她問道,睜得大大的眼睛裡充滿了渴望。我盯著那些綠色的小東西,長過了車道上的裂縫。很快就會變黑的灰色大廣場旁邊,長著細小脆弱的雜草。我們忽然感到一陣短暫的興奮,像一團小黑蠅般襲來。不過,一架噴射機從上空飛過之後,又陷入兩眼無神的狀態。 轉換。 「去他的Chelsea Nakamura!」她說。後來,我查到它們究竟是什麼了。它們叫「商陸木」,是一種生命力強大的雜草,一旦在花園裡長大了,就很難除掉它們。想吃的人可以把它們加在沙拉裡面吃掉。 Rob James Kolomyski on Hsu Yin-Ling Iliana Marie Kossok was an inclusivist. She enjoyed being educated. She lived in a place of shifting planes. There was a contiguous pile of nothing lurking in the corner, watching her from the garage (a consequence of inclusivism). I walked up her driveway one morning in June and she began telling me about something. How Chelsea Nakamura had questioned her position on the C.O.O. I told her that I didn’t know what C.O.O. meant and she went on about an unacceptable situation in the warehouse on down on Water Street. All gray-greens and dusk. Dirt-pinks! ‘…and the lights…, they hang down too far’ she said, ‘and the rectangles! My god the rectangles!’ It was then that I noticed Iliana Marie’s face for the first time and last time. It was all slumped down and fuzzy like the memory of a rotten peach. There was some dirt here and there. Smudges. Sticks and motes. ‘Today is bath day!’ she would announce with glee, spinning around on a toe on the hot concrete with her arms spread wide like an osprey even though we both knew that there was never enough time for baths with that pile of nothing lurking around, and those pesky rectangles which were now changing direction to and fro and piling up and clacking into one another like fat, pale vertical blinds in the heat. Pushing in, pushing out. Some you could see right through. She liked those the best, when the brown’s changed. ‘But what about the staccatos…, the ones that flower around there in the mid? Are they big enough? Don’t they stop the C.O.O.?’ she asked, eyes wide and thirsty. I watched the little green things growing through the cracks in the driveway. Tiny, delicate weeds against the great gray squares that could have easily been black. There was a flash of excitement between us, a miniscule moment like the swatting of a cloud of gnats. A jet high above as the moment passed, the eyes fell dull again. Shifted. ‘Chelsea Nakamura is full of shit!’ she said. Later I looked them up. ‘Pokeweed’, a very invasive weed in the gardens that is difficult to eradicate when well established. Edible in salads to those so inclined. 03山繆.亞當斯談黃華真 Samuel T. Adams on Huang Hua-Chen 04范揚宗談王姿婷 Fan Yang-Tsung on Wang Tzu-Ting 05許尹齡談蔡依庭 Yin-Ling Hsu on Tsai Yi-Ting 06黃嘉寧談羅伯.柯洛米斯基 看一幅繪畫原作不同於看一張網路上作品的攝影圖檔。在還沒看到原作之前我只能依靠自己擁有的這些有限經驗去想像感覺它會是如何…。但我也喜歡這種距離感,距離感可以延伸、發酵 、自由想像, 這些發生在眼見為憑之前、在看之前的說法,這些描述越多,它能提供真實之外的另類輪廓跟圖像則越豐富。 看這位藝術家的畫面它給人一種明亮、豪邁、飽滿的氣息也讓我感受到其中有些銳利,或有點無痛的暴力。這些堆疊的顏料、筆觸痕跡讓我覺得像是觀賞一個正在轉動中類似萬花筒這樣的東西,很戲劇性很豐富。移動中的風景與主題正被記錄在畫布上,與其說是繪畫,它其實也像是以繪畫來拍攝一小段影片的結果,繪畫的張力介於時間與瞬間之間,繪畫過程發生的同時已經是痕跡,但是透過這些筆觸、速度感卻能給人一種不斷加速的,捕捉到的是一種流動的印象,也像是一種一直處在看似…的狀態。 Huang Chia-Ning on Rob James Kolomyski Seeing an original painting is different from seeing an image of the artwork on the Internet. Before I see the original, I can only imagine and feel what the original would be like according to my own limited life experiences…But I also enjoy this sense of distance. You can extend it, expand it and freely imagine it. The more assumptions/descriptions you get before you see the original, the more they provide alternative outlines and images beyond reality. The artist’s works exude an aura of brightness, boldness and fullness. I also sense some sharpness or painless violence in them. Those layers of colors and brushstrokes make me feel as if I am admiring something similar to a spinning kaleidoscope. It is very dramatic and colorful. Scenes and subjects in movement are being recorded on canvas . Instead of saying they are paintings, you might as well say that they are fragments of film shot by painting. The tension of painting lies somewhere between the time and the instant. The process of painting is simultaneously an ongoing action and a trace . But the sense of speed conveyed through these brushstrokes gives people an impression of an ever-increasing action. While viewers grasp a moving impression, they also find themselves in a state resembling…. 07王姿婷談黃海欣 禿頭就會輸 政治角力的愉快閱讀 溫柔平靜的窒息感 在禿頭後面咒罵的老臉 各種形式的緊張狀態 不天真的老頭玩天真的遊戲 兒時惡夢的成人版 有一種熟悉的態度 一種輕鬆的訕笑程度 讓人可以在轉身之後忘記這些 背景搭配兒歌的成人摔角 小孩玩的繩子遊戲 SM的工具 但是一點也不性感 變態的權力關係和老頭不靈活的身手 如果其中一個是我爸爸我會想哭 現在只覺得好笑 大人的遊戲都玩的很用力 但是目的很無聊 像是假髮下面那片長班有汗臭味又油膩的頭皮 最好不要讓我看到 我們會停止呼吸 所有儀式和畫面都顯得一樣 無感的閱讀 忽略那一片頭皮 Wang Tzu-Ting on Huang Hai-Hsin Baldheads are losers. Pleasant reading on political struggles A sense of suffocation in tender calm An old face cursing behind the baldhead Various forms of tensions Old farts who are no longernaïve play naïve games An adult version of childhood nightmares A familiar attitude A level of light-hearted ridicule That enables people to instantly forget about them Adult wrestling with the children’s songs playing in the background Some rope games that kids play SM tools are anything but sexy Perverse power relationships andclumsy body movements of those old farts If one of them were my dad, I would probably feel like crying But now it is just a joke Games adults play often take a lot of energy But the purpose is boring. Like the freckled, oily scalp stink of sweat under the wig is the last thing I want to see We would hold our breath All the rituals and images appear to be the same Getting numb reading them Let’s just skip that scalp 08Choi Nari 談邱建仁 邱建仁的畫總是描繪冬天的景色。冷冷的背景,彷彿是一條結冰的路,路上站著一個人,那個人遠離人群,孤單又寂寞。我們看到顏料在畫布上聚合、離散、堆疊與剝落,好像一部1920年代的黑白電影在眼前窸窣流動。邱建仁採用快速刷抹與覆寫的繪畫技法,描繪人們的思緒與慾望。 邱建仁2006年之前的作品中,畫中人物好像站在相機前面一樣,臉部表情僵硬。現代人勉強擠出來的僵硬微笑與刻意擺出來的姿勢,看起來充滿了嘲諷意味。他的近作則出現大量揮灑自如、來回覆抹的筆觸。 邱建仁畫筆下的現代人,散發著寂寞的氣息。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就算身在人群之中,還是覺得寂寞,彷彿是一些幽靈般飄忽的「影人」("shadow person")。我之所以說他們是「影人」,是因為邱建仁畫的人不像是真的,而是一種幻覺。對我來說,他所描繪的畫中人物,依稀就是現代人的翻版。 邱建仁在這些以車廂、路上、橋下、餐廳、湖泊或海灘為背景的畫作之中,抒發他的情感。然而,他畫的不只是他日常生活中的寂寞,也是現代人共同的寂寞。觀者不妨從上述這些角度出發,深入了解這位藝術家。我真的很期待能看到邱建仁在畫布上描繪更多形形色色的眾生相。最後,我想我之所以喜歡邱建仁的畫作,是因為他的筆觸自由奔放,在畫布上展現了「自我」。 Choi Nari on Chiu Chien-Jen Chiu Chien-Jen always portrays scenes of winter in his paintings. A character can be seen standing on the cold ground, like an icy road. That character seems isolated from others, lonely, and deserted. The paint seems to move and make noise like the old black and white movies in the 1920's. The paint moves together and separates, it crashes and falls. In the painting technique that is used, we can see the inner thoughts and desires of people as the paint quickly passes by and collects together again. In chiu's pieces of work before 2006, we can see that the character's expression was just like that of a person posing with a stiff expression before a camera. The character's still, slight smile and new disposition, which people are not easily able to do, make the modern day person's appearance look sarcastic. Recently, we can see in chiu's pieces of work, the touch and strokes of the paintbrush, which can be easily repeated. Modern day people are usually made to feel that the lonely appearance of the character depends on the style and that style is enumerated. Even though there are many people, we are still able to sense the modern day person's loneliness, as they seem to be alone like a "Shadow person". The reason I used the term "Shadow person" is because the characters in chiu's work give a sense of a false image, like a fantasy. I wonder if the presented character's natural shape can be confused with the appearance of living modern day people. The author's emotion is introduced in pieces having the background scenery being the inside of a car, on a road, under a bridge, a restaurant, a lake, or a bench. Not only is it the author’s daily loneliness that is portrayed, but it can also be the story of all modern day people. The spectators are able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author through these standpoints. From here on out, I am very anxious to see how Chiu Chien-Jen will express the diverse appearances of people on canvass. Finally, in closing, I have come to enjoy Chiu’s pieces because of the freedom he has in his brush and also how he’s able to convey ‘me’ in his work. 09長谷川雄飛談田葆昌 我覺得,畫畫似乎是田葆昌每天非做不可的事情之一。對他來說,畫畫跟走路、吃飯、睡覺一樣都是人類的本性。他餓了就畫,他睏了就畫,他累了就畫,他覺得百般無聊的時候就畫。不論他畫什麼,他想說什麼,他活著就是非畫不可。 Yuhi Hasegawa on Tian-Bao Chang It seems to me that the act of drawing for the artist is one of his essentials in his everyday life. It has equivalent quality to our human nature, such as walking, eating, and sleeping. He draws because He is hungry. He draws because he is sleepy. He draws because he is tired. He draws because he is bored. No matter what’s the content or intention of the works, that’s what he does for live. 10王亮尹談班哲明 WangLiang-Yin on Benjamin Swallow Duke World〔wɝld〕 n. 1 the~, the earth, its countries and people: 世界(地球,地球上的國家及人民)。〔C〕 Heavenly body that may resemble our~:與地球類似的天體。 2 time, state or scene of existence: 生存的時間、狀態或景象。 3 the universe; everything: 宇宙;萬有;萬物。 4 the material things and occupations of life(contrasted with the spiritual). 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相對)。 5 human affairs; active life: 世事;世態;世務。 11班哲明談王亮尹 在王亮尹的作品中,甜點孤立於畫面中央,如同一張張犯人的大頭照。這樣的構圖,一再出現於亮尹的許多畫作之中,如同人的肉體,充滿了象徵意味。 把甜點當成一種象徵來畫,讓我想起美國普普藝術家偉恩˙第伯(Wayne Thiebaud,1920-),他也畫了許多甜點。第伯與亮尹的甜點系列作品,明確地描繪著這些人們所渴望的甜點,以及人們如何供應與拜戀這些甜點。第伯的畫塗了一層厚厚的醬料般的顏料,好比拿一隻抹刀抹上糖霜;相較之下,亮尹的犯人們則是在充滿孔隙的顏料中逐漸浮現,這些滴流的顏料彷彿威脅著要吞沒他們,吃掉他們。 顏料在亮尹的畫作中流動,畫布表面上滴流的顏料,就像浴簾上的水滴,也像滑過下巴的果凍,或咬了一口快要爆餡的甜甜圈。這種動態也懸置在畫作之中,顏料的另一種恆久不變的特性,使這種動態得以紀錄下來。畫作是流動瞬間的快照,在時間之中凍結,在流動之際乾涸。攝影藉由捕捉光線,使間片刻定格於影像之中。畫作中的滴流捕捉了片刻,久久地擁抱著。時間定格的影像,見證了時光的遞嬗,同時也喚起看不見的過去與未來。 亮尹作品所呈現的當下,充滿了象徵意味的慾望。她用閃閃發亮而對比強烈的色彩,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慾望的描繪。抽象的色彩與潑灑顏料所形成的視覺高潮,使她的畫充滿力量。亮尹的畫暗示著慾望的高潮,使時間停滯在歡愉的頂點,並將這種經驗凝聚在一種震顫抽搐的高點。她的畫洋溢著性快感,不免讓我意識到,下一刻將不可避免地感到失落。 Benjamin Swallow Duke on WangLiang-Yin Like candy mugshots, the desserts in Wang Liang-Yin’s paintings are presented isolated and centered in the frame.This composition is repeated in many of Liang’s paintings and seen as a body, the desserts in Liang’s work take on an iconic status. When I think of the dessert as icon I think of the paintings of Wayne Thiebaud who also paints various desserts. The cataloging of sweets in Theibuad and Wang certainly speaks about objects of desire, and how those objects are rationed, and fetishized. But while the paintings of Thiebaud conceive of paint like paste, like icing to be applied with a spatula, Wang Liang’s culprits emerge from a paint filled void that threatens to gobble them up, to consume them with flowing paint. In Liang’s paintings the paint moves, driping down the surface of the canvas like water down a shower curtain or like jelly over a chin when biting into an overfilled donut. This suggestion of movement is halted in the paintings, recorded by that other property of paint, permanence. The paintings are a snapshot of a fluid instance, frozen in time, dried mid-drip. The photograph fixes the moment in an image by capturing photons of light. In painting it is the drip that arrests the moment, holding it in an extended embrace. An image of stopped time draws attention to duration itself, evoking an absent past and future. In Liang’s work the present moment is one that is filled with an iconic desire. This is heightened still further with shimmering color in simultaneous contrast. The energy of the painting feeds on the abstraction of color and splattering paint driving for a climactic visual experience. Liang’s paintings allude to the very apex of desire, stopping time at the very height of enjoyment, freezing experience in a shuddering and vibrating transcendence. Liang’s paintings are images of duration so filled up with sensual pleasure that I sense how the next moment will necessarily be one of loss. 12黃海欣談Choi Nari Choi Nari的繽紛色彩像是加了牛奶的糖衣色素,鮮豔但溫軟。粉色甜美的奇幻世界充斥有機、原始的元素,排泄、嘔吐、男女之間---但他們個別或是沒有細節,或是難以彼此區分,看不出情緒的同時身體是奔放的,身體在互相發生關係的同時情感上是分離的,在他們對我說著歡迎光臨的同時,我也批上粉色外衣和薯條面具嘻笑赴宴。 Huang Hai-Hsin on Choi Nari The vibrant colors in Choi Nari’s works are like colors of sugar coating with milk. They are not only colorful but warm. The pink and sweet fantasy world is filled with organic and primitive elements. Excretion, vomi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woman — but they are either lacking details or difficult to differentiate. Although it is difficult to tell their emotions, the subjects’ bodies are vibrant. While they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hey are emotionally detached. When they bid me welcome, I put on a pink outfit and a mask of French fries and join the feast happily. 13田葆昌談范揚宗 Tian-Bao Chang on Fan Yang-Tsung 14蔡依庭談長谷川雄飛 Tsai Yi-Ting on Yuhi Hasegawa 15黃華真談黃嘉寧 Huang Hua-Chen on Huang Chia-Ning
相關專文
文/蘇俞安  近來影像與科技藝術在台灣當代藝術大量盛行,有著相對而言舊有的、傳統名稱的繪畫在當代藝術中該如何發展?  電子媒體與網路尚未興盛前,印刷術主導所有知識媒介,導致知識朝向強調專門化的分類學科發展,藝術相對應成為現代藝術中強調其媒材的固有特色、純粹性與獨特性。然而現今在資訊快速傳播、各類資訊同時性展現、馬賽克式透過電子媒體混凝我們的知覺與認知,藝術產生新的影響成為ㄧ種跨領域、語言訊息大於物質訊息的變化。在創作已開放範疇、媒材的情況下,繪畫該如何發展?我們該如何看一幅畫? ●在畫與不畫之間  若回到創作者學習藝術創作的源頭,所有藝術學院的學生都經歷素描與繪畫訓練,然而是怎樣的情況下讓學生決定創作媒介?這裡不單只是個人的選擇問題,這中間經歷教育思潮的轉變。以筆者的個人經驗,筆者在1995-1999年就讀台藝美術系,學校正好經歷教育觀念重要的轉折階段,那時有數位從法國留學回來的教師帶來新藝術知識,例如裝置藝術或錄像藝術,為當時的教育帶來新的衝擊。讓在學的筆者思考一個廣大的、超乎過去日據時期一脈發展下來的美術教育的範圍,在當時來說它是一個嶄新的、跳脫繪畫框架的創作思維。然而這中間似乎出現一個迷思,當代藝術創作是否有如達爾文的物種進化論,一種線性的歷史進步觀?  然而觀看國外近二十藝術發展,並非所有人贊同這種單一線性的思維,例如80國際超前衛(Transavantgarde International)主張創作思維應不限定於杜象所發展下來的思維脈絡,衛代表藝術家們在一個無邊界的領域中不依賴趨勢和語言的結合關係,透過以本體為中心的藝術態度和哲學觀點,主張恢復內在理性」。他們並認為「剛逝世的藝術經由拓展新的過程與新的材料尋求,參與社會的變遷,而捨去了繪畫和作品的靜態時間。當前的藝術(超前衛)則傾向捨棄其本身以外的幻覺,而回到屬於自己的道路」。強調一種透過內在理性,深思後反芻的內省式創作,不透過機器而是以更為接近自身的繪畫表現。 ●關於繪畫的正負面觀點  繪畫因攝影的發明與現代藝術等觀念的衝擊,在現代藝術發展歷經許多轉折與變化,其中較為明顯的負面觀點是繪畫象徵舊傳統、藝術體制而被現代藝術家抵抗,造成前衛藝術運動與傳統的斷裂。他們認為繪畫容易落於一種審美愉悅的視網膜藝術、臣服於資產階級藝術生活物化、商品化的目標,導致缺乏一種社會功能與責任。  由此相對的、對繪畫正面評價的看法是強調藝術的自主性,即藝術為藝術創作。另一種正面態度認為藝術為一種人的心靈活動或底意識行為的溝通與再現,強調藝術的無目的性,此無目的性與影響或介入社會的功能性訴求所相對。德國哲學 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認為繪畫仍可深刻表現人的存在處境,藝術家透過創作,將真理(活生生表現出存在者,作品與存在者並無不同)置入(Setzen)於作品中,他用梵谷的作品農鞋舉例,並認為梵谷對農婦的鞋的描繪,活生生傳達了鞋子主人的存在樣態與處境,使一雙鞋並非只是一雙鞋子。  義大利策展人兼藝評家喬亞尼(Gianni Romano)認為繪畫在各種事物終結理論的思潮過後,許多繪畫作品仍出現於當代藝術展覽當中。他引用泰德美術館策展人聶斯比特(Judith Nesbitt)的話:「看似繪畫已經被攻擊與被顛覆掉,但事實上它從未遠離過」。喬亞尼認為90年代選擇繪畫的藝術家對過去的傳統並不會帶有任何的偏見或擔心,繪畫在當代被視為一種全新的媒材(an all-new medium)。 ●繪畫在當代的變化  正如喬亞尼所言繪畫被視為一種全新的媒材,因為它已與傳統繪畫的包袱無關,不論是具象或抽象,它可以成為任何事物:  電視、流行音樂、漫畫、低俗小說、肥皂劇、恐怖電影、情色圖片、美女圖片、服飾或室內陳設、社會新聞、廢物、電腦遊戲、郵購商品目錄。從幾世紀以來,許多藝術家已經為彼此解釋(詩畫同律,ut pictura poesis),如今媒體的加入,產生出一個劇烈的引用循環,並表現出所有等級制度的喪失。  這裡出現兩個重要議題,一個是媒體的使用、等級制度的喪失造成失去評斷繪畫的標準。媒體的加入讓當代繪畫出現許多面向的變化,一個是媒體介入創作過程,另一是視覺語言交互使用,例如「繪畫一幅影像」或「媒體中出現繪畫」。  繪畫創作在當代並不全然像過去用眼睛親自觀看真實物件描繪,而是創作者觀看媒體中的影像,例如照相機、投影機、電子螢幕、網路、報章雜誌的影像等,使用的方式從觀察到構圖——透過鏡頭放大框取、將各式角度或各種人物動作與物件拍攝成照片,再觀看照片畫畫,有的甚至是直接觀看電子螢幕畫畫,如此可以隨意放大,觀看局部細節。有的創作者藉助電腦繪圖軟體與網路上圖片構思構圖等。一些創作者在描繪時藉助幻燈機或投影機定稿。媒體介入的過程使繪畫的成像帶有影像特質。  在視覺語言交互使用部分,日本藝術家田口和奈(Taguchi Kazuna)的作品是在創作過程中將繪畫與攝影做多次交替的跨界使用。首先她描繪參雜自己想像與雜誌中的女性肖像,並將完成的畫予以攝影,作品的成品便是攝影作品。另外英國藝術家朱利安.歐比(Julian Opie)將他知名簡單線條的人物肖像畫變成電子螢幕、動畫與廣告影像等。 ●有關「弱繪畫」  繪畫創作在台灣目前存在兩種對比的情況,首先在台灣重要官方展覽(例如台北雙年展等)以影像與裝置語法為主流,繪畫於台灣的藝術領域處於弱勢。台北雙年展從1992年開始,繪畫作品佔總作品數量40%,到1996 年台北市立美術館以美術館團隊策畫模式進行的雙年展時,繪畫作品數量到達顛峰,佔60%。然而雙年展到1998年開始以邀請國際策展人策畫模式後,從1998年至2008年,六次雙年展的繪畫佔總數量平均為6.5%。雙年展是國家舉辦大型國際藝術展覽活動,因此能在雙年展展出的作品便具有代表性與指標性意義,而展覽多少帶有國家向國人展現與教育當代藝術的意味。  從1992 雙年展到2008 年雙年展,若仔細觀看展出藝術家的資歷,可以觀察這十六年相對應的官辦競賽模式的變遷。獲獎項目由全國、全省美展到近期台北美術獎,其中可以看出有趣的背景結構,例如從全省美展的分類競賽到台北美術獎的不分類競賽;從全省美展獲獎者以成立時間較資深的師範與藝專體系為主,到台北美術獎獲獎者以後期成立的北藝與南藝學生為主。這其中顯示從現代藝術的強調固有媒材特性的藝術分類過渡到當代藝術的開放性範疇、藝術教育觀念的演變等。  然而我們觀看台北美術獎的評審結構,通常評審的專長與研究領域影響了評判作品的標準。從下表2001年至2008年台北美術獎的評審名單中可以看到評審名單的結構主要為藝術家、藝術大學教授與藝評家,而三種身分亦多所重疊,例如姚瑞中兼具藝術家與藝評家,然而每個人的專長不同,若要評開放性範疇的當代藝術作品,必須顧及各領域的專家,因為關係到客觀地解讀與評判作品。我們仔細看這份名單將會發現近兩年(2007與2008年)的評審名單以影像、裝置、觀念領域為居多,較少為繪畫創作者或專研繪畫的評論者。由此相對呈現繪畫作品在總作品數量中的比例比往年大為減少,因此繪畫在具有重要指標性意義的藝術領域處於弱勢。 2001-2008台北美術獎評審委員名單 年份 人數 評審委員姓名 2001 7 黃海鳴、曲德義、郭力昕、莊普、廖仁義、薛保瑕、黃才郎 2002 7 石瑞仁、陸蓉之、梅丁衍、袁廣鳴、顏貽成、顧世勇、張芳薇 2003 9 王嘉驥、王俊傑、李錫奇、莊普、洪根深、陳界仁、郭英聲、姚瑞中、張芳薇 2004 9 王嘉驥、曲德義、陳泰松、董振平、顏貽成、薛保瑕、郭英聲、袁廣鳴、張芳薇 2005 9 王嘉驥、曲德義、梅丁衍、莊普、顏貽成、薛保瑕、郭英聲、高重黎、陳愷璜 2006 9 王嘉驥、王俊傑、梅丁衍、蔡根、李茂成、陸先銘、郭英聲、楊茂林、盧怡仲 2007 9 林平、林宏璋、吳瑪悧、高重黎、梅丁衍、莊普、陳愷璜、楊茂林、鄭慧華 2008 6 林平、林宏璋、陳泰松、莊普、陳愷璜、姚瑞中  另一種對比的情況是在歷經裝置與錄像藝術的潮流後,一群六、七年級年輕創作者選擇用繪畫創作,許多新的畫廊也一間間成立藝術市場快速地吸納許多年輕藝術家作品。  這其中顯現裝置與錄像藝術的潮流在台灣二十年後,「新」或「前衛」的個性不再這麼濃厚。一群六、七年級年輕藝術家面對各種創作語法、看見同儕面臨畫與不畫的抉擇,並在資訊發達的時代可以在網路了解並自由搜尋與購買相關藝術資訊的情況下,他們具有自主意識地選擇所喜愛的繪畫為主要創作媒介。  本展集結了十位台灣年輕創作者,期望近期以影像與裝置語法為主流之台灣藝術界正視繪畫與現今在台灣的發展,為了呈現當今繪畫多種面向性與新視野,另邀請美國、日本與韓國共五位具有突破性繪畫表現之藝術家參與此展。  這些年輕創作者經由具體實踐與各自摸索,呈現許多不同面向的繪畫作品。黃嘉寧與王亮尹對日常生活中的食物消費進行的繪畫實驗,他們嘗試把視覺轉換成觸覺與味覺的體驗,黃嘉寧的作品中油膩的台灣便當讓人想起台灣夏季溼熱的天氣與稠黏氣味。王亮尹的挫冰裡透過色彩混合與滴流,表現出融化冰水與水果的酸甜滋味。黃嘉寧在新的系列創作中,對使用照片進行繪畫創作做了省思,她大膽地畫出照片的背面,讓觀者也感受到她的省思:眼前的景象可能是一張相片。  素描的線條是比繪畫更為直接顯現作者的情緒與所思,它展現一種直接性與時間性,王姿婷與田葆昌的作品強烈且直接表現個人內心的感受與想法,例如王姿婷的〈秘密〉微妙地表現一位不開放且閉鎖在自己世界的人,彷彿時時刻刻頭上套著盒子行走與思考。田葆昌將日常所思與素描繪在筆記本中,表現出一種隨筆的自由與趣味性。  美國藝術家Rob James Kolomyski、日本藝術家長谷川雄飛(Yuhi Hasegawa)、蔡依庭、黃華真、邱建仁不約而同觀察周遭的人物,他們皆展現繪畫的自由性、流動性、想像性與表現的多元性。  美國藝術家Benjamin Swallow Duke、許尹齡、范揚宗與韓國藝術家Choi Nari、美國藝術家Samuel T. Adams、黃海欣的作品呈現他們對社會的觀察,透過自身經驗與想像轉換於繪畫中。Benjamin Swallow Duke 的「覺醒系列」作品思考人對世界萬物的認知或概念是否為世界或現象的真實樣貌,例如我們是用既有的意識形態或觀念瞭解對象還是真正如實地觀察對象?許尹齡的作品呈現一種匱乏與焦慮感,乾澀的畫面、空洞的房間,屋內的人物似乎被環境所壓迫與吞噬,她巧妙地用繪畫表現一種不安的感受:一種個人對生活與未來,還有社會中不穩定所帶來的不安全感。  范揚宗關注都市中特有的過渡性的空間,它聚集大量的人群但他們又不會長久留下。例如加油站、機場等。他與Choi Nari一樣採用具有都會性格的平塗方式表現,Choi Nari 將生活中對兩性的觀察與體驗以幽默的方式呈現於畫作中。Samuel 喜愛表現界於具象與抽象的圖像,游移於意義與想像的界線之間,他說:「不相信繪畫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意涵,它應該反映這世間存在的變動。喜好探討不安的、無條理與荒誕事物,它們正能描繪出普遍的繪畫經驗」。黃海欣敏感地感受到官方照片中政治人物僵硬或矯情的一致性表情,她用輕鬆與隨性的圖繪方式表達制式且儀式化的攝影文化。 ●重新思考繪畫特質  若攝影影像好比是借由拓版、模具所再製的事物(拓版或模具如同底片或CCD 感光元件),繪畫是人存在世間的痕跡,如同「雪中的腳印、靠在窗邊呼息的痕跡、一台飛機在空中留下一條白色的線、手指在沙中畫出的線條」,繪畫是一種心靈的直接活動,當代藝術家杜瑪思(Marlene Dumas)思考繪畫與影像的差異:  繪畫不會凍結時間,它的時間像是輪子般的循環與再循環,一開始繪畫的地方或許成為最後繪畫的地方。繪畫是一個非常緩慢的藝術,它不會隨著光移動,這也是為何死去的畫家可以像光一般的閃耀。……繪畫是關於人所觸摸的痕跡。它是關於介面中的一層肌膚。一張繪畫不是一張明信片。一幅畫的內容,無法與它表面所帶來的感受分離。  當我們觀看一張畫的時候,總是無法拒絕突如其來的感動,不論它是某種感傷或驚喜,有時它在腦海裡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同於一張攝影影像的作品。然而除了這種立即的感受之外,該如何評斷繪畫或是任何作品,美國藝評家史華伯斯基自省地說西方的教育訓練也許不利他們(西方藝評家)體會或真正認識當代繪畫的多樣性(不管是地域性或人類心理層面),他說即使是第一眼看到一張畫時,覺得它與其他作品相像,但它有可能來自不同的源頭與一個更寬廣的領域,而這個領域是無法由一個人所想像的。因此,我們在觀看一件作品,熟練地下判斷前,是否用更開放的態度與感知來面對眼前不論是繪畫或任何媒介、形式的作品,因為既有觀念或知識很可能讓我們錯失體會眼前作品的機會。 [1] 陳國強 等譯(1996)。Achille Bonito Oliva 著(1982)。《國際超前衛》。台北:遠流,頁4。 [2] 同上,頁5。 [3] 海德格用與存在者的符合一致來說明真理的本質。孫周興(2004)。海德格 著。《林中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頁21。 [4] Gianni Romano(2000). Painting in the Internet Era, Europe: Different Perspective in Painting Italy: Giancarlo Politi Editore, p.246. [5] 有關各種事物的終結,他舉了布希亞的藝術的終結、真實的終結、李歐塔的意識形態(ideologies)的終結、巴特的作者權威觀念的終結(conceptof authoritativeness)。同註4,頁247。 [6] Barbara Casavecchia (2000). Even Better Than the Real Thing, Perspective in Painting Italy: Giancarlo Politi Editore, p.266. [7] 歷年台北雙年展繪畫佔展出作品總數量的比例:1992年40%,1994年30%,1996年60%,1998年5%,2000年3%,2002年6%,2004年6%,2006年17%,2008年2%。 [8] 由於每年台北美術獎專刊並沒有都納進入選作品名單,為便於統計,以下繪畫佔得獎作品總數量的比例是以得主與優選為主。2001年7%,2002年33%,2003年25%,2004年27%,2005年205,2006年20%,2007年33%,2008年0%。 [9] 例如大趨勢畫廊(2000)、布查國際當代藝術空間(2001)、也趣藝廊(2002)、一票人票畫空間(2004)、寒舍空間(2007)、就在藝術空間(2007)、印象當代(2008)、畫庫(2009) 等。 [10] 參見:《藝術觀點》38期「新前衛 學院繪畫新浪潮(上篇)當代價值」,台南:台南藝術大學,2009 年4月1日。 [11] Samuel 創作自述。 [12] Emma Dexter (2005). To Draw is to be Human, Vitamin D: New Perspective in Drawing, London: Phaidon, p6. [13] Marlene Dumas (2000). Women and Painting, Perspective in Painting, Italy: Giancarlo Politi Editore, p.250. [14]他舉美國藝評家丹托Arthur C. Danto 提的事件,某位英國藝評家初次看Jackson Pollock 的作品,便否決作品,認為他是對藝術家Wols 與Raoul Ubac 的作品粗糙的改寫。Barry Schwabsky (2002). Paiting in the Interrogative Mode, Vitamin P: New Perspectives in Painting.
相關專文
文/蘇俞安  近來影像與科技藝術在台灣當代藝術大量盛行,有著相對而言舊有的、傳統名稱的繪畫在當代藝術中該如何發展?  電子媒體與網路尚未興盛前,印刷術主導所有知識媒介,導致知識朝向強調專門化的分類學科發展,藝術相對應成為現代藝術中強調其媒材的固有特色、純粹性與獨特性。然而現今在資訊快速傳播、各類資訊同時性展現、馬賽克式透過電子媒體混凝我們的知覺與認知,藝術產生新的影響成為ㄧ種跨領域、語言訊息大於物質訊息的變化。在創作已開放範疇、媒材的情況下,繪畫該如何發展?我們該如何看一幅畫? ●在畫與不畫之間  若回到創作者學習藝術創作的源頭,所有藝術學院的學生都經歷素描與繪畫訓練,然而是怎樣的情況下讓學生決定創作媒介?這裡不單只是個人的選擇問題,這中間經歷教育思潮的轉變。以筆者的個人經驗,筆者在1995-1999年就讀台藝美術系,學校正好經歷教育觀念重要的轉折階段,那時有數位從法國留學回來的教師帶來新藝術知識,例如裝置藝術或錄像藝術,為當時的教育帶來新的衝擊。讓在學的筆者思考一個廣大的、超乎過去日據時期一脈發展下來的美術教育的範圍,在當時來說它是一個嶄新的、跳脫繪畫框架的創作思維。然而這中間似乎出現一個迷思,當代藝術創作是否有如達爾文的物種進化論,一種線性的歷史進步觀?  然而觀看國外近二十藝術發展,並非所有人贊同這種單一線性的思維,例如80國際超前衛(Transavantgarde International)主張創作思維應不限定於杜象所發展下來的思維脈絡,衛代表藝術家們在一個無邊界的領域中不依賴趨勢和語言的結合關係,透過以本體為中心的藝術態度和哲學觀點,主張恢復內在理性」。他們並認為「剛逝世的藝術經由拓展新的過程與新的材料尋求,參與社會的變遷,而捨去了繪畫和作品的靜態時間。當前的藝術(超前衛)則傾向捨棄其本身以外的幻覺,而回到屬於自己的道路」。強調一種透過內在理性,深思後反芻的內省式創作,不透過機器而是以更為接近自身的繪畫表現。 ●關於繪畫的正負面觀點  繪畫因攝影的發明與現代藝術等觀念的衝擊,在現代藝術發展歷經許多轉折與變化,其中較為明顯的負面觀點是繪畫象徵舊傳統、藝術體制而被現代藝術家抵抗,造成前衛藝術運動與傳統的斷裂。他們認為繪畫容易落於一種審美愉悅的視網膜藝術、臣服於資產階級藝術生活物化、商品化的目標,導致缺乏一種社會功能與責任。  由此相對的、對繪畫正面評價的看法是強調藝術的自主性,即藝術為藝術創作。另一種正面態度認為藝術為一種人的心靈活動或底意識行為的溝通與再現,強調藝術的無目的性,此無目的性與影響或介入社會的功能性訴求所相對。德國哲學 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認為繪畫仍可深刻表現人的存在處境,藝術家透過創作,將真理(活生生表現出存在者,作品與存在者並無不同)置入(Setzen)於作品中,他用梵谷的作品農鞋舉例,並認為梵谷對農婦的鞋的描繪,活生生傳達了鞋子主人的存在樣態與處境,使一雙鞋並非只是一雙鞋子。  義大利策展人兼藝評家喬亞尼(Gianni Romano)認為繪畫在各種事物終結理論的思潮過後,許多繪畫作品仍出現於當代藝術展覽當中。他引用泰德美術館策展人聶斯比特(Judith Nesbitt)的話:「看似繪畫已經被攻擊與被顛覆掉,但事實上它從未遠離過」。喬亞尼認為90年代選擇繪畫的藝術家對過去的傳統並不會帶有任何的偏見或擔心,繪畫在當代被視為一種全新的媒材(an all-new medium)。 ●繪畫在當代的變化  正如喬亞尼所言繪畫被視為一種全新的媒材,因為它已與傳統繪畫的包袱無關,不論是具象或抽象,它可以成為任何事物:  電視、流行音樂、漫畫、低俗小說、肥皂劇、恐怖電影、情色圖片、美女圖片、服飾或室內陳設、社會新聞、廢物、電腦遊戲、郵購商品目錄。從幾世紀以來,許多藝術家已經為彼此解釋(詩畫同律,ut pictura poesis),如今媒體的加入,產生出一個劇烈的引用循環,並表現出所有等級制度的喪失。  這裡出現兩個重要議題,一個是媒體的使用、等級制度的喪失造成失去評斷繪畫的標準。媒體的加入讓當代繪畫出現許多面向的變化,一個是媒體介入創作過程,另一是視覺語言交互使用,例如「繪畫一幅影像」或「媒體中出現繪畫」。  繪畫創作在當代並不全然像過去用眼睛親自觀看真實物件描繪,而是創作者觀看媒體中的影像,例如照相機、投影機、電子螢幕、網路、報章雜誌的影像等,使用的方式從觀察到構圖——透過鏡頭放大框取、將各式角度或各種人物動作與物件拍攝成照片,再觀看照片畫畫,有的甚至是直接觀看電子螢幕畫畫,如此可以隨意放大,觀看局部細節。有的創作者藉助電腦繪圖軟體與網路上圖片構思構圖等。一些創作者在描繪時藉助幻燈機或投影機定稿。媒體介入的過程使繪畫的成像帶有影像特質。  在視覺語言交互使用部分,日本藝術家田口和奈(Taguchi Kazuna)的作品是在創作過程中將繪畫與攝影做多次交替的跨界使用。首先她描繪參雜自己想像與雜誌中的女性肖像,並將完成的畫予以攝影,作品的成品便是攝影作品。另外英國藝術家朱利安.歐比(Julian Opie)將他知名簡單線條的人物肖像畫變成電子螢幕、動畫與廣告影像等。 ●有關「弱繪畫」  繪畫創作在台灣目前存在兩種對比的情況,首先在台灣重要官方展覽(例如台北雙年展等)以影像與裝置語法為主流,繪畫於台灣的藝術領域處於弱勢。台北雙年展從1992年開始,繪畫作品佔總作品數量40%,到1996 年台北市立美術館以美術館團隊策畫模式進行的雙年展時,繪畫作品數量到達顛峰,佔60%。然而雙年展到1998年開始以邀請國際策展人策畫模式後,從1998年至2008年,六次雙年展的繪畫佔總數量平均為6.5%。雙年展是國家舉辦大型國際藝術展覽活動,因此能在雙年展展出的作品便具有代表性與指標性意義,而展覽多少帶有國家向國人展現與教育當代藝術的意味。  從1992 雙年展到2008 年雙年展,若仔細觀看展出藝術家的資歷,可以觀察這十六年相對應的官辦競賽模式的變遷。獲獎項目由全國、全省美展到近期台北美術獎,其中可以看出有趣的背景結構,例如從全省美展的分類競賽到台北美術獎的不分類競賽;從全省美展獲獎者以成立時間較資深的師範與藝專體系為主,到台北美術獎獲獎者以後期成立的北藝與南藝學生為主。這其中顯示從現代藝術的強調固有媒材特性的藝術分類過渡到當代藝術的開放性範疇、藝術教育觀念的演變等。  然而我們觀看台北美術獎的評審結構,通常評審的專長與研究領域影響了評判作品的標準。從下表2001年至2008年台北美術獎的評審名單中可以看到評審名單的結構主要為藝術家、藝術大學教授與藝評家,而三種身分亦多所重疊,例如姚瑞中兼具藝術家與藝評家,然而每個人的專長不同,若要評開放性範疇的當代藝術作品,必須顧及各領域的專家,因為關係到客觀地解讀與評判作品。我們仔細看這份名單將會發現近兩年(2007與2008年)的評審名單以影像、裝置、觀念領域為居多,較少為繪畫創作者或專研繪畫的評論者。由此相對呈現繪畫作品在總作品數量中的比例比往年大為減少,因此繪畫在具有重要指標性意義的藝術領域處於弱勢。 2001-2008台北美術獎評審委員名單 年份 人數 評審委員姓名 2001 7 黃海鳴、曲德義、郭力昕、莊普、廖仁義、薛保瑕、黃才郎 2002 7 石瑞仁、陸蓉之、梅丁衍、袁廣鳴、顏貽成、顧世勇、張芳薇 2003 9 王嘉驥、王俊傑、李錫奇、莊普、洪根深、陳界仁、郭英聲、姚瑞中、張芳薇 2004 9 王嘉驥、曲德義、陳泰松、董振平、顏貽成、薛保瑕、郭英聲、袁廣鳴、張芳薇 2005 9 王嘉驥、曲德義、梅丁衍、莊普、顏貽成、薛保瑕、郭英聲、高重黎、陳愷璜 2006 9 王嘉驥、王俊傑、梅丁衍、蔡根、李茂成、陸先銘、郭英聲、楊茂林、盧怡仲 2007 9 林平、林宏璋、吳瑪悧、高重黎、梅丁衍、莊普、陳愷璜、楊茂林、鄭慧華 2008 6 林平、林宏璋、陳泰松、莊普、陳愷璜、姚瑞中  另一種對比的情況是在歷經裝置與錄像藝術的潮流後,一群六、七年級年輕創作者選擇用繪畫創作,許多新的畫廊也一間間成立藝術市場快速地吸納許多年輕藝術家作品。  這其中顯現裝置與錄像藝術的潮流在台灣二十年後,「新」或「前衛」的個性不再這麼濃厚。一群六、七年級年輕藝術家面對各種創作語法、看見同儕面臨畫與不畫的抉擇,並在資訊發達的時代可以在網路了解並自由搜尋與購買相關藝術資訊的情況下,他們具有自主意識地選擇所喜愛的繪畫為主要創作媒介。  本展集結了十位台灣年輕創作者,期望近期以影像與裝置語法為主流之台灣藝術界正視繪畫與現今在台灣的發展,為了呈現當今繪畫多種面向性與新視野,另邀請美國、日本與韓國共五位具有突破性繪畫表現之藝術家參與此展。  這些年輕創作者經由具體實踐與各自摸索,呈現許多不同面向的繪畫作品。黃嘉寧與王亮尹對日常生活中的食物消費進行的繪畫實驗,他們嘗試把視覺轉換成觸覺與味覺的體驗,黃嘉寧的作品中油膩的台灣便當讓人想起台灣夏季溼熱的天氣與稠黏氣味。王亮尹的挫冰裡透過色彩混合與滴流,表現出融化冰水與水果的酸甜滋味。黃嘉寧在新的系列創作中,對使用照片進行繪畫創作做了省思,她大膽地畫出照片的背面,讓觀者也感受到她的省思:眼前的景象可能是一張相片。  素描的線條是比繪畫更為直接顯現作者的情緒與所思,它展現一種直接性與時間性,王姿婷與田葆昌的作品強烈且直接表現個人內心的感受與想法,例如王姿婷的〈秘密〉微妙地表現一位不開放且閉鎖在自己世界的人,彷彿時時刻刻頭上套著盒子行走與思考。田葆昌將日常所思與素描繪在筆記本中,表現出一種隨筆的自由與趣味性。  美國藝術家Rob James Kolomyski、日本藝術家長谷川雄飛(Yuhi Hasegawa)、蔡依庭、黃華真、邱建仁不約而同觀察周遭的人物,他們皆展現繪畫的自由性、流動性、想像性與表現的多元性。  美國藝術家Benjamin Swallow Duke、許尹齡、范揚宗與韓國藝術家Choi Nari、美國藝術家Samuel T. Adams、黃海欣的作品呈現他們對社會的觀察,透過自身經驗與想像轉換於繪畫中。Benjamin Swallow Duke 的「覺醒系列」作品思考人對世界萬物的認知或概念是否為世界或現象的真實樣貌,例如我們是用既有的意識形態或觀念瞭解對象還是真正如實地觀察對象?許尹齡的作品呈現一種匱乏與焦慮感,乾澀的畫面、空洞的房間,屋內的人物似乎被環境所壓迫與吞噬,她巧妙地用繪畫表現一種不安的感受:一種個人對生活與未來,還有社會中不穩定所帶來的不安全感。  范揚宗關注都市中特有的過渡性的空間,它聚集大量的人群但他們又不會長久留下。例如加油站、機場等。他與Choi Nari一樣採用具有都會性格的平塗方式表現,Choi Nari 將生活中對兩性的觀察與體驗以幽默的方式呈現於畫作中。Samuel 喜愛表現界於具象與抽象的圖像,游移於意義與想像的界線之間,他說:「不相信繪畫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意涵,它應該反映這世間存在的變動。喜好探討不安的、無條理與荒誕事物,它們正能描繪出普遍的繪畫經驗」。黃海欣敏感地感受到官方照片中政治人物僵硬或矯情的一致性表情,她用輕鬆與隨性的圖繪方式表達制式且儀式化的攝影文化。 ●重新思考繪畫特質  若攝影影像好比是借由拓版、模具所再製的事物(拓版或模具如同底片或CCD 感光元件),繪畫是人存在世間的痕跡,如同「雪中的腳印、靠在窗邊呼息的痕跡、一台飛機在空中留下一條白色的線、手指在沙中畫出的線條」,繪畫是一種心靈的直接活動,當代藝術家杜瑪思(Marlene Dumas)思考繪畫與影像的差異:  繪畫不會凍結時間,它的時間像是輪子般的循環與再循環,一開始繪畫的地方或許成為最後繪畫的地方。繪畫是一個非常緩慢的藝術,它不會隨著光移動,這也是為何死去的畫家可以像光一般的閃耀。……繪畫是關於人所觸摸的痕跡。它是關於介面中的一層肌膚。一張繪畫不是一張明信片。一幅畫的內容,無法與它表面所帶來的感受分離。  當我們觀看一張畫的時候,總是無法拒絕突如其來的感動,不論它是某種感傷或驚喜,有時它在腦海裡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同於一張攝影影像的作品。然而除了這種立即的感受之外,該如何評斷繪畫或是任何作品,美國藝評家史華伯斯基自省地說西方的教育訓練也許不利他們(西方藝評家)體會或真正認識當代繪畫的多樣性(不管是地域性或人類心理層面),他說即使是第一眼看到一張畫時,覺得它與其他作品相像,但它有可能來自不同的源頭與一個更寬廣的領域,而這個領域是無法由一個人所想像的。因此,我們在觀看一件作品,熟練地下判斷前,是否用更開放的態度與感知來面對眼前不論是繪畫或任何媒介、形式的作品,因為既有觀念或知識很可能讓我們錯失體會眼前作品的機會。 [1] 陳國強 等譯(1996)。Achille Bonito Oliva 著(1982)。《國際超前衛》。台北:遠流,頁4。 [2] 同上,頁5。 [3] 海德格用與存在者的符合一致來說明真理的本質。孫周興(2004)。海德格 著。《林中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頁21。 [4] Gianni Romano(2000). Painting in the Internet Era, Europe: Different Perspective in Painting Italy: Giancarlo Politi Editore, p.246. [5] 有關各種事物的終結,他舉了布希亞的藝術的終結、真實的終結、李歐塔的意識形態(ideologies)的終結、巴特的作者權威觀念的終結(conceptof authoritativeness)。同註4,頁247。 [6] Barbara Casavecchia (2000). Even Better Than the Real Thing, Perspective in Painting Italy: Giancarlo Politi Editore, p.266. [7] 歷年台北雙年展繪畫佔展出作品總數量的比例:1992年40%,1994年30%,1996年60%,1998年5%,2000年3%,2002年6%,2004年6%,2006年17%,2008年2%。 [8] 由於每年台北美術獎專刊並沒有都納進入選作品名單,為便於統計,以下繪畫佔得獎作品總數量的比例是以得主與優選為主。2001年7%,2002年33%,2003年25%,2004年27%,2005年205,2006年20%,2007年33%,2008年0%。 [9] 例如大趨勢畫廊(2000)、布查國際當代藝術空間(2001)、也趣藝廊(2002)、一票人票畫空間(2004)、寒舍空間(2007)、就在藝術空間(2007)、印象當代(2008)、畫庫(2009) 等。 [10] 參見:《藝術觀點》38期「新前衛 學院繪畫新浪潮(上篇)當代價值」,台南:台南藝術大學,2009 年4月1日。 [11] Samuel 創作自述。 [12] Emma Dexter (2005). To Draw is to be Human, Vitamin D: New Perspective in Drawing, London: Phaidon, p6. [13] Marlene Dumas (2000). Women and Painting, Perspective in Painting, Italy: Giancarlo Politi Editore, p.250. [14]他舉美國藝評家丹托Arthur C. Danto 提的事件,某位英國藝評家初次看Jackson Pollock 的作品,便否決作品,認為他是對藝術家Wols 與Raoul Ubac 的作品粗糙的改寫。Barry Schwabsky (2002). Paiting in the Interrogative Mode, Vitamin P: New Perspectives in Painting.
相關專文
文/張晴文 ●弱:有感  「弱繪畫」這個名詞不是我提出來的。蘇俞安、邱建仁等人向我談起這個想法,並且計畫在關渡美術館舉辦展覽,邀我加入。對我而言,「弱繪畫」的說法正好與近幾年觀察台灣1975年代以後出生的畫家們(幾乎都是學院出身)作品的心得頗為相合──這樣一種難以言喻的模糊共相,存在他們的作品之間。這樣的印象也和他們的生活及形象息息相關。無論如何,這是一個針對繪畫內部特質而來的想像,而非來自繪畫身在當代所面臨的困窘。我甚至認為在目前的藝術世界裡,繪畫儘管不再容易引起話題,卻會一直生存下去。至少就藝術社會裡消費的那個端點來看,繪畫仍然保有傳統以來的優勢。年輕的畫家們從未停下他們的畫筆,觀眾也未曾遠離,然而在眾多媒體競豔的時代裡,總要向觀者需索片刻關注的繪畫,還能不能透過這個平面真切地溝通畫者和觀眾,或者,彼此之間能夠有多大程度的相知,似乎很難說出個答案。  這一輩1975年代以後出生的畫家,在繪畫的題材、風格上各有所好,每個人關注的問題也不盡相同。我們確實難以用世代之說來統括這一時空下某一群畫家的作為,將他們囊括在一個名號或者宣言之下。但是相較於他們之前幾輩畫家們面對繪畫的態度與作法,確有不同。美術史上的那些畫種,在他們的手中繼續翻演下去,他們從學院裡學到了美術史的傳統,承接同樣做為畫家的師長們所給予的影響,在一己的創作上思辨、探索,做出每一個屬於自己的抉擇,也一方面實實在在地生存、生活在這個獨特的時空之下。他們和世世代代的畫家們一樣,選擇以油彩及各式顏料畫下那些「有感」的人事物,因此有了屬於他們(這個時代)的肖像,屬於他們的靜物,以及風景。在他們操作畫布、畫紙、顏料、鉛筆的姿態背後,隱藏了不一而足的趨力,成為支持他們一畫再畫的原因。  做為一個觀眾,我只能,也忠於以讀者的角度接近他們及他們的繪畫。試圖捕捉他們作品裡微弱且零散的一舉一動,每一個呼吸,在不斷地打量之餘,特別感到興趣的是做為一幅畫,它們呈現給觀者什麼樣的刺激與啟示。當我們從這群藝術家的作品理出一點可堪指認的特質,就能夠發現,他們雖然散布在一個廣闊的音域之內,卻不出一種調子。這樣的傾向不僅限於這次展覽及專輯中出現的畫家們,他們只是一個部分;而來自國外的同時代藝術家們,則在此做為一個跨越地理的對照嘗試。 ●弱:存在與想像力  日本文學家大江健三郎在1978年《小說的方法》一書裡,分享他的文學觀與寫作理路。這位深受存在主義思想影響的小說家,從畢生的寫作與閱讀經驗分析理想的寫作技法。從構思到下筆完成一部作品,他認為整個小說結構表達的是作者對現實世界的認識、推動同時代的態度以及認識同時代的方法。而其中,一部成功的作品在結構的過程中,包含了想像力的作用,作者的目標是盡可能地使被描繪對象的各種要素整體化,並使其充滿生機。當一部作品夾在創作者與閱讀者之間,閱讀作品這一解讀行為對每個讀者來說都是新的創造。而對於創作者而言,一部實際完成的作品也該清楚地表現創作活動中的想像力。大江健三郎引用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關於想像力的說法:「至今還有很多人認為想像力指的是形成意象的能力。但是,想像力應該是把依靠知覺產生的意象扭曲變形的能力。它使我們從基本的意象中解放出來,獲得了改變意象的能力。……某一意象的價值是靠想像力所發揮的程度來界定的。想像力的本質是開放的,容易消失的。……和其他性能相比,想像力更能賦予人的心理現象一個特徵。正像布雷克(Blake)明確指出的那樣『想像力不是狀態而是人類的生存本身』。」  小說家用語言表達人類的生存與意識,對於當代畫家而言,他們的作品透過顏料以一種非日常而陌生化的語言,描述屬於這個時空的各種現象。縱使他們所選用的媒材背負著深厚的傳統,在00年代的今日仍有獨特的繪畫語言及面貌,在畫面上的各種創造,無不與個人生活的種種切身觀感密切關係,藉由繪畫的架構,提出他們存在的回應。 ●弱:邊緣感,人物  有一次和黃海欣談起她的一系列小畫。這些作品尺寸不大,成畫很快,內容是從報章雜誌、網路新聞、電視畫面取材的人物和場景。在那些油油灰灰筆觸構成的畫面裡,很容易可以抓到一種看起來體面可是不知道哪裡歪陷了的失敗荒涼之感。穿著西裝的男人們在會客室握手,一個人正懸掛著總統肖像,大師示範如何用一片葉子吹出樂曲,吸毒被逮張惶遮臉的藝人,檢調人士的身影,政治人物集體鞠躬道歉……,這些新聞照片在網路頁面或電視框格裡只是眾多訊息的冰山一角,暫時的停格,它們吸引了觀眾幾秒鐘,旋即在點閱或瀏覽後關閉、轉台。她所選取的畫面無足輕重,卻傳達了當下台灣一種微妙的氣氛。這個微妙來自它的形式,也來自內容。我們可以從新聞獲知一個時空下人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從他們看待事件的眼光,以及新聞本身所傳達的訊息。而黃海欣的另一個醫療系列,描繪急救、復健的檔案照片,也以非常細微的挫折意象,展現了邊緣的悲哀。  大江健三郎在論小說方法時也提到了荒誕現實主義的藝術家們,每每在作品中表現殘障、畸形這些肉體上的降格,而非於位居中心的高級事物。他們有機地表現出邊緣的、低級的事物,以部分邊緣的描繪探視整個時代的衰亂,回應末世、亂世的景況。他以19世紀末墨西哥庶民版畫家荷西.伽達爾派.波沙達(José Guadalupe Posada)描繪災禍場面的作品,和16世紀蒙田(Michel Eyquem de Montaigne)記述畸形兒形貌的作品為例,說明藝術家有意識地記述事物的狀態,表現出時代的實體,把視角放在社會的邊緣階層而非中心,與當時大眾的視線投往同一方向,因為只有如此描繪,才能掌握社會的整體。而這樣的描繪來自於同樣身居市井的藝術家們,透過敏銳的感知與技術,表現出他們的時代和社會。  弱繪畫的藝術家們並不是荒誕現實主義者,但他們同樣藉由當代人事景物的描繪,抓住了一個普遍環境的氛圍。他們無意回應家國、歷史、神話等題材,最多只是在那一個平面上留下個人身處現實的痕跡。他們描繪周遭的人物,例如蔡依庭畫的是自己的家庭生活,包括原生家庭及結婚之後的新家庭。與大量花白背景相對的是顯得花了很多時間琢磨的人物神態,臉部和身體的肌肉血脈都快要招架不住似地滿溢、變形,而吃飯的場面其實是平常不過的生活。黃華真在作品中以濃厚的油彩筆觸形成飽滿的輪廓線,畫的也是身邊的朋友和親人。人與人之間黏膩的情感和賭氣似的莫名疏離,在人物的表情與肢體之間展露。王姿婷筆下的人物,則以大量的線條勾勒出不安躁動的感性情緒。 ●弱:敘事,景與物  模糊的影像色點,是繪畫挑釁影像粒子的方式之一。黃嘉寧的作品大多以生活周邊的環境為描繪的對象,近看灰糊成一片的顏料筆觸,包藏了既朦朧又寫實的衝突景致。這些超不起眼的物件,包括她在進入這一階段創作早期所畫的便當、兔子糞便,到最近所畫的廚房一角、碾碎的螺、月光、相紙背面、蟑螂卵鞘,以及工作室一角,她在大量的生活照片裡仔細挑選入作的題材,同時警覺地不希望這一動作干預創作太甚。她對於題材與繪畫方式的選擇,構成了獨特的創作風格。相較於傑哈.利希特(Gerhard Richter)保留攝影面向的繪畫思維,黃嘉寧同樣以清晰與掩蓋並存的手法構成畫面,卻少了再現哲學與歷史的意圖。對她而言,繪畫是令人著迷之物,但卻無意針對繪畫的再現傳統給予一記逆襲。  邱建仁的繪畫同樣來自攝影素材,卻放大了景象予人的疏離感。於己而言帶有特殊情感或意義的畫面,被以轉化過的語言再敘述一遍,大量白色層層塗繪,回應畫裡不必須被考慮的某些存在,例如空氣的厚度,也例如主觀的情感。相對於邱建仁作品裡的時間感,許尹齡的畫作雖然同樣帶有濃厚的敘事性,但並不以顏料殘留的速度與厚度來丈量現實的存在,她以刻意擦拭乾淨的面貌,投射對於社會的觀察。戲劇化的場景對應著現實世界,卻更接近一則寓言。在空間感的演繹上,田葆昌的作品以素描的方式記錄相當個人的生活片段,文字與圖像並置,累加與塗改的動作同時進行,將意識流顯像於筆記本或畫紙上,現實於意志的磨難,在紙上留下印記。  范揚宗所挑選的場景多半是城市裡暫時性的過渡空間,包括洗車場、夜店、機場等,俐落的輪廓線和平塗而消去量感的物件,把生活的現實改裝為輕盈的理想狀態。而王亮尹的甜點描繪,更將焦點對準物體,以顏料刷塗、滴流的效果來模擬並突顯物質的特性,表面上仍維持美好光潔。同樣將焦點放在物質,韓國藝術家Choi Nari將現實生活角色化,在帶點諷刺或諧擬的畫面裡,重建一個和平的假想世界。Benjamin Swallow Duke的作品則將自身置入變造的城市,科幻片式的災難,透露了他對於身處環境的各種想像。長谷川雄飛與Samuel T. Adams的作品,也各自在迷亂的畫面之中,以混濁的造形傳遞敏感知覺所遭遇的刺激。 ●弱:時代精神  要為「弱繪畫」找到一個明白的定義並不容易。但可以確定的是,當下這個年代,許多畫家的作品都沾染了相似的氣質。一種朦朧且難以言喻的軟弱。他們將眼光放在相對邊緣的題材上,在乍看相當個人、無力,甚至無關緊要的描繪之中,呈現帶點悲哀、拙劣的意象。透過這一群藝術家,可以看到生活和繪畫被如何地想像與實踐,而由此召喚出來的,則是這個年代事物百態的實存,那個籠罩著所有藝術家與觀者的時代精神。而這樣的「弱」也儼然成了一個姿態,隱含了這一代畫家們對於時代的感觸與判斷, [1]大江健三郎,《小說的方法》,王成 譯。台北:麥田出版,2008,頁43。 [2]同前註,頁74-75。
相關專文
文/張晴文 ●弱:有感  「弱繪畫」這個名詞不是我提出來的。蘇俞安、邱建仁等人向我談起這個想法,並且計畫在關渡美術館舉辦展覽,邀我加入。對我而言,「弱繪畫」的說法正好與近幾年觀察台灣1975年代以後出生的畫家們(幾乎都是學院出身)作品的心得頗為相合──這樣一種難以言喻的模糊共相,存在他們的作品之間。這樣的印象也和他們的生活及形象息息相關。無論如何,這是一個針對繪畫內部特質而來的想像,而非來自繪畫身在當代所面臨的困窘。我甚至認為在目前的藝術世界裡,繪畫儘管不再容易引起話題,卻會一直生存下去。至少就藝術社會裡消費的那個端點來看,繪畫仍然保有傳統以來的優勢。年輕的畫家們從未停下他們的畫筆,觀眾也未曾遠離,然而在眾多媒體競豔的時代裡,總要向觀者需索片刻關注的繪畫,還能不能透過這個平面真切地溝通畫者和觀眾,或者,彼此之間能夠有多大程度的相知,似乎很難說出個答案。  這一輩1975年代以後出生的畫家,在繪畫的題材、風格上各有所好,每個人關注的問題也不盡相同。我們確實難以用世代之說來統括這一時空下某一群畫家的作為,將他們囊括在一個名號或者宣言之下。但是相較於他們之前幾輩畫家們面對繪畫的態度與作法,確有不同。美術史上的那些畫種,在他們的手中繼續翻演下去,他們從學院裡學到了美術史的傳統,承接同樣做為畫家的師長們所給予的影響,在一己的創作上思辨、探索,做出每一個屬於自己的抉擇,也一方面實實在在地生存、生活在這個獨特的時空之下。他們和世世代代的畫家們一樣,選擇以油彩及各式顏料畫下那些「有感」的人事物,因此有了屬於他們(這個時代)的肖像,屬於他們的靜物,以及風景。在他們操作畫布、畫紙、顏料、鉛筆的姿態背後,隱藏了不一而足的趨力,成為支持他們一畫再畫的原因。  做為一個觀眾,我只能,也忠於以讀者的角度接近他們及他們的繪畫。試圖捕捉他們作品裡微弱且零散的一舉一動,每一個呼吸,在不斷地打量之餘,特別感到興趣的是做為一幅畫,它們呈現給觀者什麼樣的刺激與啟示。當我們從這群藝術家的作品理出一點可堪指認的特質,就能夠發現,他們雖然散布在一個廣闊的音域之內,卻不出一種調子。這樣的傾向不僅限於這次展覽及專輯中出現的畫家們,他們只是一個部分;而來自國外的同時代藝術家們,則在此做為一個跨越地理的對照嘗試。 ●弱:存在與想像力  日本文學家大江健三郎在1978年《小說的方法》一書裡,分享他的文學觀與寫作理路。這位深受存在主義思想影響的小說家,從畢生的寫作與閱讀經驗分析理想的寫作技法。從構思到下筆完成一部作品,他認為整個小說結構表達的是作者對現實世界的認識、推動同時代的態度以及認識同時代的方法。而其中,一部成功的作品在結構的過程中,包含了想像力的作用,作者的目標是盡可能地使被描繪對象的各種要素整體化,並使其充滿生機。當一部作品夾在創作者與閱讀者之間,閱讀作品這一解讀行為對每個讀者來說都是新的創造。而對於創作者而言,一部實際完成的作品也該清楚地表現創作活動中的想像力。大江健三郎引用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關於想像力的說法:「至今還有很多人認為想像力指的是形成意象的能力。但是,想像力應該是把依靠知覺產生的意象扭曲變形的能力。它使我們從基本的意象中解放出來,獲得了改變意象的能力。……某一意象的價值是靠想像力所發揮的程度來界定的。想像力的本質是開放的,容易消失的。……和其他性能相比,想像力更能賦予人的心理現象一個特徵。正像布雷克(Blake)明確指出的那樣『想像力不是狀態而是人類的生存本身』。」  小說家用語言表達人類的生存與意識,對於當代畫家而言,他們的作品透過顏料以一種非日常而陌生化的語言,描述屬於這個時空的各種現象。縱使他們所選用的媒材背負著深厚的傳統,在00年代的今日仍有獨特的繪畫語言及面貌,在畫面上的各種創造,無不與個人生活的種種切身觀感密切關係,藉由繪畫的架構,提出他們存在的回應。 ●弱:邊緣感,人物  有一次和黃海欣談起她的一系列小畫。這些作品尺寸不大,成畫很快,內容是從報章雜誌、網路新聞、電視畫面取材的人物和場景。在那些油油灰灰筆觸構成的畫面裡,很容易可以抓到一種看起來體面可是不知道哪裡歪陷了的失敗荒涼之感。穿著西裝的男人們在會客室握手,一個人正懸掛著總統肖像,大師示範如何用一片葉子吹出樂曲,吸毒被逮張惶遮臉的藝人,檢調人士的身影,政治人物集體鞠躬道歉……,這些新聞照片在網路頁面或電視框格裡只是眾多訊息的冰山一角,暫時的停格,它們吸引了觀眾幾秒鐘,旋即在點閱或瀏覽後關閉、轉台。她所選取的畫面無足輕重,卻傳達了當下台灣一種微妙的氣氛。這個微妙來自它的形式,也來自內容。我們可以從新聞獲知一個時空下人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從他們看待事件的眼光,以及新聞本身所傳達的訊息。而黃海欣的另一個醫療系列,描繪急救、復健的檔案照片,也以非常細微的挫折意象,展現了邊緣的悲哀。  大江健三郎在論小說方法時也提到了荒誕現實主義的藝術家們,每每在作品中表現殘障、畸形這些肉體上的降格,而非於位居中心的高級事物。他們有機地表現出邊緣的、低級的事物,以部分邊緣的描繪探視整個時代的衰亂,回應末世、亂世的景況。他以19世紀末墨西哥庶民版畫家荷西.伽達爾派.波沙達(José Guadalupe Posada)描繪災禍場面的作品,和16世紀蒙田(Michel Eyquem de Montaigne)記述畸形兒形貌的作品為例,說明藝術家有意識地記述事物的狀態,表現出時代的實體,把視角放在社會的邊緣階層而非中心,與當時大眾的視線投往同一方向,因為只有如此描繪,才能掌握社會的整體。而這樣的描繪來自於同樣身居市井的藝術家們,透過敏銳的感知與技術,表現出他們的時代和社會。  弱繪畫的藝術家們並不是荒誕現實主義者,但他們同樣藉由當代人事景物的描繪,抓住了一個普遍環境的氛圍。他們無意回應家國、歷史、神話等題材,最多只是在那一個平面上留下個人身處現實的痕跡。他們描繪周遭的人物,例如蔡依庭畫的是自己的家庭生活,包括原生家庭及結婚之後的新家庭。與大量花白背景相對的是顯得花了很多時間琢磨的人物神態,臉部和身體的肌肉血脈都快要招架不住似地滿溢、變形,而吃飯的場面其實是平常不過的生活。黃華真在作品中以濃厚的油彩筆觸形成飽滿的輪廓線,畫的也是身邊的朋友和親人。人與人之間黏膩的情感和賭氣似的莫名疏離,在人物的表情與肢體之間展露。王姿婷筆下的人物,則以大量的線條勾勒出不安躁動的感性情緒。 ●弱:敘事,景與物  模糊的影像色點,是繪畫挑釁影像粒子的方式之一。黃嘉寧的作品大多以生活周邊的環境為描繪的對象,近看灰糊成一片的顏料筆觸,包藏了既朦朧又寫實的衝突景致。這些超不起眼的物件,包括她在進入這一階段創作早期所畫的便當、兔子糞便,到最近所畫的廚房一角、碾碎的螺、月光、相紙背面、蟑螂卵鞘,以及工作室一角,她在大量的生活照片裡仔細挑選入作的題材,同時警覺地不希望這一動作干預創作太甚。她對於題材與繪畫方式的選擇,構成了獨特的創作風格。相較於傑哈.利希特(Gerhard Richter)保留攝影面向的繪畫思維,黃嘉寧同樣以清晰與掩蓋並存的手法構成畫面,卻少了再現哲學與歷史的意圖。對她而言,繪畫是令人著迷之物,但卻無意針對繪畫的再現傳統給予一記逆襲。  邱建仁的繪畫同樣來自攝影素材,卻放大了景象予人的疏離感。於己而言帶有特殊情感或意義的畫面,被以轉化過的語言再敘述一遍,大量白色層層塗繪,回應畫裡不必須被考慮的某些存在,例如空氣的厚度,也例如主觀的情感。相對於邱建仁作品裡的時間感,許尹齡的畫作雖然同樣帶有濃厚的敘事性,但並不以顏料殘留的速度與厚度來丈量現實的存在,她以刻意擦拭乾淨的面貌,投射對於社會的觀察。戲劇化的場景對應著現實世界,卻更接近一則寓言。在空間感的演繹上,田葆昌的作品以素描的方式記錄相當個人的生活片段,文字與圖像並置,累加與塗改的動作同時進行,將意識流顯像於筆記本或畫紙上,現實於意志的磨難,在紙上留下印記。  范揚宗所挑選的場景多半是城市裡暫時性的過渡空間,包括洗車場、夜店、機場等,俐落的輪廓線和平塗而消去量感的物件,把生活的現實改裝為輕盈的理想狀態。而王亮尹的甜點描繪,更將焦點對準物體,以顏料刷塗、滴流的效果來模擬並突顯物質的特性,表面上仍維持美好光潔。同樣將焦點放在物質,韓國藝術家Choi Nari將現實生活角色化,在帶點諷刺或諧擬的畫面裡,重建一個和平的假想世界。Benjamin Swallow Duke的作品則將自身置入變造的城市,科幻片式的災難,透露了他對於身處環境的各種想像。長谷川雄飛與Samuel T. Adams的作品,也各自在迷亂的畫面之中,以混濁的造形傳遞敏感知覺所遭遇的刺激。 ●弱:時代精神  要為「弱繪畫」找到一個明白的定義並不容易。但可以確定的是,當下這個年代,許多畫家的作品都沾染了相似的氣質。一種朦朧且難以言喻的軟弱。他們將眼光放在相對邊緣的題材上,在乍看相當個人、無力,甚至無關緊要的描繪之中,呈現帶點悲哀、拙劣的意象。透過這一群藝術家,可以看到生活和繪畫被如何地想像與實踐,而由此召喚出來的,則是這個年代事物百態的實存,那個籠罩著所有藝術家與觀者的時代精神。而這樣的「弱」也儼然成了一個姿態,隱含了這一代畫家們對於時代的感觸與判斷, [1]大江健三郎,《小說的方法》,王成 譯。台北:麥田出版,2008,頁43。 [2]同前註,頁74-75。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繁中  /  EN
繁中 /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