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
Project Space-劉海蟾 高俊宏個展
2018.07.27~2018.09.23
09:00 - 17:00
關渡美術館 401 室 / 501 室
展覽簡介
以當代藝術行動重塑地方—關於《劉海蟾》高俊宏「大豹計畫」
文 / 羅秀芝
《劉海蟾》藝術計畫和三峽蟾蜍山頂濫墾違建宮廟的現實事件有關,也是高俊宏自2016年以來持續進行的「大豹計畫」民族誌藝術行動的一部分。他以當代藝術行動的方式,針對三峽蟾蜍山以及關渡美術館的「計畫空間」,進行空間的重塑。
高俊宏從「他者」的角度切入,也就是以泰雅族大豹社的視角,作為主要的凝視者。整個計畫開啟的是「以他者的凝視為鏡」的關係性主體建構,並運用相對性的、關係性的空間概念,將不同主體的神話、傳說、歷史、記憶、道德、倫理、慾望和權利等文化概念,全數鑲嵌於多元辯證的地方概念中,以強化空間在流變中的對比、對抗、重疊和並置,所營造的政治性和倫理性轉型作用。
高俊宏以圍繞著三峽蟾蜍山和大豹溪畔一帶的區域為中心,以大豹社事件隘勇線的推進路徑為軸線,以藝術家的姿態不斷穿梭於大豹社遭滅社的歷史時空,和「三清萬甲仙境」「假神明之名」濫墾違建的現實時空,運用文獻研究、實地踏查、影像製造、文字書寫、藝術行動等方式,作為探測儀、度量儀和繪圖器,重新探索、校準和繪製,介於真實與想像之間,具有批判性、自主性和解放性的地方誌。
展覽期間「返域式」的野外現勘行動,既是藝術個展延伸的白盒子外展演,是展覽作為一種教育的游擊教室的實踐,也是一種臨界性(liminality)的通過儀式。透過這個行動,讓參與者所習慣的社會規範暫時失效,讓其處於放棄原有社會價值而尚未接受新社群價值的不穩定狀態;因此,具有顛覆或改寫原有社會價值的潛能。關渡美術館「計畫空間」因虛構電視台的引入,大豹溪畔進行的四川南充燒蟾蜍儀式的挪用與再現行動的錄影影像,以及大豹社傳統領地的想像重建與三峽蟾蜍山宮廟拆除後荒地的並置與疊合,轉變成一個宛如「異托邦」或「第三空間」的異質空間,具備某種戰鬥潛力和動能的地方。
* 高俊宏的《劉海蟾》「大豹計畫」是關渡美術館新規劃的「計畫空間」(Project Space),所推出的首檔展覽。
展覽簡介
以當代藝術行動重塑地方—關於《劉海蟾》高俊宏「大豹計畫」
文 / 羅秀芝
《劉海蟾》藝術計畫和三峽蟾蜍山頂濫墾違建宮廟的現實事件有關,也是高俊宏自2016年以來持續進行的「大豹計畫」民族誌藝術行動的一部分。他以當代藝術行動的方式,針對三峽蟾蜍山以及關渡美術館的「計畫空間」,進行空間的重塑。
高俊宏從「他者」的角度切入,也就是以泰雅族大豹社的視角,作為主要的凝視者。整個計畫開啟的是「以他者的凝視為鏡」的關係性主體建構,並運用相對性的、關係性的空間概念,將不同主體的神話、傳說、歷史、記憶、道德、倫理、慾望和權利等文化概念,全數鑲嵌於多元辯證的地方概念中,以強化空間在流變中的對比、對抗、重疊和並置,所營造的政治性和倫理性轉型作用。
高俊宏以圍繞著三峽蟾蜍山和大豹溪畔一帶的區域為中心,以大豹社事件隘勇線的推進路徑為軸線,以藝術家的姿態不斷穿梭於大豹社遭滅社的歷史時空,和「三清萬甲仙境」「假神明之名」濫墾違建的現實時空,運用文獻研究、實地踏查、影像製造、文字書寫、藝術行動等方式,作為探測儀、度量儀和繪圖器,重新探索、校準和繪製,介於真實與想像之間,具有批判性、自主性和解放性的地方誌。
展覽期間「返域式」的野外現勘行動,既是藝術個展延伸的白盒子外展演,是展覽作為一種教育的游擊教室的實踐,也是一種臨界性(liminality)的通過儀式。透過這個行動,讓參與者所習慣的社會規範暫時失效,讓其處於放棄原有社會價值而尚未接受新社群價值的不穩定狀態;因此,具有顛覆或改寫原有社會價值的潛能。關渡美術館「計畫空間」因虛構電視台的引入,大豹溪畔進行的四川南充燒蟾蜍儀式的挪用與再現行動的錄影影像,以及大豹社傳統領地的想像重建與三峽蟾蜍山宮廟拆除後荒地的並置與疊合,轉變成一個宛如「異托邦」或「第三空間」的異質空間,具備某種戰鬥潛力和動能的地方。
* 高俊宏的《劉海蟾》「大豹計畫」是關渡美術館新規劃的「計畫空間」(Project Space),所推出的首檔展覽。
藝術家介紹
高俊宏
Kao Junhonn
高俊宏的創作模式以計畫性藝術以及寫作為主,目前創作、生活於台北。他的研究是以當代社會為基礎,透過錄像、身體與書寫等形式探討空間、政治、記憶與歷史問題。他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現為台北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過去曾為東亞藝術佔領計畫研究主持人,現亦為原住民議題紀錄片導演。
他自1995年起曾舉辦過多次個展,也曾在香港、英國、法國等地駐村。著作《群島藝術三面鏡》(包含「小說:台籍日本兵張正光與我」、「諸眾:東亞藝術佔領行動」、「陀螺:創作與讓生」等三本書)曾獲2016年金鼎獎非文學類獎以及年度最佳圖書獎。他的近期藝術實踐包括東亞藝術行動研究、「廢墟影像晶體計畫」、關於衛星城市地帶記憶的錄像「博愛」、非虛構寫作:「橫斷記:台灣山林戰爭、帝國與影像」,以及正在進行中,結合紀錄影像、寫作與當代藝術的「大豹」計畫。
高俊宏目前研究的議題以諸眾、空間、生命政治、歷史與原住民為主,除了影像與書寫之外,他亦透過長期的田野經驗,涉及了更複雜的社會經濟層面議題。
藝術家介紹
高俊宏
Kao Junhonn
高俊宏的創作模式以計畫性藝術以及寫作為主,目前創作、生活於台北。他的研究是以當代社會為基礎,透過錄像、身體與書寫等形式探討空間、政治、記憶與歷史問題。他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現為台北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過去曾為東亞藝術佔領計畫研究主持人,現亦為原住民議題紀錄片導演。
他自1995年起曾舉辦過多次個展,也曾在香港、英國、法國等地駐村。著作《群島藝術三面鏡》(包含「小說:台籍日本兵張正光與我」、「諸眾:東亞藝術佔領行動」、「陀螺:創作與讓生」等三本書)曾獲2016年金鼎獎非文學類獎以及年度最佳圖書獎。他的近期藝術實踐包括東亞藝術行動研究、「廢墟影像晶體計畫」、關於衛星城市地帶記憶的錄像「博愛」、非虛構寫作:「橫斷記:台灣山林戰爭、帝國與影像」,以及正在進行中,結合紀錄影像、寫作與當代藝術的「大豹」計畫。
高俊宏目前研究的議題以諸眾、空間、生命政治、歷史與原住民為主,除了影像與書寫之外,他亦透過長期的田野經驗,涉及了更複雜的社會經濟層面議題。
相關專文
以當代藝術行動重塑地方--《劉海蟾》高俊宏個展策展論述
/羅秀芝
《劉海蟾》藝術計畫和三峽蟾蜍山頂濫墾違建宮廟的現實事件有關,也是高俊宏自2016年以來持續進行的「大豹計畫」民族誌藝術行動的一部分。他以當代藝術行動的方式,針對三峽蟾蜍山以及關渡美術館的「計畫空間」,進行空間的重塑。
高俊宏從「他者」的角度切入,也就是以泰雅族大豹社的視角,作為主要的凝視者。整個計畫開啟的是「以他者的凝視為鏡」的關係性主體建構,並運用相對性的、關係性的空間概念,將不同主體的神話、傳說、歷史、記憶、道德、倫理、慾望和權利等文化概念,全數鑲嵌於多元辯證的地方概念中,以強化空間在流變中的對比、對抗、重疊和並置,所營造的政治性和倫理性轉型作用。
高俊宏以圍繞著三峽蟾蜍山和大豹溪畔一帶的區域為中心,以大豹社事件隘勇線的推進路徑為軸線,以藝術家的姿態不斷穿梭於大豹社遭滅社的歷史時空,和「三清萬甲仙境」「假神明之名」濫墾違建的現實時空,運用文獻研究、實地踏查、影像製造、文字書寫、藝術行動等方式,作為探測儀、度量儀和繪圖器,重新探索、校準和繪製,介於真實與想像之間,具有批判性、自主性和解放性的地方誌。
展覽期間「返域式」的野外現勘行動,既是藝術個展延伸的白盒子外展演,是展覽作為一種教育的游擊教室的實踐,也是一種臨界性(liminality)的通過儀式。透過這個行動,讓參與者所習慣的社會規範暫時失效,讓其處於放棄原有社會角色而尚未接受新社群角色的不穩定狀態;因此,具有顛覆或改寫原有社會價值的潛能。關渡美術館「計畫空間」因虛構電視台的引入,以及大豹社傳統領地的想像重建與三峽蟾蜍山宮廟拆除後荒地的並置與疊合,轉變成一個宛如「異托邦」或「第三空間」的異質空間,具備某種戰鬥潛力和動能的地方。
* 高俊宏的個展《劉海蟾》是關渡美術館新規劃的「計畫空間」(Project Space),所推出的第一個展覽。
相關專文
以當代藝術行動重塑地方--《劉海蟾》高俊宏個展策展論述
/羅秀芝
《劉海蟾》藝術計畫和三峽蟾蜍山頂濫墾違建宮廟的現實事件有關,也是高俊宏自2016年以來持續進行的「大豹計畫」民族誌藝術行動的一部分。他以當代藝術行動的方式,針對三峽蟾蜍山以及關渡美術館的「計畫空間」,進行空間的重塑。
高俊宏從「他者」的角度切入,也就是以泰雅族大豹社的視角,作為主要的凝視者。整個計畫開啟的是「以他者的凝視為鏡」的關係性主體建構,並運用相對性的、關係性的空間概念,將不同主體的神話、傳說、歷史、記憶、道德、倫理、慾望和權利等文化概念,全數鑲嵌於多元辯證的地方概念中,以強化空間在流變中的對比、對抗、重疊和並置,所營造的政治性和倫理性轉型作用。
高俊宏以圍繞著三峽蟾蜍山和大豹溪畔一帶的區域為中心,以大豹社事件隘勇線的推進路徑為軸線,以藝術家的姿態不斷穿梭於大豹社遭滅社的歷史時空,和「三清萬甲仙境」「假神明之名」濫墾違建的現實時空,運用文獻研究、實地踏查、影像製造、文字書寫、藝術行動等方式,作為探測儀、度量儀和繪圖器,重新探索、校準和繪製,介於真實與想像之間,具有批判性、自主性和解放性的地方誌。
展覽期間「返域式」的野外現勘行動,既是藝術個展延伸的白盒子外展演,是展覽作為一種教育的游擊教室的實踐,也是一種臨界性(liminality)的通過儀式。透過這個行動,讓參與者所習慣的社會規範暫時失效,讓其處於放棄原有社會角色而尚未接受新社群角色的不穩定狀態;因此,具有顛覆或改寫原有社會價值的潛能。關渡美術館「計畫空間」因虛構電視台的引入,以及大豹社傳統領地的想像重建與三峽蟾蜍山宮廟拆除後荒地的並置與疊合,轉變成一個宛如「異托邦」或「第三空間」的異質空間,具備某種戰鬥潛力和動能的地方。
* 高俊宏的個展《劉海蟾》是關渡美術館新規劃的「計畫空間」(Project Space),所推出的第一個展覽。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分享到Facebook(另開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視窗)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