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感性-韓國女性藝術家作品展
2017.02.24~2017.04.16
09:00 - 17:00
策展人|金龍植 Kim Yong-Sik、王麗雅 Wang Li-Ya 藝術家|方寅姬 Bang In-Hee、崔娜利 Choi Na-Ri、崔允程 Choi Youn-Joung、韓志旻 Han Ji-Min、張秀任 Jang Su-Im、鄭銀娥 Jung Eun-A、鄭優利 Jung Woo-Ri、金孝 Kim Hyo、金利洙 Kim Yi-Su、高銀卿 Ko Eun-Gyeong、李春玉 Lee Choon-Ok、岡柔 Lee Gang-Yoo、林賢眞 Lim Hyun-Jin、林廷恩 Lim Jeoung-Eun、李炫周 Yi Hyun-Joo 【展覽介紹】 「理性與感性」展出15位不同世代韓國女性藝術家的作品,本展闡述藝術家對於身處時代所顯現的理性與感性雙重面向,同時也提供觀者一個了解韓國當代女性藝術家多元創作風貌的機會。 韓國脫離日本殖民統治之後,隨即爆發的韓戰將國土一分為二。肇因於這段慘痛的歷史,自1950年代中期起至1990年代,社會便歷經一段快速且混亂的現代化過程,韓國的藝術發展因此在這短暫時間內急遽推進。藉由欣賞此次參展作品,觀者也得以理解並洞察在世代變遷中韓國女性藝術家的創作表現。 15位參展藝術家出生於1950至1980年代間,雖然藝術背景互異,創作領域也不盡相同,但皆曾就讀於誠信女子大學繪畫、版畫碩博士班。她們活躍於韓國及國際當代藝術場域,並致力於破除不同藝術類別之間的隔閡以追求創新的藝術詮釋。透過其作品語彙,觀者可以感受到均衡理性與感性後所產生的節制之美,以及領略作品所呈現的冥想靜思氛圍。 或許有些人認為在藝術表現方面,感性凌駕於理性之上;然而,感性的表達恰與理性息息相關,一件作品不僅能剖析藝術家的心理世界,同時也反映藝術家對當下情境的回應與看法。「理性與感性」一展即試圖審視女性藝術家兼具理性與感性的創作思惟,也呼應在女權高漲的時代裡她們對自身角色所賦予的想像與期許。
策展人|金龍植 Kim Yong-Sik、王麗雅 Wang Li-Ya 藝術家|方寅姬 Bang In-Hee、崔娜利 Choi Na-Ri、崔允程 Choi Youn-Joung、韓志旻 Han Ji-Min、張秀任 Jang Su-Im、鄭銀娥 Jung Eun-A、鄭優利 Jung Woo-Ri、金孝 Kim Hyo、金利洙 Kim Yi-Su、高銀卿 Ko Eun-Gyeong、李春玉 Lee Choon-Ok、岡柔 Lee Gang-Yoo、林賢眞 Lim Hyun-Jin、林廷恩 Lim Jeoung-Eun、李炫周 Yi Hyun-Joo 【展覽介紹】 「理性與感性」展出15位不同世代韓國女性藝術家的作品,本展闡述藝術家對於身處時代所顯現的理性與感性雙重面向,同時也提供觀者一個了解韓國當代女性藝術家多元創作風貌的機會。 韓國脫離日本殖民統治之後,隨即爆發的韓戰將國土一分為二。肇因於這段慘痛的歷史,自1950年代中期起至1990年代,社會便歷經一段快速且混亂的現代化過程,韓國的藝術發展因此在這短暫時間內急遽推進。藉由欣賞此次參展作品,觀者也得以理解並洞察在世代變遷中韓國女性藝術家的創作表現。 15位參展藝術家出生於1950至1980年代間,雖然藝術背景互異,創作領域也不盡相同,但皆曾就讀於誠信女子大學繪畫、版畫碩博士班。她們活躍於韓國及國際當代藝術場域,並致力於破除不同藝術類別之間的隔閡以追求創新的藝術詮釋。透過其作品語彙,觀者可以感受到均衡理性與感性後所產生的節制之美,以及領略作品所呈現的冥想靜思氛圍。 或許有些人認為在藝術表現方面,感性凌駕於理性之上;然而,感性的表達恰與理性息息相關,一件作品不僅能剖析藝術家的心理世界,同時也反映藝術家對當下情境的回應與看法。「理性與感性」一展即試圖審視女性藝術家兼具理性與感性的創作思惟,也呼應在女權高漲的時代裡她們對自身角色所賦予的想像與期許。
林廷恩
我的作品主要分為平面或半三度空間的裝置,玻璃、鏡子和不鏽鋼片構成無數個立方體,在房間裡展開了一幅消散彩虹的全景。我的作品破除影子為黑暗的刻板印象,並且透過彩色陰影開啟了一個幻想空間。透過光線搖曳創造的彩色陰影代表「光與立方體的變奏」,它帶給觀者一種置身於永恆時空的錯覺。我的空間裝置包含將玻璃片組成部件,以及將這些部件聚成群組的途徑,個別物件的獨立性和物件的集成都是創作過程中處理的重點。根據字典解釋,「集成」這個詞意指「藉由積累所形成的聚合形狀」。一個裝置的積累呈現不同的外型,它構成一個聚集在同地點或散置的形狀。此件作品視所在的空間、環境和主題,以圓形、正方形、多邊形或有機體的形狀安裝,它和光線和諧共處。裝置的過程即為創作過程,同時也是作品本身。
林廷恩
我的作品主要分為平面或半三度空間的裝置,玻璃、鏡子和不鏽鋼片構成無數個立方體,在房間裡展開了一幅消散彩虹的全景。我的作品破除影子為黑暗的刻板印象,並且透過彩色陰影開啟了一個幻想空間。透過光線搖曳創造的彩色陰影代表「光與立方體的變奏」,它帶給觀者一種置身於永恆時空的錯覺。我的空間裝置包含將玻璃片組成部件,以及將這些部件聚成群組的途徑,個別物件的獨立性和物件的集成都是創作過程中處理的重點。根據字典解釋,「集成」這個詞意指「藉由積累所形成的聚合形狀」。一個裝置的積累呈現不同的外型,它構成一個聚集在同地點或散置的形狀。此件作品視所在的空間、環境和主題,以圓形、正方形、多邊形或有機體的形狀安裝,它和光線和諧共處。裝置的過程即為創作過程,同時也是作品本身。
李炫周
自孩童時期開始,兔子在我心中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兔子予人的感覺是弱肉強食中的犧牲者,這種形象也很自然地被我描繪在作品中。在我的意識和潛意識裡,似乎一直希望將兔子自其情感創傷中解放出來。當我接觸一些理論並苦思要如何解放兔子時,我認知到安迪‧沃荷和雅克‧拉岡所提及的重複功能與我的作品相契合,重複概念讓在創傷中所受到的真實痛苦隱藏或深埋入遺忘中。於是,我就像肉桂樹下不斷搗藥的兔子般持續地畫著兔子的形象,希望兔子和內心存有另一隻兔子的我能經由創作從創傷中解脫。透過這件作品,我尋求縈繞在心裡二個疑問的解答:「何為繪畫?」以及「為何而畫?」繪畫是擬像複製,而我為消失的真實作畫。
李炫周
自孩童時期開始,兔子在我心中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兔子予人的感覺是弱肉強食中的犧牲者,這種形象也很自然地被我描繪在作品中。在我的意識和潛意識裡,似乎一直希望將兔子自其情感創傷中解放出來。當我接觸一些理論並苦思要如何解放兔子時,我認知到安迪‧沃荷和雅克‧拉岡所提及的重複功能與我的作品相契合,重複概念讓在創傷中所受到的真實痛苦隱藏或深埋入遺忘中。於是,我就像肉桂樹下不斷搗藥的兔子般持續地畫著兔子的形象,希望兔子和內心存有另一隻兔子的我能經由創作從創傷中解脫。透過這件作品,我尋求縈繞在心裡二個疑問的解答:「何為繪畫?」以及「為何而畫?」繪畫是擬像複製,而我為消失的真實作畫。
林賢真

昂首遠眺高空
……
我什麼也看不到
找不到該走的路
像個迷路的孩子
然而主給了我一抹希望
就像黑暗天空中一道微弱的彩虹
……
於是我問衪有關繪畫藝術的問題
……
得到的答案是「每天都畫天空吧!」
……
今天的天空會是什麼樣呢?
如果每天都是晴天,那我就不用每天觀察、收集天空的顏色了。
但每一天我所看到的都是未曾想像過的形狀和色調,天空讓我昂首遠望。
當我畫著天空時,也在畫布上記錄下每天所贈與我的一切。
……
林賢真

昂首遠眺高空
……
我什麼也看不到
找不到該走的路
像個迷路的孩子
然而主給了我一抹希望
就像黑暗天空中一道微弱的彩虹
……
於是我問衪有關繪畫藝術的問題
……
得到的答案是「每天都畫天空吧!」
……
今天的天空會是什麼樣呢?
如果每天都是晴天,那我就不用每天觀察、收集天空的顏色了。
但每一天我所看到的都是未曾想像過的形狀和色調,天空讓我昂首遠望。
當我畫著天空時,也在畫布上記錄下每天所贈與我的一切。
……
岡柔
有時我們會看到某樣由一些較小物質匯集而成的巨型物體。舉例來說,一堆小小的樹葉形成一顆樹、一群樹木形成一座森林、而這些森林則形成一座山。循此模式,我發覺社會裡也有相似之處。如果從空中檢視我們的社會,我相信可能也會看到與自然物質相類似的結構。身為大自然的一份子,人類無法跳脫生死。換言之,人類就如同其他生物一樣遵循自然法則,因此也有著適應環境的本能。這種現象與強調質樸本性的亞洲哲學非常相近,基於此,我作品中赤裸的人類代表其身為地球一份子的自然天性。在畫面中,他們可能被視為無思想地行動著;但事實上他們正依據自然法則,為展現其身為所屬大環境裡的一小部份而努力著。
岡柔
有時我們會看到某樣由一些較小物質匯集而成的巨型物體。舉例來說,一堆小小的樹葉形成一顆樹、一群樹木形成一座森林、而這些森林則形成一座山。循此模式,我發覺社會裡也有相似之處。如果從空中檢視我們的社會,我相信可能也會看到與自然物質相類似的結構。身為大自然的一份子,人類無法跳脫生死。換言之,人類就如同其他生物一樣遵循自然法則,因此也有著適應環境的本能。這種現象與強調質樸本性的亞洲哲學非常相近,基於此,我作品中赤裸的人類代表其身為地球一份子的自然天性。在畫面中,他們可能被視為無思想地行動著;但事實上他們正依據自然法則,為展現其身為所屬大環境裡的一小部份而努力著。
李春玉
從李春玉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李奧納多‧達文西、菲利皮諾‧利皮、畢薩內洛、安格爾、梵谷等偉大藝術家的作品圖像,以及被和諧地再詮釋的東方意象(絲綢、黏土娃娃、民俗畫、陶磁和雕像等不同種類的物品),二者結合起來營造出一種冥想的氛圍。這二個不同的世界穿越繪畫平面時空而相遇:過去和未來,東方和西方,原版與複製,平面與立體,創造了一個絶無僅有的寂靜空間,追尋的是現實消逝後之理想。
李春玉
從李春玉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李奧納多‧達文西、菲利皮諾‧利皮、畢薩內洛、安格爾、梵谷等偉大藝術家的作品圖像,以及被和諧地再詮釋的東方意象(絲綢、黏土娃娃、民俗畫、陶磁和雕像等不同種類的物品),二者結合起來營造出一種冥想的氛圍。這二個不同的世界穿越繪畫平面時空而相遇:過去和未來,東方和西方,原版與複製,平面與立體,創造了一個絶無僅有的寂靜空間,追尋的是現實消逝後之理想。
高銀卿
投射在人造表面上人的影像特別引起我的興趣,一直以來我都以鏡子作為創作素材,在我的作品中它是個多維物體。鏡子是一種反映影像而非現實的物品,人們有感覺美的傾向,並且接受該影像為現實。相同地,人們通常也會在社群網站的虛擬空間裡炫耀自己。因此,網路世界充滿了無意義和自戀的貼文。這些空間成為不存在的框架,而這個人造框架承載並美化此空間裡無數的現實與假像,來自現實、超現實以及虛假的各種要素聚集形成我的作品。鏡子似乎反映著現實,但這是藉由過濾一次元現實面向所反映出現實中不真實的影像。在空白空間裡組合框架,一個超現實空間由是被創造出來,而來自於人造空間-臉書的貼文則連結了我和其他人所創造的空間。
高銀卿
投射在人造表面上人的影像特別引起我的興趣,一直以來我都以鏡子作為創作素材,在我的作品中它是個多維物體。鏡子是一種反映影像而非現實的物品,人們有感覺美的傾向,並且接受該影像為現實。相同地,人們通常也會在社群網站的虛擬空間裡炫耀自己。因此,網路世界充滿了無意義和自戀的貼文。這些空間成為不存在的框架,而這個人造框架承載並美化此空間裡無數的現實與假像,來自現實、超現實以及虛假的各種要素聚集形成我的作品。鏡子似乎反映著現實,但這是藉由過濾一次元現實面向所反映出現實中不真實的影像。在空白空間裡組合框架,一個超現實空間由是被創造出來,而來自於人造空間-臉書的貼文則連結了我和其他人所創造的空間。
金利洙
金利洙運用地平線和天際表現邊界的細微差異,藉由重覆貼上表面塗有壓克力的透明膠帶,或將垂直與水平的細線嵌入壓克力箱裡來創造空間的深度。在此件作品中,她運用了杜象的「細微體」概念,而此神祕概念所象徵的便是介於二次元和三次元的事物。
金利洙
金利洙運用地平線和天際表現邊界的細微差異,藉由重覆貼上表面塗有壓克力的透明膠帶,或將垂直與水平的細線嵌入壓克力箱裡來創造空間的深度。在此件作品中,她運用了杜象的「細微體」概念,而此神祕概念所象徵的便是介於二次元和三次元的事物。
金孝
「日常生活-假期」系列的靈感源自於我的個人經驗,有些是為了療癒困頓身心所作的個人之旅,有些是和家人或朋友在渡假地愉快時光的種種回憶。在拉丁文中,假期這個字的字源vacatio意指「擺脫某事」。一年十二個月多數日子裡我都持續工作著,幾乎少有空檔得以擺脫日常生活,假期就像是我盡全力工作之後所得到的獎賞一般。對我而言,假期不只是享樂,它更像是一個過程,在其間我可以盡力運用能量,然後再予以補充以便完成更多的任務,而我想呈現的就是個人經歷過的夢幻假期。
金孝
「日常生活-假期」系列的靈感源自於我的個人經驗,有些是為了療癒困頓身心所作的個人之旅,有些是和家人或朋友在渡假地愉快時光的種種回憶。在拉丁文中,假期這個字的字源vacatio意指「擺脫某事」。一年十二個月多數日子裡我都持續工作著,幾乎少有空檔得以擺脫日常生活,假期就像是我盡全力工作之後所得到的獎賞一般。對我而言,假期不只是享樂,它更像是一個過程,在其間我可以盡力運用能量,然後再予以補充以便完成更多的任務,而我想呈現的就是個人經歷過的夢幻假期。
鄭優利
我的作品是藉著從凝結狀態釋放壓抑來製造擠壓的過程。
圖像被轉譯成另一個圖像,身體因而增生與漂浮。
隨著增生和漂浮,也削弱了矛盾的經驗和回憶。
就像女性在社會裡需繳付的稅率,甚至像父權環境中被壓抑的身體般,矛盾會自行擴張其意義。
然而,矛盾不應依據上述所言的假設,被歸論於女性生活歷程中相同的詭辯點。
我的對話和身體一直有著實質的互動,這個身體不應僅止於性別認同,也需與自然,世界並行。
.....
這應是一個在打擊中謙卑的世界,而非被視為淹没在迷霧中的風景。
鄭優利
我的作品是藉著從凝結狀態釋放壓抑來製造擠壓的過程。
圖像被轉譯成另一個圖像,身體因而增生與漂浮。
隨著增生和漂浮,也削弱了矛盾的經驗和回憶。
就像女性在社會裡需繳付的稅率,甚至像父權環境中被壓抑的身體般,矛盾會自行擴張其意義。
然而,矛盾不應依據上述所言的假設,被歸論於女性生活歷程中相同的詭辯點。
我的對話和身體一直有著實質的互動,這個身體不應僅止於性別認同,也需與自然,世界並行。
.....
這應是一個在打擊中謙卑的世界,而非被視為淹没在迷霧中的風景。
鄭銀娥
我描繪身邊的日常物件,賦與他們新奇感,並且持續以不同方式來看待一直以來所觀察的事物。有時我會改造生活周遭的物品,選擇不同物件的一部份,再將它們組合起來建構成一個獨特的物件。這個新物件有著模糊的外型,以致無法為其命名。我將它們視為傳達我個人情感和回憶的物件,希望觀者能從一個截然不同的角度觀看一個熟悉又從未欣賞過的物品,藉由連結熟稔卻新奇的觀看方式來引發一種源自於習慣的新經驗。
鄭銀娥
我描繪身邊的日常物件,賦與他們新奇感,並且持續以不同方式來看待一直以來所觀察的事物。有時我會改造生活周遭的物品,選擇不同物件的一部份,再將它們組合起來建構成一個獨特的物件。這個新物件有著模糊的外型,以致無法為其命名。我將它們視為傳達我個人情感和回憶的物件,希望觀者能從一個截然不同的角度觀看一個熟悉又從未欣賞過的物品,藉由連結熟稔卻新奇的觀看方式來引發一種源自於習慣的新經驗。
張秀任
我的作品通常著眼於城市裡人們的日常生活,街道、市場、停車場和其他公共空間都是觀察與創作的題材。我深入研究細微之處,例如:傳單撕掉後遺留在牆上的膠帶或黏著痕跡、廣告看板上的皺折及文字、馬路上的髒污等等,透過這些現代意象來表達都市人的忙碌生活。我捕捉都市景致並收集報紙、雜誌和海報上的圖像。首先,我選擇吸引目光的文字,然後再結合所收集到的相關影像和文字。雖然這些意象是經由個人的見解所組構而成,但我相信許多人也會有相同的感受。
張秀任
我的作品通常著眼於城市裡人們的日常生活,街道、市場、停車場和其他公共空間都是觀察與創作的題材。我深入研究細微之處,例如:傳單撕掉後遺留在牆上的膠帶或黏著痕跡、廣告看板上的皺折及文字、馬路上的髒污等等,透過這些現代意象來表達都市人的忙碌生活。我捕捉都市景致並收集報紙、雜誌和海報上的圖像。首先,我選擇吸引目光的文字,然後再結合所收集到的相關影像和文字。雖然這些意象是經由個人的見解所組構而成,但我相信許多人也會有相同的感受。
韓志旻
敬拜者相信自己享有神靈的超凡力量,並藉著擁有所崇拜的對象而找到心靈慰藉。依據圖騰信仰原則,我的作品顯示我個人所選擇的圖騰。原始信仰的聖物通常象徵一個部落,然而圖騰本質上其實更具有信仰撫慰或依賴功能。根據圖騰這種固有的特質,我將圖騰視為與我回憶網絡相關的個人象徵。我的代表圖騰是鳥,這源自於我的兒時記憶,我極喜愛鳥的羽翼和鳥喙所代表的自由與力量。相較於意味著焦慮、恐懼等不安情緒的人體,鳥的形象代表完美。透過這些象徵,我尋求的是情感解放以及意欲追求完美的探討。作品中運用的白色背景和黑色圖像,代表自夜晚穿梭到黎明的黑色剪影。如同夜晚盡頭為白晝的自然法則,我希望這個想像且儀式性的舉措能成為自己的神話,帶領我們穿越現實直至玄外之境。
韓志旻
敬拜者相信自己享有神靈的超凡力量,並藉著擁有所崇拜的對象而找到心靈慰藉。依據圖騰信仰原則,我的作品顯示我個人所選擇的圖騰。原始信仰的聖物通常象徵一個部落,然而圖騰本質上其實更具有信仰撫慰或依賴功能。根據圖騰這種固有的特質,我將圖騰視為與我回憶網絡相關的個人象徵。我的代表圖騰是鳥,這源自於我的兒時記憶,我極喜愛鳥的羽翼和鳥喙所代表的自由與力量。相較於意味著焦慮、恐懼等不安情緒的人體,鳥的形象代表完美。透過這些象徵,我尋求的是情感解放以及意欲追求完美的探討。作品中運用的白色背景和黑色圖像,代表自夜晚穿梭到黎明的黑色剪影。如同夜晚盡頭為白晝的自然法則,我希望這個想像且儀式性的舉措能成為自己的神話,帶領我們穿越現實直至玄外之境。
崔允程
透過繪畫,我試圖創造一個靜思的理想空間,在這個空間裡沒有二元對立,我心中「理想的思辨」在此進行並創造一個內在淨化的世界。透過作品,我試圖為現代社會被孤立的人們提供一個沒有衝突、競爭和生理差異存在,也沒有依據善惡、是非等二元對立概念設定社會規範或法律的理想場所。於是,人可以脫離物性時間而得到自然光照的純粹時間;如此一來,人便可以回到神所創造的自然世界。在現實中,人無法生活在如此的空間。我的作品呈現一個可以讓人們進行原始冥想,且身心靈得以復甦,而非只是逃避現實的空間。在此處,人們的心靈不受任何特定思想模式的影響,它是一個空靈的純淨空間。透過這個理想的現實,我追求自然的永恆結構,而非千變萬化的外在現實世界,這並非經由視覺可見,而是透過自然界的韻律所感受到的內心世界。
崔允程
透過繪畫,我試圖創造一個靜思的理想空間,在這個空間裡沒有二元對立,我心中「理想的思辨」在此進行並創造一個內在淨化的世界。透過作品,我試圖為現代社會被孤立的人們提供一個沒有衝突、競爭和生理差異存在,也沒有依據善惡、是非等二元對立概念設定社會規範或法律的理想場所。於是,人可以脫離物性時間而得到自然光照的純粹時間;如此一來,人便可以回到神所創造的自然世界。在現實中,人無法生活在如此的空間。我的作品呈現一個可以讓人們進行原始冥想,且身心靈得以復甦,而非只是逃避現實的空間。在此處,人們的心靈不受任何特定思想模式的影響,它是一個空靈的純淨空間。透過這個理想的現實,我追求自然的永恆結構,而非千變萬化的外在現實世界,這並非經由視覺可見,而是透過自然界的韻律所感受到的內心世界。
崔娜利
崔娜利的作品極具象徵意涵,色彩也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藉著將性別對立以及人類關係具象化,她的作品刻劃出人類的七情六欲,不僅表現人類對酒肉食色的渴求,也呈現包括社交、關係建立和自我理想實踐等慾望。在她的作品裡,色彩代表著產生和諧契機時區分男性和女性的角色。一開始,色彩背後所表達的是一個共同概念:藍色代表男性,粉紅色代表女性,藉此傳達與社會既定觀念相關的訊息。接著,她將焦點移至色彩的配置,利用濃度來突顯或是隱藏色彩,透過色彩的協調和對比表達對於人類關係的看法。她的作品用歡樂的角度剖析現實,有時又帶著批判態度來看待所面對的人世間慾望。
崔娜利
崔娜利的作品極具象徵意涵,色彩也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藉著將性別對立以及人類關係具象化,她的作品刻劃出人類的七情六欲,不僅表現人類對酒肉食色的渴求,也呈現包括社交、關係建立和自我理想實踐等慾望。在她的作品裡,色彩代表著產生和諧契機時區分男性和女性的角色。一開始,色彩背後所表達的是一個共同概念:藍色代表男性,粉紅色代表女性,藉此傳達與社會既定觀念相關的訊息。接著,她將焦點移至色彩的配置,利用濃度來突顯或是隱藏色彩,透過色彩的協調和對比表達對於人類關係的看法。她的作品用歡樂的角度剖析現實,有時又帶著批判態度來看待所面對的人世間慾望。
方寅姬
食物、衣服、住所是生活中不可獲缺的三大必需品,而衣服在現代社會中有多重意義,以制服來說,它代表的是階級或特定社會族群。在不同時期,衣服所顯示的社會地位不盡相同,衣服也可以展現個性與財富。但這些都不是我關注的重點,舊衣有種全新衣物沒有的特質。我認為一個人所穿著的衣物包含他/她的生活歷程,因此衣服也是代表個人的一項物件。那麼,對我來說衣服的意義是什麼?我將衣服視為一個包含自我的「特別物件」,個人獨特的體味以及伴隨時間而來的各種要素皆積累於其中。衣服成為一項工具,隨著時間流逝和記憶累積而產生新的故事。換言之,「物質(衣服)和記憶」結合後,成為一個永不熄滅的自燃體。
方寅姬
食物、衣服、住所是生活中不可獲缺的三大必需品,而衣服在現代社會中有多重意義,以制服來說,它代表的是階級或特定社會族群。在不同時期,衣服所顯示的社會地位不盡相同,衣服也可以展現個性與財富。但這些都不是我關注的重點,舊衣有種全新衣物沒有的特質。我認為一個人所穿著的衣物包含他/她的生活歷程,因此衣服也是代表個人的一項物件。那麼,對我來說衣服的意義是什麼?我將衣服視為一個包含自我的「特別物件」,個人獨特的體味以及伴隨時間而來的各種要素皆積累於其中。衣服成為一項工具,隨著時間流逝和記憶累積而產生新的故事。換言之,「物質(衣服)和記憶」結合後,成為一個永不熄滅的自燃體。
相關專文
文/金龍植 「理性與感性—韓國女性藝術家作品展」15位參展者的背景互異,創作領域也不盡相同,但皆曾就讀於誠信女子大學繪畫、版畫碩博士班。她們活躍於韓國及國際當代藝術場域,並致力於破除不同藝術類型之間的隔閡以追求創新的藝術詮釋。值得關注的是她們的作品呈現一種冥想靜思氛圍,我們更可從中感受到均衡協調理性與感性後所產生的節制之美。 這些藝術家分別出生於1950至1980年代之間,此時期的韓國因受到現代化影響正歷經快速的改變。韓國在脫離日本殖民統治之後,隨即爆發的韓戰將國土一分為二。肇因於這段慘痛的歷史,自1950年代中期起至1990年代,韓國便經歷了一段快速且混亂的發展。在1950年代,韓國因戰爭和分裂處於混亂的狀態。而藝術也在動蕩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局勢中開始發展。這是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相衝突的時期,也是傳統與創新並存的年代。此時,韓國開始接受西方現代主義及其美學的表現手法。在1960年代,自由和民主等現代價值開始發展,日據後第二代藝術家加入第一代藝術家的行列,對於實驗性作品的興趣大為增加。除了1950年代盛行的抽象表現主義之外,藝術家們也開始創作幾何抽象作品。 1970年代的韓國展現其國家繁榮和軍事力量,新鄉村運動也同時展開,全國人民共創經濟榮景。此時,1950年代開始的抽象藝術回歸自然而發展為韓國單色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尋求新的媒材,多方實驗並創作如裝置、表演、環境及物件等藝術形式。1980年代的韓國展現傲人的經濟發展,同時也主辦198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此期的藝術界充滿著衝突與對立,開始於1970年代的主流單色抽象表現主義,以及寫實方式呈現社會、政治議題的民眾美術運動相互爭輝。一個新的藝術風潮同時興起,抽象和寫實主義不再被視為彼此相斥的元素,而是達到不同藝術表現的選項,後現代主義在韓國也因應藝術表現的多樣化而生。 1990年代開始藝術家的世代交替,海外學成歸國的藝術家開始積極投入藝術創作。新世代帶來的文化改變使這個時期的藝術呈現多元樣貌,韓國舉辦許多大型的國際展覽,並且引進海外的藝術品,韓國的藝術領域和視野因此更形開闊。白南準的媒體藝術也引起廣大迴響,由是藝術家們開始嘗試利用新媒體來從事創作。1990年代末期韓國經歷金融危機,在2000 年克服金融危機和經濟蕭條後,韓國的年輕藝術家與策展人積極投入海內外藝術活動,同時嘗試創新的藝術概念。由於資本主義階層和網路等資訊管道的存在,出生於1970和1980年代的年輕藝術家在創作時並不考慮現有的藝術論述抑或過去的藝術遺產,他們利用日常生活周遭的影像,運用各式媒材進行創作,其中新媒體就像是他們的遊樂場。而隨著創作空間、駐點計畫和政府補助增加,年輕藝術家的藝術創造也更為多元。 李春玉是此次參展藝術家中最年長的一位,出生於社會、政治和經濟情況動盪的1950年代。在韓國藝術進入現代化的1970和1980年代,她於韓國取得學士和碩士學位之後,遠赴巴黎攻讀博士學位。在1950至1980年代間,接受西方文化及其影響是韓國社會所關注的主要議題之一。李春玉在作品裡,利用具象徵意義的物件和影像呈現個人經驗所領會的東西方相遇。林廷恩則出生於1960年代,在韓國奠定經濟基礎的1980和1990年代間,她於韓國和美國研習版畫。其作品以裝置方式呈現,並應用視覺效果遊走於平面和三度空間,她的作品讓光線穿透過彩色玻璃,藉著創造彩色陰影的奇幻空間,打破影子即是陰暗的刻板印象。 金孝、金利洙、方寅姬、鄭銀娥和張秀任等人出生於1970年代新鄉村運動時期。她們在1990年代至2000年間研習繪畫或版畫,是受惠於韓國經濟發展時期的一個世代,她們的作品中常見日常生活意象,而這些也反應其價值觀和世界觀。金孝在韓國和美國研習版畫,她運用介於繪畫和版畫的新技巧創作,將渡假視為經濟財富的副產品與現代日常生活的象徵。金利洙在韓國和美國研習繪畫,她運用重覆黏貼的膠帶創作風景畫,透過層層重複黏貼的線條,試圖呈現一個存在於真實和虛無的冥想空間。 方寅姬的作品關於人類的身形如時間般逐漸成形存在於日常衣物上,她的作品結合傳統版畫技巧和數位影像製作過程。鄭銀娥則運用拼貼、書法和繪畫來創作,她使用如花盆、玩具、水壺等常見於日常生活物件,讓觀者以不同的角度思考其日常生活。張秀任的創作主題是現代生活的文化景緻,她描繪進出機場的人們,將往返國際間視為全球化的象徵,並利用數位技巧處理攝影和繪畫影像以尋求創新的表達技巧。 林賢真、韓志旻、崔允程、崔娜利、高銀卿、李炫周、鄭優利、岡柔等人出生於1980年代,此時韓國經濟有十分亮眼的發展,藝術家們也嘗試各類後現代藝術表現形式。上述幾位藝術家透過作品探討人類的慾望,同時也尋求更多可能性來傳達自己的藝術觀點。林賢真認為風景畫最能傳達她從個人每日宗教沈思中所悟得的真理,因而透過彩繪天空來反映自身的願望。韓志旻運用傳統版畫的技巧,使用線條表逹她對一個沒有時間限制的世界之渴望,而在此人們得以免於潛意識的恐懼。崔允程則表現一個沒有時間和空間邊界的理想世界,利用柔和漸層的色彩,透過無害動物的影像和自然光線創造一個內在的理想空間。 崔娜利的作品極具象徵意涵,色彩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她用歡樂的角度剖析現實,有時又帶著批判態度來看待所面對的人世間慾望。高銀卿透過鏡像創造複雜的空間,在鏡子內外呈現一個邊界,此邊界互相交錯創造另一個新的空間,她試圖藉此型塑在場/非在場的記憶。李炫周則以純真兔子的形象療癒日常生活中的創傷,對她而言,兔子象徵著淨化的心靈。鄭優利的作品著眼於人類、自然和世界的影像,人體象徵自然,她運用無限複製和數字擴大的概念,以及版畫和繪畫的技巧來創作。岡柔透過裸體探討人類的慾望,對她而言,裸體的形象代表本能反應,她透過數位技巧處理攝影和繪畫,表達與自然溝通克服人類慾望的渴求。 或許有人認為在藝術表現方面,感性凌駕於理性之上;然而,感性的表達恰與理性息息相關,一件作品不僅能剖析藝術家的心理世界,同時也反映藝術家對當下情境的回應與看法。「理性與感性」展覽即試圖讓觀者審視女性藝術家在韓國急遽現代化進程中兼具理性和感性的創作思惟,藉由呈現15位來自不同世代藝術家的作品,提供觀者一個了解韓國當代女性藝術家創作表現的機會。我們不僅得以一窺這些年來韓國藝術的改變與發展,也理解每位藝術家對於身處時代所顯現的理性與感性雙重面向,以及在女權高漲的時代裡她們對於自身角色所賦予的期許和想像。
相關專文
文/金龍植 「理性與感性—韓國女性藝術家作品展」15位參展者的背景互異,創作領域也不盡相同,但皆曾就讀於誠信女子大學繪畫、版畫碩博士班。她們活躍於韓國及國際當代藝術場域,並致力於破除不同藝術類型之間的隔閡以追求創新的藝術詮釋。值得關注的是她們的作品呈現一種冥想靜思氛圍,我們更可從中感受到均衡協調理性與感性後所產生的節制之美。 這些藝術家分別出生於1950至1980年代之間,此時期的韓國因受到現代化影響正歷經快速的改變。韓國在脫離日本殖民統治之後,隨即爆發的韓戰將國土一分為二。肇因於這段慘痛的歷史,自1950年代中期起至1990年代,韓國便經歷了一段快速且混亂的發展。在1950年代,韓國因戰爭和分裂處於混亂的狀態。而藝術也在動蕩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局勢中開始發展。這是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相衝突的時期,也是傳統與創新並存的年代。此時,韓國開始接受西方現代主義及其美學的表現手法。在1960年代,自由和民主等現代價值開始發展,日據後第二代藝術家加入第一代藝術家的行列,對於實驗性作品的興趣大為增加。除了1950年代盛行的抽象表現主義之外,藝術家們也開始創作幾何抽象作品。 1970年代的韓國展現其國家繁榮和軍事力量,新鄉村運動也同時展開,全國人民共創經濟榮景。此時,1950年代開始的抽象藝術回歸自然而發展為韓國單色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尋求新的媒材,多方實驗並創作如裝置、表演、環境及物件等藝術形式。1980年代的韓國展現傲人的經濟發展,同時也主辦198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此期的藝術界充滿著衝突與對立,開始於1970年代的主流單色抽象表現主義,以及寫實方式呈現社會、政治議題的民眾美術運動相互爭輝。一個新的藝術風潮同時興起,抽象和寫實主義不再被視為彼此相斥的元素,而是達到不同藝術表現的選項,後現代主義在韓國也因應藝術表現的多樣化而生。 1990年代開始藝術家的世代交替,海外學成歸國的藝術家開始積極投入藝術創作。新世代帶來的文化改變使這個時期的藝術呈現多元樣貌,韓國舉辦許多大型的國際展覽,並且引進海外的藝術品,韓國的藝術領域和視野因此更形開闊。白南準的媒體藝術也引起廣大迴響,由是藝術家們開始嘗試利用新媒體來從事創作。1990年代末期韓國經歷金融危機,在2000 年克服金融危機和經濟蕭條後,韓國的年輕藝術家與策展人積極投入海內外藝術活動,同時嘗試創新的藝術概念。由於資本主義階層和網路等資訊管道的存在,出生於1970和1980年代的年輕藝術家在創作時並不考慮現有的藝術論述抑或過去的藝術遺產,他們利用日常生活周遭的影像,運用各式媒材進行創作,其中新媒體就像是他們的遊樂場。而隨著創作空間、駐點計畫和政府補助增加,年輕藝術家的藝術創造也更為多元。 李春玉是此次參展藝術家中最年長的一位,出生於社會、政治和經濟情況動盪的1950年代。在韓國藝術進入現代化的1970和1980年代,她於韓國取得學士和碩士學位之後,遠赴巴黎攻讀博士學位。在1950至1980年代間,接受西方文化及其影響是韓國社會所關注的主要議題之一。李春玉在作品裡,利用具象徵意義的物件和影像呈現個人經驗所領會的東西方相遇。林廷恩則出生於1960年代,在韓國奠定經濟基礎的1980和1990年代間,她於韓國和美國研習版畫。其作品以裝置方式呈現,並應用視覺效果遊走於平面和三度空間,她的作品讓光線穿透過彩色玻璃,藉著創造彩色陰影的奇幻空間,打破影子即是陰暗的刻板印象。 金孝、金利洙、方寅姬、鄭銀娥和張秀任等人出生於1970年代新鄉村運動時期。她們在1990年代至2000年間研習繪畫或版畫,是受惠於韓國經濟發展時期的一個世代,她們的作品中常見日常生活意象,而這些也反應其價值觀和世界觀。金孝在韓國和美國研習版畫,她運用介於繪畫和版畫的新技巧創作,將渡假視為經濟財富的副產品與現代日常生活的象徵。金利洙在韓國和美國研習繪畫,她運用重覆黏貼的膠帶創作風景畫,透過層層重複黏貼的線條,試圖呈現一個存在於真實和虛無的冥想空間。 方寅姬的作品關於人類的身形如時間般逐漸成形存在於日常衣物上,她的作品結合傳統版畫技巧和數位影像製作過程。鄭銀娥則運用拼貼、書法和繪畫來創作,她使用如花盆、玩具、水壺等常見於日常生活物件,讓觀者以不同的角度思考其日常生活。張秀任的創作主題是現代生活的文化景緻,她描繪進出機場的人們,將往返國際間視為全球化的象徵,並利用數位技巧處理攝影和繪畫影像以尋求創新的表達技巧。 林賢真、韓志旻、崔允程、崔娜利、高銀卿、李炫周、鄭優利、岡柔等人出生於1980年代,此時韓國經濟有十分亮眼的發展,藝術家們也嘗試各類後現代藝術表現形式。上述幾位藝術家透過作品探討人類的慾望,同時也尋求更多可能性來傳達自己的藝術觀點。林賢真認為風景畫最能傳達她從個人每日宗教沈思中所悟得的真理,因而透過彩繪天空來反映自身的願望。韓志旻運用傳統版畫的技巧,使用線條表逹她對一個沒有時間限制的世界之渴望,而在此人們得以免於潛意識的恐懼。崔允程則表現一個沒有時間和空間邊界的理想世界,利用柔和漸層的色彩,透過無害動物的影像和自然光線創造一個內在的理想空間。 崔娜利的作品極具象徵意涵,色彩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她用歡樂的角度剖析現實,有時又帶著批判態度來看待所面對的人世間慾望。高銀卿透過鏡像創造複雜的空間,在鏡子內外呈現一個邊界,此邊界互相交錯創造另一個新的空間,她試圖藉此型塑在場/非在場的記憶。李炫周則以純真兔子的形象療癒日常生活中的創傷,對她而言,兔子象徵著淨化的心靈。鄭優利的作品著眼於人類、自然和世界的影像,人體象徵自然,她運用無限複製和數字擴大的概念,以及版畫和繪畫的技巧來創作。岡柔透過裸體探討人類的慾望,對她而言,裸體的形象代表本能反應,她透過數位技巧處理攝影和繪畫,表達與自然溝通克服人類慾望的渴求。 或許有人認為在藝術表現方面,感性凌駕於理性之上;然而,感性的表達恰與理性息息相關,一件作品不僅能剖析藝術家的心理世界,同時也反映藝術家對當下情境的回應與看法。「理性與感性」展覽即試圖讓觀者審視女性藝術家在韓國急遽現代化進程中兼具理性和感性的創作思惟,藉由呈現15位來自不同世代藝術家的作品,提供觀者一個了解韓國當代女性藝術家創作表現的機會。我們不僅得以一窺這些年來韓國藝術的改變與發展,也理解每位藝術家對於身處時代所顯現的理性與感性雙重面向,以及在女權高漲的時代裡她們對於自身角色所賦予的期許和想像。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繁中  /  EN
繁中 /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