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
晤對會面所──陳明聰、李民中雙個展
2014.07.25~2014.09.14
09:00 - 17:00
「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視而亡實對者,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荃生之用乖,傳神之趣失矣!空其實對則大失,對而不正則小失,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對之通神也。」 ──東晉‧顧愷之《論畫》 此處文句的意思簡略來說,是指寫真不對著實際對象來畫,會導致大的失誤,對得不準確也會產生小的失誤。而要準確表現對象則要「悟對」,即在描繪時從中體察對象的內心精神,領悟其傳神之處,這樣才能通神。顧愷之這段於中國畫史上有名的的立論,往往被後人用來指稱東方肖像藝術的主要觀念核心,也就是強調寫照人物由表入裡,由形及神的創作思維,透過創作者的觀察體悟、彼此交流,把握對象的內在性情與特徵,最終將外形與內神化合成象。經此悟對,最終在畫面上展現於人者即為物我交融的形象,並進而成為獨立存在的意象。 至於西方藝術思想所關注者雖從一開始便是以人為主,但一直要到文藝復興人文思潮的興起,倡導對人的尊重,使人本價值獲得肯定之後,肖像繪畫才擺脫了宗教與政治所講究的美化,正式進入世俗的現實生活之中,並且迎來空前的興盛。當時的藝術家們對人進行了追本溯源的分析,包括解剖、透視、比例、構圖及色彩的研究,為肖像繪畫立下許多後世遵循的普遍科學原則,直到攝影術發明之後,才出現了重大的轉變。這轉變在於人們認定,畫家因學養根基的不同,生活閱歷的差別,乃至於情感表達的方式有異等等,在觀察不同對象時所悟所感而得的意象自然也會出現極大的差異。然而,是否在攝影藝術的發明之後,人們就果真能透過機械之眼,一覽無遺地將所見的真實面貌給紀錄、凝結下來,完成毫無瑕疵的理想再現?其結果與繪畫最大的差異究竟為何?乃至於又該如何看待以肖像影像為對象的「再肖像化」繪畫等等,都成為肖像藝術難以迴避的提問。 凡此種種提問,即使今日進入所謂的後現代或者當代語境之中,與之相關的討論和思辨仍叨叨不休、莫衷一是。像是德希達(Jacques Derrida)便曾試圖以盲眼與哭泣為主題來探討肖像畫,以解構西方以「目睹」為中心思想的文化哲學;又或者如布希亞所言,影像非但無法成為認識對象的有力憑據,到頭來終究不過是一場製造「擬像」(Simulacrum)的徒勞。但是無論採取何種論調,我們始終還是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無論是繪畫或是影像作品,最終都將回歸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聯繫,尤其是在抽離了對象的任何背景敘述後,觀者與之四目相對的過程中,自然會投射、映照以至於流轉出各種得以喚起內在心靈意象的相互交感,似乎也與前述「悟對」之論有某種程度上的精神契合。 這次「晤對會面所──陳明聰、李民中雙個展」即是希冀透過肖像在繪畫與攝影兩種相異媒材中展現的不同樣貌,來探索二者可能碰撞出來的各種思想粒子。 陳明聰,不少人將他視為台灣藝術圈的數一數二的影像資料庫。原因無他,在其擔任攝影記者的近廿年間,不知獵攝到多少藝術家在展覽開幕或者其他活動場合的身影,迫使這些平常總習於隱身在創作之後的神秘族群無所遁逃,只能一個又一個乖乖地曝光在大眾面前。因此,不同的藝術家在他的眼裡,就像是不同的物種一般,他彷彿是生物學家般,抽絲剝繭地去研究每一個藝術家身上所具備的獨特性格與魅力,將之顯影出來;甚至進一步去挖掘出他們與家人、友朋以及創作之間或者彼此吻合,或者大相逕庭的對應關係。這一次,陳明聰從鏡後走到鏡前,搖身一變成為他已然觀察無數的物種之一。就觀者而言,透過他所捕捉到的藝術家群像,乃至於其轉換身份之後言行舉止以迄情緒心態上的變化,相信定然會對這一個定義特殊且多樣的社會組成群體有更多的認識。 李民中的創作長期以來,總是充滿著強烈而天馬行空的幻想奇趣。或許我們可以說,至少在他動念發起「肖像計畫」之前,遊走在他畫面之中的更多是眾多憑藉感覺而孕育出來,經常介於真實與虛擬之間的生物系與物件,彷彿其所描繪的是宇宙生成最初失序而紛亂的混沌狀態,但卻在透過其過人的色感駕馭之下,形成某種難以言說的和諧狀態,或與其最喜愛的古典音樂,像是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脫離不了關係。然而,從2011年起,在思考著人是否會因為「得到一張畫而感到喜悅」的前提下,透過社群網站的消息傳遞,迅速由身邊的藝術圈友好開始,擴及到獲得全台灣各地的一般民眾支持,使得至今仍持續發展中的「肖像計畫」質變為其創作另一條乍看之下有別以往,卻似乎又能遙相呼應的脈絡。 因此,從兩人的創作出發點來比較,無疑有著明顯的不同,卻又由於在對象取樣上某種程度的疊合,尤其更包括了二人分別以自身擅長的媒材,以對方為對象的創作,使得數量相當可觀的展出作品自此建構出極為特殊的對照趣味。或者,我們也可以借用約翰‧伯格(John Berger)針對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所拍攝的傑克梅第的一張影像而生發的文字,作為有意前來一探此展者的觀賞指南:「想像有一座雕像,薄得不能再薄,靜止地但是並不僵硬,觀賞者不可能忽視它,而你只能探索與凝視。如果你瞪她,她也會瞪你。即使是任一座最平凡的畫像也是如此。這一切的差別在於你如何意識到,你與她的凝視的痕跡:像是在狹窄的走廊中彼此注視──或者像是一位祈禱者想像的途徑,而在走廊中的兩端一無所有。你只有一個方式可以接觸她──那就是靜立或凝視。」[1] 最後,歡迎來到晤對會面所。 [1] John Berger《影像的閱讀》,劉惠媛譯,P.190. 遠流出版,1999。
「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視而亡實對者,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荃生之用乖,傳神之趣失矣!空其實對則大失,對而不正則小失,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對之通神也。」 ──東晉‧顧愷之《論畫》 此處文句的意思簡略來說,是指寫真不對著實際對象來畫,會導致大的失誤,對得不準確也會產生小的失誤。而要準確表現對象則要「悟對」,即在描繪時從中體察對象的內心精神,領悟其傳神之處,這樣才能通神。顧愷之這段於中國畫史上有名的的立論,往往被後人用來指稱東方肖像藝術的主要觀念核心,也就是強調寫照人物由表入裡,由形及神的創作思維,透過創作者的觀察體悟、彼此交流,把握對象的內在性情與特徵,最終將外形與內神化合成象。經此悟對,最終在畫面上展現於人者即為物我交融的形象,並進而成為獨立存在的意象。 至於西方藝術思想所關注者雖從一開始便是以人為主,但一直要到文藝復興人文思潮的興起,倡導對人的尊重,使人本價值獲得肯定之後,肖像繪畫才擺脫了宗教與政治所講究的美化,正式進入世俗的現實生活之中,並且迎來空前的興盛。當時的藝術家們對人進行了追本溯源的分析,包括解剖、透視、比例、構圖及色彩的研究,為肖像繪畫立下許多後世遵循的普遍科學原則,直到攝影術發明之後,才出現了重大的轉變。這轉變在於人們認定,畫家因學養根基的不同,生活閱歷的差別,乃至於情感表達的方式有異等等,在觀察不同對象時所悟所感而得的意象自然也會出現極大的差異。然而,是否在攝影藝術的發明之後,人們就果真能透過機械之眼,一覽無遺地將所見的真實面貌給紀錄、凝結下來,完成毫無瑕疵的理想再現?其結果與繪畫最大的差異究竟為何?乃至於又該如何看待以肖像影像為對象的「再肖像化」繪畫等等,都成為肖像藝術難以迴避的提問。 凡此種種提問,即使今日進入所謂的後現代或者當代語境之中,與之相關的討論和思辨仍叨叨不休、莫衷一是。像是德希達(Jacques Derrida)便曾試圖以盲眼與哭泣為主題來探討肖像畫,以解構西方以「目睹」為中心思想的文化哲學;又或者如布希亞所言,影像非但無法成為認識對象的有力憑據,到頭來終究不過是一場製造「擬像」(Simulacrum)的徒勞。但是無論採取何種論調,我們始終還是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無論是繪畫或是影像作品,最終都將回歸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聯繫,尤其是在抽離了對象的任何背景敘述後,觀者與之四目相對的過程中,自然會投射、映照以至於流轉出各種得以喚起內在心靈意象的相互交感,似乎也與前述「悟對」之論有某種程度上的精神契合。 這次「晤對會面所──陳明聰、李民中雙個展」即是希冀透過肖像在繪畫與攝影兩種相異媒材中展現的不同樣貌,來探索二者可能碰撞出來的各種思想粒子。 陳明聰,不少人將他視為台灣藝術圈的數一數二的影像資料庫。原因無他,在其擔任攝影記者的近廿年間,不知獵攝到多少藝術家在展覽開幕或者其他活動場合的身影,迫使這些平常總習於隱身在創作之後的神秘族群無所遁逃,只能一個又一個乖乖地曝光在大眾面前。因此,不同的藝術家在他的眼裡,就像是不同的物種一般,他彷彿是生物學家般,抽絲剝繭地去研究每一個藝術家身上所具備的獨特性格與魅力,將之顯影出來;甚至進一步去挖掘出他們與家人、友朋以及創作之間或者彼此吻合,或者大相逕庭的對應關係。這一次,陳明聰從鏡後走到鏡前,搖身一變成為他已然觀察無數的物種之一。就觀者而言,透過他所捕捉到的藝術家群像,乃至於其轉換身份之後言行舉止以迄情緒心態上的變化,相信定然會對這一個定義特殊且多樣的社會組成群體有更多的認識。 李民中的創作長期以來,總是充滿著強烈而天馬行空的幻想奇趣。或許我們可以說,至少在他動念發起「肖像計畫」之前,遊走在他畫面之中的更多是眾多憑藉感覺而孕育出來,經常介於真實與虛擬之間的生物系與物件,彷彿其所描繪的是宇宙生成最初失序而紛亂的混沌狀態,但卻在透過其過人的色感駕馭之下,形成某種難以言說的和諧狀態,或與其最喜愛的古典音樂,像是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脫離不了關係。然而,從2011年起,在思考著人是否會因為「得到一張畫而感到喜悅」的前提下,透過社群網站的消息傳遞,迅速由身邊的藝術圈友好開始,擴及到獲得全台灣各地的一般民眾支持,使得至今仍持續發展中的「肖像計畫」質變為其創作另一條乍看之下有別以往,卻似乎又能遙相呼應的脈絡。 因此,從兩人的創作出發點來比較,無疑有著明顯的不同,卻又由於在對象取樣上某種程度的疊合,尤其更包括了二人分別以自身擅長的媒材,以對方為對象的創作,使得數量相當可觀的展出作品自此建構出極為特殊的對照趣味。或者,我們也可以借用約翰‧伯格(John Berger)針對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所拍攝的傑克梅第的一張影像而生發的文字,作為有意前來一探此展者的觀賞指南:「想像有一座雕像,薄得不能再薄,靜止地但是並不僵硬,觀賞者不可能忽視它,而你只能探索與凝視。如果你瞪她,她也會瞪你。即使是任一座最平凡的畫像也是如此。這一切的差別在於你如何意識到,你與她的凝視的痕跡:像是在狹窄的走廊中彼此注視──或者像是一位祈禱者想像的途徑,而在走廊中的兩端一無所有。你只有一個方式可以接觸她──那就是靜立或凝視。」[1] 最後,歡迎來到晤對會面所。 [1] John Berger《影像的閱讀》,劉惠媛譯,P.190. 遠流出版,1999。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分享到Facebook(另開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視窗)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