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少年-游牧座標
2009.04.10~2009.05.17
09:00 - 17:00
製作某種給藝術界的禮物 一件事物的開端似乎總是讓人預期些什麼,彷彿一本空白的書冊,許多的空白等待書寫者填入內容。而每個時代的開頭,也似乎總有些讓人期盼的氣氛:今夕何夕,來日可期。而在這二十一世紀時間區分的開端,我們要以什麼樣的立場去看待這樣的問題,那麼屬於立場的問題,也就是對這個角色位置的討論。這個展覽,是由一群剛自二十一世紀完成學院高等教育過程的創作者發起討論而來的行為活動,它的開端是不那麼明確的,我們自我提問一群創作者展出除了能把作品排列出來,找出某些視覺觀念串連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展覽工作是可以提出的?而時間點正好是這個問題的某種解答,我們來試圖"看待這個世紀初"或許是這個展覽可以提供的意義以及對於藝術環境的另類回饋。 (文╱王璽安) 關渡美術館「POWER SHOWS」系列隆重推出第二波申請展,此次展出藝術家以南北藝術大學之傑出校友及在學生共同聯合製作「給藝術界的禮物」。透過各自的創作論說,形成各自發言與對話的拋接。面對21世紀,這群初出茅頭的年輕世代,將如何對世代現象的過去與未來作一完整銜接?在他們看似鬆散的座標對話裡又將傳達出什麼訊息?關渡美術館邀請你一同進入他們的世界。
製作某種給藝術界的禮物 一件事物的開端似乎總是讓人預期些什麼,彷彿一本空白的書冊,許多的空白等待書寫者填入內容。而每個時代的開頭,也似乎總有些讓人期盼的氣氛:今夕何夕,來日可期。而在這二十一世紀時間區分的開端,我們要以什麼樣的立場去看待這樣的問題,那麼屬於立場的問題,也就是對這個角色位置的討論。這個展覽,是由一群剛自二十一世紀完成學院高等教育過程的創作者發起討論而來的行為活動,它的開端是不那麼明確的,我們自我提問一群創作者展出除了能把作品排列出來,找出某些視覺觀念串連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展覽工作是可以提出的?而時間點正好是這個問題的某種解答,我們來試圖"看待這個世紀初"或許是這個展覽可以提供的意義以及對於藝術環境的另類回饋。 (文╱王璽安) 關渡美術館「POWER SHOWS」系列隆重推出第二波申請展,此次展出藝術家以南北藝術大學之傑出校友及在學生共同聯合製作「給藝術界的禮物」。透過各自的創作論說,形成各自發言與對話的拋接。面對21世紀,這群初出茅頭的年輕世代,將如何對世代現象的過去與未來作一完整銜接?在他們看似鬆散的座標對話裡又將傳達出什麼訊息?關渡美術館邀請你一同進入他們的世界。
陳敬元
陳敬元 Chehing-Yuan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 2007 NO.114714~NO.114723 鹹花生個展 台北 2008 NO.11971基地 第626層 IOST個展 台北 MC NOW!! 卓越獎聯展 桃源創作獎作品聯展 桃園縣文化局 桃園 韓國青年藝術家博覽會 韓國首爾 2009 透抽展 非常廟藝文空間 台北 2009 美術創作卓越獎 關渡美術館 台北 高雄美術獎 國立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 目前藉由創作來反應我與社會環境,我與媒體之間的關係,並尋找一種“混亂“的切入點,透過系列連結來使作品更為立體!我的創作可比喻為以慾望作為原型的“塑型動作“,並以媒體影像作為視覺的包覆,摻雜真實的擬像結構,並對它進行切割與錯置,藉此方式描繪一段段充滿寓言性的視覺圖像與裝置,進而建構出主體對應到社會與環境,相對於虛擬的環境。對於此環境,我會不斷再裡面生產符號和組合斷裂的意象,以混亂的方式結合一切有厚度的、扁平的物件,藉以產出許多不同的詮釋方式!
陳敬元
陳敬元 Chehing-Yuan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 2007 NO.114714~NO.114723 鹹花生個展 台北 2008 NO.11971基地 第626層 IOST個展 台北 MC NOW!! 卓越獎聯展 桃源創作獎作品聯展 桃園縣文化局 桃園 韓國青年藝術家博覽會 韓國首爾 2009 透抽展 非常廟藝文空間 台北 2009 美術創作卓越獎 關渡美術館 台北 高雄美術獎 國立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 目前藉由創作來反應我與社會環境,我與媒體之間的關係,並尋找一種“混亂“的切入點,透過系列連結來使作品更為立體!我的創作可比喻為以慾望作為原型的“塑型動作“,並以媒體影像作為視覺的包覆,摻雜真實的擬像結構,並對它進行切割與錯置,藉此方式描繪一段段充滿寓言性的視覺圖像與裝置,進而建構出主體對應到社會與環境,相對於虛擬的環境。對於此環境,我會不斷再裡面生產符號和組合斷裂的意象,以混亂的方式結合一切有厚度的、扁平的物件,藉以產出許多不同的詮釋方式!
陳怡潔
台南藝術大學博士班 2006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博士班(就讀) 2006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畢業 1980 出生於桃園 獲獎 2007 2007台灣與英國國際藝術家駐村獎助,Loughborough University,英國 2007 國家藝文基金會展覽補助: 訊息人 個展 2006 世安美學獎 2005 國家藝文基金會展覽補助: 函數色彩 個展 2005 台北美術獎 首獎 2005 《獲選2005亞洲文化協會駐村交流計畫》,Arcus藝術村,日本 個展 2008 《陳怡潔個展》,泰郁美學堂,嘉義 2007 《訊息人》,伊通公園,台北 2007 《疏遠的逼視》,新竹教育大學藝術空間,新竹 2006 《啪》,關渡美術館,台北 2002 《施工中》,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聯展 2009 《激情心靈—十七位台、日新世代藝術家錄像展》,台北美術館,台北 2008 《小碎花不—變亂新世代》,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 2008 《家_2008台灣美術雙年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 2008 《ART IS NOW_2008釜山雙年展》,釜山 2008 《The Light Enters You—2008 Taiwan Given與台灣當代新生代藝術家合作展》, ISSEY MIYAKE台中大店, 台中 2008 《愛拼才會贏—當代藝術展》,時代空間(798),北京 2008 《尋找馬緯度—圓轉中的相對靜止》,MOT ARTS/弘第 HOME DELUXE ,台北 2008 《合而不同》,亞洲藝術中心,台北 2008 《泡沫紅茶:台灣藝術.當代演繹》,捷克國立摩拉維亞美術館、捷克國會,捷 克 2007 《移動-台灣當代壹拾伍人行》,大未來畫廊,北京 2007 《Frolic: Humor and Mischief in New Taiwanese Art》,2x13畫廊,紐約 2007 《粉樂町II 》,富邦藝術基金會,台北 2007 《迷離島─台灣當代藝術現象展》華盛頓藝術科學宮 / 南達科他州、溫哥華當代亞洲藝術國際中心、印地安納州 / 印地拿波里大學Christel DeHaan藝術中心、喬治亞州 / 哥倫布州立大學Illges藝術館、台灣國立台灣美術館 2006 《ICON》,索卡當代空間,北京 2005 《膜中魔》,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 2005 《See.戲教育特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 2004 《Mapping out》,Palm Tree House,聖荷西,哥斯大黎加 驅光體 物理世界的太陽光、以及各種照明光讓人的視知覺得以作用,進而分辨出了物理空間中物件的秩序、形態、質感,受到光的刺激,人對環境產生了視覺性的認知系統,同時也是一個以肉身為度量衡的知覺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我們對於所有對象的認知正仰賴光源,換言之,視覺畫面中的所有物件,皆為光的折射效果,若失去了光源,我們仍然可以用聽覺、觸覺、味覺等等去找到一個與世界對應的位置。然而,在數位世界中,所有的視覺物似乎脫離了這個仰賴著物理光源的認識系統,數位訊號透過螢幕、數位投影等機器所呈現的視覺畫面,雖讓我們能夠目視一切,但是這些訊號光,已不再僅是作為照亮的媒介,而是作為一種經由編碼後傳遞出訊號,這些光發散出的影像世界,與物理世界毫無聯繫,關了電源,人也就和它失去了聯繫。這樣的訊號光極具有吸引力,因為只要開了電源,我們就觸及了在另一個視覺畫面,一個可供人恣意切換的視覺空間。這種脫離肉身所度量之世界的快感,似乎成為了當代生活的主題之一,從隨身的手機、筆記型電腦、電動遊戲機到大眾交通工具、百貨公司、電影院的大屏幕,我們隨時處在一種不斷切換的狀態,當目光擺像這些訊號光,即切進了數位訊號的世界,我們即便共處在同一個物理空間,依然無法對視。在這些訊號光所組成的視覺裝置中,我們僅僅趨著光且凝視之。 數位化的訊息介面中,我們超越了為體能所化約的時間與空間,感官知覺的反應不斷地萎縮至神經末梢,一旦熟悉的掌握了操作的技術我們變得更敏捷而迅速,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也可說是肉軀被訊息介面給規格化後,不斷的反覆著同一性的單一舉動,因為訊息傳遞的途徑係為一個沒有歷程的捷徑。然而,所接收的訊息越大量同時也暗示著人之意識被碎裂為相對多量的片面,甚至經由訊息共時間的大量傳播,收訊成為一個集體共遊的狀態,同一件事情可能在成千上萬個腦袋裡同時播放,我們再各自的訊息平台上遊歷著相同的場景。由此可看出,訊息平台提供了一個均質的活動介面,但也同時等質化了表述的模式,在一個制定好的選單上,我們選擇個人所好的同時,同樣也是被選擇的結果,訊息規格化了我們的感受,與其悲觀地說我們的感知正被抹除,不如期待一個新的感知模式正在建構我們的身體—一個被給予、被冊錄、規劃、編排的身體。 During my serials works “Function Colour ( 2004-2006 )”and “Messenger ( 2007-)”which is lately presented and still in my extensive development, I am highly interested in“ the interfacial body ”― How do our sensation and the mode of thinking change after using all kinds of electronic and digital interfaces frequently in daily life? In “Function Colour” serials, I re-fabricate the fictitious cartoon characters with matrix and centric circles to calculate the percentage, propor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colours on the cartoon characters; and “Messenger” is focused on standardization in using digital interfaces when we operate lots of video and audio media, interactive online program and receive massive amount of massages everyday. And I think this could be exploration and extension through my art practice.
陳怡潔
台南藝術大學博士班 2006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博士班(就讀) 2006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畢業 1980 出生於桃園 獲獎 2007 2007台灣與英國國際藝術家駐村獎助,Loughborough University,英國 2007 國家藝文基金會展覽補助: 訊息人 個展 2006 世安美學獎 2005 國家藝文基金會展覽補助: 函數色彩 個展 2005 台北美術獎 首獎 2005 《獲選2005亞洲文化協會駐村交流計畫》,Arcus藝術村,日本 個展 2008 《陳怡潔個展》,泰郁美學堂,嘉義 2007 《訊息人》,伊通公園,台北 2007 《疏遠的逼視》,新竹教育大學藝術空間,新竹 2006 《啪》,關渡美術館,台北 2002 《施工中》,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聯展 2009 《激情心靈—十七位台、日新世代藝術家錄像展》,台北美術館,台北 2008 《小碎花不—變亂新世代》,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 2008 《家_2008台灣美術雙年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 2008 《ART IS NOW_2008釜山雙年展》,釜山 2008 《The Light Enters You—2008 Taiwan Given與台灣當代新生代藝術家合作展》, ISSEY MIYAKE台中大店, 台中 2008 《愛拼才會贏—當代藝術展》,時代空間(798),北京 2008 《尋找馬緯度—圓轉中的相對靜止》,MOT ARTS/弘第 HOME DELUXE ,台北 2008 《合而不同》,亞洲藝術中心,台北 2008 《泡沫紅茶:台灣藝術.當代演繹》,捷克國立摩拉維亞美術館、捷克國會,捷 克 2007 《移動-台灣當代壹拾伍人行》,大未來畫廊,北京 2007 《Frolic: Humor and Mischief in New Taiwanese Art》,2x13畫廊,紐約 2007 《粉樂町II 》,富邦藝術基金會,台北 2007 《迷離島─台灣當代藝術現象展》華盛頓藝術科學宮 / 南達科他州、溫哥華當代亞洲藝術國際中心、印地安納州 / 印地拿波里大學Christel DeHaan藝術中心、喬治亞州 / 哥倫布州立大學Illges藝術館、台灣國立台灣美術館 2006 《ICON》,索卡當代空間,北京 2005 《膜中魔》,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 2005 《See.戲教育特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 2004 《Mapping out》,Palm Tree House,聖荷西,哥斯大黎加 驅光體 物理世界的太陽光、以及各種照明光讓人的視知覺得以作用,進而分辨出了物理空間中物件的秩序、形態、質感,受到光的刺激,人對環境產生了視覺性的認知系統,同時也是一個以肉身為度量衡的知覺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我們對於所有對象的認知正仰賴光源,換言之,視覺畫面中的所有物件,皆為光的折射效果,若失去了光源,我們仍然可以用聽覺、觸覺、味覺等等去找到一個與世界對應的位置。然而,在數位世界中,所有的視覺物似乎脫離了這個仰賴著物理光源的認識系統,數位訊號透過螢幕、數位投影等機器所呈現的視覺畫面,雖讓我們能夠目視一切,但是這些訊號光,已不再僅是作為照亮的媒介,而是作為一種經由編碼後傳遞出訊號,這些光發散出的影像世界,與物理世界毫無聯繫,關了電源,人也就和它失去了聯繫。這樣的訊號光極具有吸引力,因為只要開了電源,我們就觸及了在另一個視覺畫面,一個可供人恣意切換的視覺空間。這種脫離肉身所度量之世界的快感,似乎成為了當代生活的主題之一,從隨身的手機、筆記型電腦、電動遊戲機到大眾交通工具、百貨公司、電影院的大屏幕,我們隨時處在一種不斷切換的狀態,當目光擺像這些訊號光,即切進了數位訊號的世界,我們即便共處在同一個物理空間,依然無法對視。在這些訊號光所組成的視覺裝置中,我們僅僅趨著光且凝視之。 數位化的訊息介面中,我們超越了為體能所化約的時間與空間,感官知覺的反應不斷地萎縮至神經末梢,一旦熟悉的掌握了操作的技術我們變得更敏捷而迅速,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也可說是肉軀被訊息介面給規格化後,不斷的反覆著同一性的單一舉動,因為訊息傳遞的途徑係為一個沒有歷程的捷徑。然而,所接收的訊息越大量同時也暗示著人之意識被碎裂為相對多量的片面,甚至經由訊息共時間的大量傳播,收訊成為一個集體共遊的狀態,同一件事情可能在成千上萬個腦袋裡同時播放,我們再各自的訊息平台上遊歷著相同的場景。由此可看出,訊息平台提供了一個均質的活動介面,但也同時等質化了表述的模式,在一個制定好的選單上,我們選擇個人所好的同時,同樣也是被選擇的結果,訊息規格化了我們的感受,與其悲觀地說我們的感知正被抹除,不如期待一個新的感知模式正在建構我們的身體—一個被給予、被冊錄、規劃、編排的身體。 During my serials works “Function Colour ( 2004-2006 )”and “Messenger ( 2007-)”which is lately presented and still in my extensive development, I am highly interested in“ the interfacial body ”― How do our sensation and the mode of thinking change after using all kinds of electronic and digital interfaces frequently in daily life? In “Function Colour” serials, I re-fabricate the fictitious cartoon characters with matrix and centric circles to calculate the percentage, propor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colours on the cartoon characters; and “Messenger” is focused on standardization in using digital interfaces when we operate lots of video and audio media, interactive online program and receive massive amount of massages everyday. And I think this could be exploration and extension through my art practice.
廖震平
廖震平 Liao, Zen-Ping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美術創作碩士班 獲獎及駐村: 2008 「2008台北美術獎」入選,台北市立美術館 「435國際藝術村」第三屆駐村藝術家,台北板橋 「2008美術創作卓越獎」 2007 「文建會96年度青年藝術作品購藏」,國立台灣美術館 「第二屆龍顏校園藝術創作獎」,財團法人龍顏基金會 個展紀錄:
2008 《河邊地》,科元藝術中心,台中清水 2007 《小地方》,科元藝術中心,台中清水 2005 《青草地》,南北畫廊,台北 聯展紀錄: 2008 《帝國大反擊,三部曲:威脅潛伏》,印象畫廊當代館,台北 《我未曾遠去─繪畫之離騷》,大趨勢畫廊,台北 《第二種視野 SECOND VISION》,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 該如何掌握,在這普遍的混亂之中 若說繪製這些風景是為了和自己身處的地方環境進行對話,我想不如說是在進行一種確認:對我們周遭不斷出現又消失的可見之物所做的一種確認。 當人造場所沒有為人所用的時候,它會開始顯露出另一個更忠於原本事實(影像)的存在,那可能是屬於住民共通但卻被掩蓋在底層的一種潛藏的心理狀態。 矛盾的是,繪畫似乎總欲尋求永恆,或說揭露存在於永恆性之中的某些東西;但當我想將之用以對當代的場所進行確認時,它又往往會在過程裡發生一些轉變,而使結果產生差異。於是這裡的繪畫似乎又較接近於一種事件的生產、一種揣測的根基,或說,是一種當下的儀式了。 If there is chaos everywhere, what can I grasp at? Paintings of a specific spot is more like a reassurance of the disappearing and reappearing of what exists, rather than making a connection to where we are at. For a man-made place, when there is no one around, it reveals something more truthful about the community which was left unsaid. Art is a form of seeking for something eternal. However, things usually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painting. Thus, the painting here has become something more like a product of an event, a conjecture, or a ceremony held in the moment.
廖震平
廖震平 Liao, Zen-Ping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美術創作碩士班 獲獎及駐村: 2008 「2008台北美術獎」入選,台北市立美術館 「435國際藝術村」第三屆駐村藝術家,台北板橋 「2008美術創作卓越獎」 2007 「文建會96年度青年藝術作品購藏」,國立台灣美術館 「第二屆龍顏校園藝術創作獎」,財團法人龍顏基金會 個展紀錄:
2008 《河邊地》,科元藝術中心,台中清水 2007 《小地方》,科元藝術中心,台中清水 2005 《青草地》,南北畫廊,台北 聯展紀錄: 2008 《帝國大反擊,三部曲:威脅潛伏》,印象畫廊當代館,台北 《我未曾遠去─繪畫之離騷》,大趨勢畫廊,台北 《第二種視野 SECOND VISION》,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 該如何掌握,在這普遍的混亂之中 若說繪製這些風景是為了和自己身處的地方環境進行對話,我想不如說是在進行一種確認:對我們周遭不斷出現又消失的可見之物所做的一種確認。 當人造場所沒有為人所用的時候,它會開始顯露出另一個更忠於原本事實(影像)的存在,那可能是屬於住民共通但卻被掩蓋在底層的一種潛藏的心理狀態。 矛盾的是,繪畫似乎總欲尋求永恆,或說揭露存在於永恆性之中的某些東西;但當我想將之用以對當代的場所進行確認時,它又往往會在過程裡發生一些轉變,而使結果產生差異。於是這裡的繪畫似乎又較接近於一種事件的生產、一種揣測的根基,或說,是一種當下的儀式了。 If there is chaos everywhere, what can I grasp at? Paintings of a specific spot is more like a reassurance of the disappearing and reappearing of what exists, rather than making a connection to where we are at. For a man-made place, when there is no one around, it reveals something more truthful about the community which was left unsaid. Art is a form of seeking for something eternal. However, things usually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painting. Thus, the painting here has become something more like a product of an event, a conjecture, or a ceremony held in the moment.
王璽安
王璽安 Wang Sean 利用造型元素(Plastic)去重新組成一個世界是有趣的。人們大多熟悉眼前的事物:那些約定俗成的感官(On visual);那些不一而足的語言(On linguistic)。 我利用繪畫的關係,當作是一種理解世界的詮釋方法。那些做出來的作品,是對於這個世界的一類了解,或是一種關係的揭露。 對於繪畫,最近我體會的是關於時間性的問題。需要一段特定時間,我們才會清楚某些在創作行為中常常出現的問題究竟解決了沒,比如:“這幅畫還需要多少時間來完成“。在創作的當下,我也經常得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有時候問的是另外一類的問題:“這樣的完整性,是不是唯一的方法“。於是,在完整與不完整之間我找到平衡的時候,或許這是一種完整(的狀態)。 位置的問題對我來說相當重要,在畫面、空間中的不同位置經常有不同的意義。於是創作物對我來說,透過這樣位置衡量過程之後,作品將會是一種內在的世界。但這內在世界,卻也是語言關係的一種諧擬(Analog)。即便是畫出具體而微的東西(On figure),也都包含了語言表達的關係。說話可以中斷,繪畫也可以中斷,在某些必要的時候,也都在造型之外反而顯得完整,關鍵在於:在什麼位置。 2008 帝國大反擊 - 台灣當代藝術。印象畫廊,台北 2007 青春嶺聯展。科元藝術中心,清水,台中 2005 台北藝術博覽會台北藝術博覽會特展 - 新石器時代。世貿中心,台北 2005 跳板的兩端二﹣物質、中介物的思惟實作。嘉義鐵道藝術村,嘉義 2005 第四屆藝術家博覽會。中影文化城,台北 2004 跳板的兩端。南海藝廊,台北 2004 駐村藝術家展覽。松園別館,花蓮 2004 都市異景:擋哈鵝告別式。擋哈鵝,台北 2004 第三屆藝術家博覽會。華山藝文特區,台北 2003 台灣美術新貌展。平面類首獎,港區藝術中心,台中 2003 第二屆藝術家博覽會。華山藝文特區,台北 2003 邊界 Boundary 繪畫性作品個展。台北藝術大學,台北
王璽安
王璽安 Wang Sean 利用造型元素(Plastic)去重新組成一個世界是有趣的。人們大多熟悉眼前的事物:那些約定俗成的感官(On visual);那些不一而足的語言(On linguistic)。 我利用繪畫的關係,當作是一種理解世界的詮釋方法。那些做出來的作品,是對於這個世界的一類了解,或是一種關係的揭露。 對於繪畫,最近我體會的是關於時間性的問題。需要一段特定時間,我們才會清楚某些在創作行為中常常出現的問題究竟解決了沒,比如:“這幅畫還需要多少時間來完成“。在創作的當下,我也經常得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有時候問的是另外一類的問題:“這樣的完整性,是不是唯一的方法“。於是,在完整與不完整之間我找到平衡的時候,或許這是一種完整(的狀態)。 位置的問題對我來說相當重要,在畫面、空間中的不同位置經常有不同的意義。於是創作物對我來說,透過這樣位置衡量過程之後,作品將會是一種內在的世界。但這內在世界,卻也是語言關係的一種諧擬(Analog)。即便是畫出具體而微的東西(On figure),也都包含了語言表達的關係。說話可以中斷,繪畫也可以中斷,在某些必要的時候,也都在造型之外反而顯得完整,關鍵在於:在什麼位置。 2008 帝國大反擊 - 台灣當代藝術。印象畫廊,台北 2007 青春嶺聯展。科元藝術中心,清水,台中 2005 台北藝術博覽會台北藝術博覽會特展 - 新石器時代。世貿中心,台北 2005 跳板的兩端二﹣物質、中介物的思惟實作。嘉義鐵道藝術村,嘉義 2005 第四屆藝術家博覽會。中影文化城,台北 2004 跳板的兩端。南海藝廊,台北 2004 駐村藝術家展覽。松園別館,花蓮 2004 都市異景:擋哈鵝告別式。擋哈鵝,台北 2004 第三屆藝術家博覽會。華山藝文特區,台北 2003 台灣美術新貌展。平面類首獎,港區藝術中心,台中 2003 第二屆藝術家博覽會。華山藝文特區,台北 2003 邊界 Boundary 繪畫性作品個展。台北藝術大學,台北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繁中  /  EN
繁中 /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