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關渡美術館

:::
《花園裡的一塊磚》展覽講座︰形構一種聆聽關係:劉紀彤與蔡宛璇對談
公告日期 2025.04.25
活動日期 _ 2025年5月17日(六)10:30-12:00
活動費用 _ 免費
活動地點 _ 關渡美術館四樓入口大廳
《花園裡的一塊磚》展覽講座
時間|5月17日(六)10:30-12:00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 四樓入口大廳

主題|形構一種聆聽關係:劉紀彤與蔡宛璇對談

講者|劉紀彤(藝術家)、蔡宛璇(藝術創作與寫詩的人)
主持人|楊翠(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兼主任)
《花園裡的一塊磚》展覽講座
時間|5月17日(六)10:30-12:00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 四樓入口大廳

主題|形構一種聆聽關係:劉紀彤與蔡宛璇對談

講者|劉紀彤(藝術家)、蔡宛璇(藝術創作與寫詩的人)
主持人|楊翠(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兼主任)
講座介紹
劉紀彤的作品〈鱸鰻查某說:〉(2025)以葉陶(1905–1970)為題,回應她作為女性、社會運動參與者、楊逵之妻與母親的多重身份。作品從其短文〈愛的結晶〉(1935)與歌曲〈賣花阿婆〉(1993,詞/李坤城、曲/蕭德福)出發,透過文本改編與補述式翻唱,試圖將這位歷史人物的陰性身體顯影,進而形塑觀眾與其之間「訴說—聆聽」的關係。

藝術家蔡宛璇從事藝術創作與母語詩歌寫作,近年亦與孩子共同創作。其裝置作品多具暫時性,並與所在空間建立特殊的互動關係。如〈經過一盞叫笠的燈〉(2018)、〈我夢見一些蟬破土而出〉(2019)等作品(註),面向白色恐怖歷史,將作為視覺表意系統的文字進行轉化、變造與複寫。「語言—聲音」之間形成動態對位,引導觀眾於其中聆聽與領會。

本場對談由兩位藝術家出發,從女性、母職、語言與發聲、寫作與行動等議題切入,分享她們面對歷史議題的創作歷程。講座由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楊翠擔任主持,從婦女史、女性文學與性別文化等角度與藝術家對話,亦將談及「東海花園」生活的點滴。
講座介紹
劉紀彤的作品〈鱸鰻查某說:〉(2025)以葉陶(1905–1970)為題,回應她作為女性、社會運動參與者、楊逵之妻與母親的多重身份。作品從其短文〈愛的結晶〉(1935)與歌曲〈賣花阿婆〉(1993,詞/李坤城、曲/蕭德福)出發,透過文本改編與補述式翻唱,試圖將這位歷史人物的陰性身體顯影,進而形塑觀眾與其之間「訴說—聆聽」的關係。

藝術家蔡宛璇從事藝術創作與母語詩歌寫作,近年亦與孩子共同創作。其裝置作品多具暫時性,並與所在空間建立特殊的互動關係。如〈經過一盞叫笠的燈〉(2018)、〈我夢見一些蟬破土而出〉(2019)等作品(註),面向白色恐怖歷史,將作為視覺表意系統的文字進行轉化、變造與複寫。「語言—聲音」之間形成動態對位,引導觀眾於其中聆聽與領會。

本場對談由兩位藝術家出發,從女性、母職、語言與發聲、寫作與行動等議題切入,分享她們面對歷史議題的創作歷程。講座由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楊翠擔任主持,從婦女史、女性文學與性別文化等角度與藝術家對話,亦將談及「東海花園」生活的點滴。


【註】展覽資料可見
1. 「現實伏流」(2018.10.6-11.25,TKG+):https://www.tkgplus.com/exhibitions/32/
2. 「卸密」(2019.12.10-12.29,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國家人權博物館):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570511853063654/2570511909730315/


【註】展覽資料可見
1. 「現實伏流」(2018.10.6-11.25,TKG+):https://www.tkgplus.com/exhibitions/32/
2. 「卸密」(2019.12.10-12.29,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國家人權博物館):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570511853063654/2570511909730315/
講者簡介
劉紀彤

1993年出生於高雄,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所,近年曾獲得臺北美術獎優選、台新藝術獎提名等獎項。創作多在日常風景中尋找刺點、進行戳破的動作,關注現代化設施下不可見的場所。透過影像、文本、雕塑、裝置等藝術形式,探索腳下地景與續存語言間的斷裂,追憶想不起來的記憶、回望自身與之的關係。
講者簡介
劉紀彤

1993年出生於高雄,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所,近年曾獲得臺北美術獎優選、台新藝術獎提名等獎項。創作多在日常風景中尋找刺點、進行戳破的動作,關注現代化設施下不可見的場所。透過影像、文本、雕塑、裝置等藝術形式,探索腳下地景與續存語言間的斷裂,追憶想不起來的記憶、回望自身與之的關係。
蔡宛璇
藝術創作與寫詩的人。創作媒介從裝置、圖像、錄像和詩文著手,她的裝置作品常具暫時性,並與所存在空間構成一特殊關係。她的錄像創作受實驗電影啓發,呈現開放性的敘事空間,或將風景轉變為內在活動的折射 。 2004年起與聲音藝術工作者 Yannick Dauby 合作 「拾景人」系列,自此逐步探索創作的多元可能 。2018年兩人創立「回看工作室」。著有個人詩集「潮 汐」、詩圖集「陌生的持有」、「感官編織」與活印有聲母語親子詩集「我想欲踮海內面醒過來」。
蔡宛璇
藝術創作與寫詩的人。創作媒介從裝置、圖像、錄像和詩文著手,她的裝置作品常具暫時性,並與所存在空間構成一特殊關係。她的錄像創作受實驗電影啓發,呈現開放性的敘事空間,或將風景轉變為內在活動的折射 。 2004年起與聲音藝術工作者 Yannick Dauby 合作 「拾景人」系列,自此逐步探索創作的多元可能 。2018年兩人創立「回看工作室」。著有個人詩集「潮 汐」、詩圖集「陌生的持有」、「感官編織」與活印有聲母語親子詩集「我想欲踮海內面醒過來」。
主持人簡介
楊翠
1962年生,台中人,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曾任《自立晚報》副刊編輯、《台灣文藝》執行主編、台中縣社區公民大學執行委員、行政院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主任委員,現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著有散文集《最初的晚霞》、《壓不扁的玫瑰:一位母親的318運動事件簿》、《年記1962:一個時代的誕生》,傳記文學《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學術論文《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少數說話:台灣原住民女性文學的多重視域》等。
主持人簡介
楊翠
1962年生,台中人,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曾任《自立晚報》副刊編輯、《台灣文藝》執行主編、台中縣社區公民大學執行委員、行政院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主任委員,現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著有散文集《最初的晚霞》、《壓不扁的玫瑰:一位母親的318運動事件簿》、《年記1962:一個時代的誕生》,傳記文學《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學術論文《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少數說話:台灣原住民女性文學的多重視域》等。


*本活動將同步以直播方式進行。


*本活動將同步以直播方式進行。
活動側寫︰花園裡的一塊磚》展覽講座︰形構一種聆聽關係:劉紀彤與蔡宛璇對談
活動側寫︰花園裡的一塊磚》展覽講座︰形構一種聆聽關係:劉紀彤與蔡宛璇對談
時間|5月17日(六)10:30-12:00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 四樓入口大廳
講者|劉紀彤(藝術家)、蔡宛璇(藝術創作與寫詩的人)
主持人|楊翠(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兼主任)

側寫|傅達仁
活動側寫︰花園裡的一塊磚》展覽講座︰形構一種聆聽關係:劉紀彤與蔡宛璇對談
時間|5月17日(六)10:30-12:00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 四樓入口大廳
講者|劉紀彤(藝術家)、蔡宛璇(藝術創作與寫詩的人)
主持人|楊翠(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兼主任)

側寫|傅達仁
《花園裡的一塊磚》(以下簡稱《花園》)第四場展覽講座邀請參展藝術家劉紀彤、創作者蔡宛璇,以及主持人楊翠老師,展開一場關於語言、聆聽、女性及創傷書寫的對談。本次講座由策展人葉杏柔開場,延續《花園》一展對於文學、記憶、語言與歷史的關注,進一步觸及藝術如何處理個人與歷史創傷的倫理難題。

主持人楊翠首先以自身的家族經驗作為引言,回顧自己從滿月起到上大學為止,於東海花園生長的經歷。這段生活經驗不僅奠定楊翠對歷史與文學的理解,也形塑她對葉陶這位長期被歷史忽略的女性角色的關注。
接著劉紀彤談及其作品《鱸鰻查某說:》的創作緣起,源自2021年看到的一張老照片中的涼亭,那是政治受難前輩在被監禁的島嶼上,透過自己的勞動—搬運咾咕石,構築自己想要的空間、創造自由的縫隙。然而當綠島現場的流麻溝已現代化成為水庫與下水道,劉紀彤反而是在台灣本島的台中大肚山上,找到了類似的空間,1962年楊逵出獄後與家人一起經營的——用鵝卵石砌成的「東海花園」。楊逵在大地上寫詩,耕耘、種花,不過真正將這個園子經營為日常生計的是葉陶,也因此她被稱為「賣花阿婆」。

《鱸鰻查某說:》展場入口以葉陶的象徵物花與菸作為留白與召喚。葉陶出生於高雄旗津,父親是有販賣鴉片權的保正,她從青年時期便開始反抗家庭與日本政權,曾被稱為「鱸鰻查某」。婚後她與楊逵便是「葉陶兄」、「楊逵嫂」更在參與演講時以鏗鏘語調被稱為「烏雞母」。劉紀彤從葉陶僅存的日文文章《愛的結晶》出發,將兩位角色—的千金寶珠與的素英,這兩個看似衝突的角色,劉紀彤說當她在閱讀文章時,她感覺像是同一個人的自我對話,素英是葉陶的現實,寶珠更可能是葉陶若沒有反抗家裡,會有的另一種人生。《愛的結晶》是葉陶於困境中,對生命的反思與自我對話。創作中她另外加入了第三個角色,試圖驅使她們的對話離開父親、先生、孩子,回返至她們個人的煩惱、心願與能動性。

展場中的海浪聲取自旗津海岸,象徵葉陶解開裹腳布的起點,也是一段女性自主歷程的聲音見證。此外,《鱸鰻查某》一曲改編自《賣花阿婆》,原詞描述更接近平凡婦人的歌詞,劉紀彤則透過家人協助,將之轉寫為更貼近葉陶形象的版本,並由其婆婆演唱完成。
蔡宛璇繼以2018年於TKG+ PROJECTS《現實伏流》一展中發表之《經過一盞叫「笠」的燈》作品作為開端,談論其創作中對語言與政治的關注。蔡宛璇指出當代人對詩的敏感度漸趨冷感,讓她思考在這樣的時代回應笠詩社詩作的可能性。她在笠詩社歷年作品合集《混聲合唱》一書中看見除了對社會現實的回應外,其中諸詩文字多以華語呈現,卻蘊藏諸多台語或客語語境,這種語言的錯置也回應了語言與殖民的歷史關係。然而當中極少數使用台語創作的詩人,某種程度即是對被邊緣化語言的回應與對現實的抵抗。
她的作品援引林宗源的台語詩《燕仔的話》及其個人訪談,並透過對該詩念讀音檔中的音素之切割重組,呈現語言如何在禁止使用的歷史情境中求生。而《我夢見一些蟬破土而出》一作,則以視覺性文字及空間裝置,回應分散各處,隱身於社會中的政治受難者後代親族,將語言與記憶之間的疊合與破裂具象化,傳達幽微難以表述的生命情境。
在兩位藝術家分享後,楊翠老師回憶葉陶於她升上小學三年級的暑假過世,作為一位生命強度極高的女性,她卻早早離開人世。我們無法有效的回應她是誰、她生命中承擔了什麼?劉紀彤的作品為觀者提供了一種重新想像與貼近葉陶的可能性。葉陶曾與許多政治受難者有所接觸,卻從未入獄,她一生扛起了家中生活的重擔,以柴米油鹽之軀支撐著文學與政治的重量。

劉紀彤補充道,在現有史料中對葉陶的紀錄極為稀少,她的角色常游移於不同政權與不同組織間,如加入國民黨婦女會,不是為了服從,而是期能透過進入體制來尋求改變。這樣的能動性極難透過單一文本或影像傳達,卻是當代藝術試圖介入與捕捉的關鍵。
蔡宛璇則談及林宗源提倡「我手寫我口」的詩觀,並指出在台語文尚未標準化的年代,創作台語書寫極為困難,不僅需摸索文字系統,且因大環境對母語的鉗制而時常遭遇發表上的困難。觀眾進一步提問為何在這件作品中選擇隱晦或間接的手法來創作。蔡宛璇認為,正因當今多數人已被剝離了母語環境,藝術作品提供一個異化的經驗空間,在意圖反映現實之餘,也讓語言本身的缺損存在成為引發思考的入口。而劉紀彤則指出,《鱸鰻查某說:》使用的葉陶文章原為日文手稿,現存兩種中文譯本差異極大。展場中大量的留白,是內心戲也是語言的留白。
講座最後,楊翠老師分享葉陶日常生活的種種細節,為這場關於語言、記憶與女性能動性的對話,畫下一個溫柔卻有力的句點。

《花園裡的一塊磚》(以下簡稱《花園》)第四場展覽講座邀請參展藝術家劉紀彤、創作者蔡宛璇,以及主持人楊翠老師,展開一場關於語言、聆聽、女性及創傷書寫的對談。本次講座由策展人葉杏柔開場,延續《花園》一展對於文學、記憶、語言與歷史的關注,進一步觸及藝術如何處理個人與歷史創傷的倫理難題。

主持人楊翠首先以自身的家族經驗作為引言,回顧自己從滿月起到上大學為止,於東海花園生長的經歷。這段生活經驗不僅奠定楊翠對歷史與文學的理解,也形塑她對葉陶這位長期被歷史忽略的女性角色的關注。
接著劉紀彤談及其作品《鱸鰻查某說:》的創作緣起,源自2021年看到的一張老照片中的涼亭,那是政治受難前輩在被監禁的島嶼上,透過自己的勞動—搬運咾咕石,構築自己想要的空間、創造自由的縫隙。然而當綠島現場的流麻溝已現代化成為水庫與下水道,劉紀彤反而是在台灣本島的台中大肚山上,找到了類似的空間,1962年楊逵出獄後與家人一起經營的——用鵝卵石砌成的「東海花園」。楊逵在大地上寫詩,耕耘、種花,不過真正將這個園子經營為日常生計的是葉陶,也因此她被稱為「賣花阿婆」。

《鱸鰻查某說:》展場入口以葉陶的象徵物花與菸作為留白與召喚。葉陶出生於高雄旗津,父親是有販賣鴉片權的保正,她從青年時期便開始反抗家庭與日本政權,曾被稱為「鱸鰻查某」。婚後她與楊逵便是「葉陶兄」、「楊逵嫂」更在參與演講時以鏗鏘語調被稱為「烏雞母」。劉紀彤從葉陶僅存的日文文章《愛的結晶》出發,將兩位角色—的千金寶珠與的素英,這兩個看似衝突的角色,劉紀彤說當她在閱讀文章時,她感覺像是同一個人的自我對話,素英是葉陶的現實,寶珠更可能是葉陶若沒有反抗家裡,會有的另一種人生。《愛的結晶》是葉陶於困境中,對生命的反思與自我對話。創作中她另外加入了第三個角色,試圖驅使她們的對話離開父親、先生、孩子,回返至她們個人的煩惱、心願與能動性。

展場中的海浪聲取自旗津海岸,象徵葉陶解開裹腳布的起點,也是一段女性自主歷程的聲音見證。此外,《鱸鰻查某》一曲改編自《賣花阿婆》,原詞描述更接近平凡婦人的歌詞,劉紀彤則透過家人協助,將之轉寫為更貼近葉陶形象的版本,並由其婆婆演唱完成。
蔡宛璇繼以2018年於TKG+ PROJECTS《現實伏流》一展中發表之《經過一盞叫「笠」的燈》作品作為開端,談論其創作中對語言與政治的關注。蔡宛璇指出當代人對詩的敏感度漸趨冷感,讓她思考在這樣的時代回應笠詩社詩作的可能性。她在笠詩社歷年作品合集《混聲合唱》一書中看見除了對社會現實的回應外,其中諸詩文字多以華語呈現,卻蘊藏諸多台語或客語語境,這種語言的錯置也回應了語言與殖民的歷史關係。然而當中極少數使用台語創作的詩人,某種程度即是對被邊緣化語言的回應與對現實的抵抗。
她的作品援引林宗源的台語詩《燕仔的話》及其個人訪談,並透過對該詩念讀音檔中的音素之切割重組,呈現語言如何在禁止使用的歷史情境中求生。而《我夢見一些蟬破土而出》一作,則以視覺性文字及空間裝置,回應分散各處,隱身於社會中的政治受難者後代親族,將語言與記憶之間的疊合與破裂具象化,傳達幽微難以表述的生命情境。
在兩位藝術家分享後,楊翠老師回憶葉陶於她升上小學三年級的暑假過世,作為一位生命強度極高的女性,她卻早早離開人世。我們無法有效的回應她是誰、她生命中承擔了什麼?劉紀彤的作品為觀者提供了一種重新想像與貼近葉陶的可能性。葉陶曾與許多政治受難者有所接觸,卻從未入獄,她一生扛起了家中生活的重擔,以柴米油鹽之軀支撐著文學與政治的重量。

劉紀彤補充道,在現有史料中對葉陶的紀錄極為稀少,她的角色常游移於不同政權與不同組織間,如加入國民黨婦女會,不是為了服從,而是期能透過進入體制來尋求改變。這樣的能動性極難透過單一文本或影像傳達,卻是當代藝術試圖介入與捕捉的關鍵。
蔡宛璇則談及林宗源提倡「我手寫我口」的詩觀,並指出在台語文尚未標準化的年代,創作台語書寫極為困難,不僅需摸索文字系統,且因大環境對母語的鉗制而時常遭遇發表上的困難。觀眾進一步提問為何在這件作品中選擇隱晦或間接的手法來創作。蔡宛璇認為,正因當今多數人已被剝離了母語環境,藝術作品提供一個異化的經驗空間,在意圖反映現實之餘,也讓語言本身的缺損存在成為引發思考的入口。而劉紀彤則指出,《鱸鰻查某說:》使用的葉陶文章原為日文手稿,現存兩種中文譯本差異極大。展場中大量的留白,是內心戲也是語言的留白。
講座最後,楊翠老師分享葉陶日常生活的種種細節,為這場關於語言、記憶與女性能動性的對話,畫下一個溫柔卻有力的句點。

協助編修校訂︰劉紀彤(藝術家)、蔡宛璇(藝術創作與寫詩的人)、葉杏柔(策展人)
協助編修校訂︰劉紀彤(藝術家)、蔡宛璇(藝術創作與寫詩的人)、葉杏柔(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