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哀悼練習—許哲瑜個展》 藝術家對談
《三次哀悼練習—許哲瑜個展》 藝術家對談
公告日期 2023.07.21
活動日期 _ 2023年8月12日(六)14:00-16:00
活動費用 _ 免費
活動地點 _ 關渡美術館四樓入口大廳
活動介紹
在「三次哀悼練習」中,藝術家透過用於犯罪現場調查的3D掃描技術,對病故的祖母、白米炸彈客事件、二次大戰期間的動物園慰靈祭致上悼念。為還原真實的3D技術,於此揭露出「真實」實則仰賴「建構」的本質,以及哀悼的不復可能。現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視覺藝術學院進駐的許哲瑜,與現就讀於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劇本寫作者陳琬尹,將在本對談中從「三次哀悼練習」緊扣著的特定事件或人物記憶,觸及身體、空間,以及記憶是如何被建構與被觀看的問題,並對死亡政治進行探問。
活動介紹
在「三次哀悼練習」中,藝術家透過用於犯罪現場調查的3D掃描技術,對病故的祖母、白米炸彈客事件、二次大戰期間的動物園慰靈祭致上悼念。為還原真實的3D技術,於此揭露出「真實」實則仰賴「建構」的本質,以及哀悼的不復可能。現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視覺藝術學院進駐的許哲瑜,與現就讀於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劇本寫作者陳琬尹,將在本對談中從「三次哀悼練習」緊扣著的特定事件或人物記憶,觸及身體、空間,以及記憶是如何被建構與被觀看的問題,並對死亡政治進行探問。
藝術家簡介
許哲瑜 (1985-)現居於台北與阿姆斯特丹。畢業於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曾駐村於HISK比利時高等藝術學院(2019–2020)及Le Fresnoy法國國立當代藝術工作室(2020–2022)。自2022年開始,參與Rijksakademie阿姆斯特丹皇家視覺藝術學院兩年期的進駐計畫。參與展覽包括德國世界劇場藝術節(2023)、聖保羅雙年展(2021)、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2021)、Sonsbeek公眾項目(2020)、Videonale波昂錄像藝術雙年展(2020)、上海雙年展(2018)、倫敦設計雙年展(2018)、亞洲藝術雙年展(2017)。參與影展包括IFFR鹿特丹影展、NYFF紐約影展。
陳琬尹(1988-)從事寫作與研究,曾任多年藝術雜誌編輯與評論書寫,參與展覽計畫: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破身影》研究編輯(2017)、國立台灣美術館亞洲藝術雙年展「Phantas.ma/polis」客座評論(2021),近年文章散見《現代美術》、《攝影之聲》。研究關注藝術實踐與歷史如何書寫、再現、建構的對峙,亦以編劇創作身分參與錄像創作,作品近年展出於聖保羅雙年展(2021)、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2021)、德國世界劇場藝術節(2023)。現為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現代與當代藝術史博士候選人。
藝術家簡介
許哲瑜 (1985-)現居於台北與阿姆斯特丹。畢業於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曾駐村於HISK比利時高等藝術學院(2019–2020)及Le Fresnoy法國國立當代藝術工作室(2020–2022)。自2022年開始,參與Rijksakademie阿姆斯特丹皇家視覺藝術學院兩年期的進駐計畫。參與展覽包括德國世界劇場藝術節(2023)、聖保羅雙年展(2021)、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2021)、Sonsbeek公眾項目(2020)、Videonale波昂錄像藝術雙年展(2020)、上海雙年展(2018)、倫敦設計雙年展(2018)、亞洲藝術雙年展(2017)。參與影展包括IFFR鹿特丹影展、NYFF紐約影展。
陳琬尹(1988-)從事寫作與研究,曾任多年藝術雜誌編輯與評論書寫,參與展覽計畫: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破身影》研究編輯(2017)、國立台灣美術館亞洲藝術雙年展「Phantas.ma/polis」客座評論(2021),近年文章散見《現代美術》、《攝影之聲》。研究關注藝術實踐與歷史如何書寫、再現、建構的對峙,亦以編劇創作身分參與錄像創作,作品近年展出於聖保羅雙年展(2021)、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2021)、德國世界劇場藝術節(2023)。現為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現代與當代藝術史博士候選人。

*本講座以中文方式進行。

*本講座以中文方式進行。
藝術家對談回顧|真實建構,建構真實─ 《三次哀悼練習—許哲瑜個展》藝術家對談
藝術家對談回顧|真實建構,建構真實─ 《三次哀悼練習—許哲瑜個展》藝術家對談
文/黃于庭

《三次哀悼練習—許哲瑜個展》 藝術家和文字工作者陳琬尹對談於8/12(六)下午舉行,由關渡美術館黃建宏館長擔任主持人。對談主要談論與死亡有關的命題如何成為時代的隱喻,當話語和敘事性進入到作品中,如何造就不同的作品面向,以及藝術家和文字工作者合作的秘訣。

首先許哲瑜談及從藝術大學開始,他透過來自新聞報導的題材和方法,作為創作的起點。然而當創作題目聚焦在人物身上時,不免產生矛盾的倫理關係,因此許哲瑜選擇轉向聚焦於媒體上,並以討論事件的方式開展與陳琬尹合作的原型。兩人的合作從2014年位於北美館的展覽《麥克風試音》開始,他們以私紀錄片的工作方法,探討作品和真實生命的關係,再慢慢加入90年代的台灣文學作品,透過後設和虛構的方式捕捉生命的想像以及個人的回憶。而兩人的合作方式,許哲瑜表示過去的經驗都是先繪畫再做腳本,在陳琬尹的加入後,開始豐富了作品的敘事向度。陳琬尹則指出過去她著迷於藝術電影和敘事電影,在接觸當代藝術後更關注於概念上清晰的探討,也因為彼此的共同興趣和想法上的接近,才逐漸發展為長期合作關係,

接著黃建宏館長回應,許哲瑜的作品從朋友到自殺的故事,發展到意識自身的創作,藝術家的創作課題似乎都不斷進行塑形。而哀悼就像抓取出一個特定的時刻,有一個很矛盾的時間性存在其中-當必須讓一個東西真正離開時,在告別之前,卻緊抓著不願其離開。而哀悼的形式和儀式,存在於許哲瑜早期作品中即帶有的距離感上,是由無法迴避、又選擇去面對所帶出的隱喻效果。當許多藝術家都在揣摩「殼」的概念時,許哲瑜運用掃描的技術,從破碎的膜或殼中,試圖找尋人和精神的關聯性,從照片、敘事、人物、空間、電繪、掃描等技術,討論生命的哀嘆。

接著陳琬尹回顧展覽《麥克風試音》時,他們以文學作品叩問生命的終點。《麥克風試音》邀請作家駱以軍參與對談,駱以軍認為「送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送行,當作品處理逝者和生者之間的關係時,往往帶著一種被犧牲掉的複雜情感。而彼時台灣正發生太陽花學運及反課綱運動,展場外的意象似乎也同時回應著展場內的作品,將課題擴延到不同層次的回響。

許哲瑜則談論關於儀式的定義,並非完全和宗教有關,而是與動作有關,是身體和文化的儀式感,強迫把精神和對象物連接起來,如在他作品當中哭喪女的角色,儘管是預設的演出,但情緒卻真實且具有感染性,而她的哀悼持續無盡頭。當談論到真實性時,如果從兩個角度探討《三次哀悼練習》展出的三件作品,一開始都是從動畫來思考動畫這件事,從拍攝和動畫的結合做反向思考,讓影像趨向死亡而呈現死亡氛圍。當影像被模型化後,如標本內的人工填充物,介於實體動物和身體之間的狀態,便會將影像和現實拉開距離,以破碎顯露出角色的外部和內部,再從影像上思考真實與虛構。

對談最後,黃建宏館長形容,許哲瑜和陳琬尹作品的劇場性,如同正在搭建一個場景,有別於以一個敘事去收攏所有的視覺元素,他們複製以事件和記憶連結的形象,以介於生與死之間的哀嘆,在對話中尋找一種大家不知道要去關切的真實,使文字有更多的想像。
藝術家對談回顧|真實建構,建構真實─ 《三次哀悼練習—許哲瑜個展》藝術家對談
文/黃于庭

《三次哀悼練習—許哲瑜個展》 藝術家和文字工作者陳琬尹對談於8/12(六)下午舉行,由關渡美術館黃建宏館長擔任主持人。對談主要談論與死亡有關的命題如何成為時代的隱喻,當話語和敘事性進入到作品中,如何造就不同的作品面向,以及藝術家和文字工作者合作的秘訣。

首先許哲瑜談及從藝術大學開始,他透過來自新聞報導的題材和方法,作為創作的起點。然而當創作題目聚焦在人物身上時,不免產生矛盾的倫理關係,因此許哲瑜選擇轉向聚焦於媒體上,並以討論事件的方式開展與陳琬尹合作的原型。兩人的合作從2014年位於北美館的展覽《麥克風試音》開始,他們以私紀錄片的工作方法,探討作品和真實生命的關係,再慢慢加入90年代的台灣文學作品,透過後設和虛構的方式捕捉生命的想像以及個人的回憶。而兩人的合作方式,許哲瑜表示過去的經驗都是先繪畫再做腳本,在陳琬尹的加入後,開始豐富了作品的敘事向度。陳琬尹則指出過去她著迷於藝術電影和敘事電影,在接觸當代藝術後更關注於概念上清晰的探討,也因為彼此的共同興趣和想法上的接近,才逐漸發展為長期合作關係,

接著黃建宏館長回應,許哲瑜的作品從朋友到自殺的故事,發展到意識自身的創作,藝術家的創作課題似乎都不斷進行塑形。而哀悼就像抓取出一個特定的時刻,有一個很矛盾的時間性存在其中-當必須讓一個東西真正離開時,在告別之前,卻緊抓著不願其離開。而哀悼的形式和儀式,存在於許哲瑜早期作品中即帶有的距離感上,是由無法迴避、又選擇去面對所帶出的隱喻效果。當許多藝術家都在揣摩「殼」的概念時,許哲瑜運用掃描的技術,從破碎的膜或殼中,試圖找尋人和精神的關聯性,從照片、敘事、人物、空間、電繪、掃描等技術,討論生命的哀嘆。

接著陳琬尹回顧展覽《麥克風試音》時,他們以文學作品叩問生命的終點。《麥克風試音》邀請作家駱以軍參與對談,駱以軍認為「送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送行,當作品處理逝者和生者之間的關係時,往往帶著一種被犧牲掉的複雜情感。而彼時台灣正發生太陽花學運及反課綱運動,展場外的意象似乎也同時回應著展場內的作品,將課題擴延到不同層次的回響。

許哲瑜則談論關於儀式的定義,並非完全和宗教有關,而是與動作有關,是身體和文化的儀式感,強迫把精神和對象物連接起來,如在他作品當中哭喪女的角色,儘管是預設的演出,但情緒卻真實且具有感染性,而她的哀悼持續無盡頭。當談論到真實性時,如果從兩個角度探討《三次哀悼練習》展出的三件作品,一開始都是從動畫來思考動畫這件事,從拍攝和動畫的結合做反向思考,讓影像趨向死亡而呈現死亡氛圍。當影像被模型化後,如標本內的人工填充物,介於實體動物和身體之間的狀態,便會將影像和現實拉開距離,以破碎顯露出角色的外部和內部,再從影像上思考真實與虛構。

對談最後,黃建宏館長形容,許哲瑜和陳琬尹作品的劇場性,如同正在搭建一個場景,有別於以一個敘事去收攏所有的視覺元素,他們複製以事件和記憶連結的形象,以介於生與死之間的哀嘆,在對話中尋找一種大家不知道要去關切的真實,使文字有更多的想像。
 回上頁
分享到
繁中  /  EN
繁中 /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