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關渡美術館

《空熵:作為「化潛殖」的宇宙演化敘事》藝術家對談-陳界仁
:::
《空熵:作為「化潛殖」的宇宙演化敘事》藝術家對談-陳界仁
公告日期 2023.12.26
活動日期 _ 2024年1月7日(日)14:00-16:00
活動費用 _ 免費
活動地點 _ 關渡美術館 G101展覽廳
◼️時間:2024/1/7(日)14:00-16:00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一樓展覽廳
◼️藝術家:陳界仁
◼️主持人:黃建宏 | 《空熵》策展人/關美館館長
◼️時間:2024/1/7(日)14:00-16:00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一樓展覽廳
◼️藝術家:陳界仁
◼️主持人:黃建宏 | 《空熵》策展人/關美館館長
藝術家介紹
陳界仁(Chen Chieh-Jen)
1960年生於台灣桃園,目前生活和工作於台北。陳界仁長期和失業勞工、臨時工、移工、外籍配偶、無業青年、社會運動者等進行合作,並通過佔據資方廠房、潛入法律禁區、運用廢棄物搭建虛構場景等行動,對已被新自由主義層層遮蔽的「人民」歷史與當代現實,提出另一種「再-想像」、「再-敘事」、「再-書寫」與「再-連結」的拍攝計劃,他將相關拍攝計劃,稱為「創噪」與「生產第二層運動」。

2010年起,陳界仁更積極關注在公司王國的「全域式操控技術」下,全球越來越多人淪為泛臨時工與喪失自身存在感的現實,他將這個全球普遍現象,簡稱為「全球監禁、在地流放」,並試圖通過源於佛法的「以欲化欲」與「以幻解幻」的思辨路徑,藉此思考如何質變「全域式操控技術」的可能性。

其作品曾受邀威尼斯雙年展、里昂雙年展、利物浦雙年展、伊斯坦堡雙年展、莫斯科雙年展、雪梨雙年展、台北雙年展、上海雙年展、光州雙年展及愛知三年展等國際展出。並曾獲2018年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評選─年度藝術家、2009年台灣國家文藝獎─視覺藝術類、2000年韓國光州雙年展特別獎。
藝術家介紹
陳界仁(Chen Chieh-Jen)
1960年生於台灣桃園,目前生活和工作於台北。陳界仁長期和失業勞工、臨時工、移工、外籍配偶、無業青年、社會運動者等進行合作,並通過佔據資方廠房、潛入法律禁區、運用廢棄物搭建虛構場景等行動,對已被新自由主義層層遮蔽的「人民」歷史與當代現實,提出另一種「再-想像」、「再-敘事」、「再-書寫」與「再-連結」的拍攝計劃,他將相關拍攝計劃,稱為「創噪」與「生產第二層運動」。

2010年起,陳界仁更積極關注在公司王國的「全域式操控技術」下,全球越來越多人淪為泛臨時工與喪失自身存在感的現實,他將這個全球普遍現象,簡稱為「全球監禁、在地流放」,並試圖通過源於佛法的「以欲化欲」與「以幻解幻」的思辨路徑,藉此思考如何質變「全域式操控技術」的可能性。

其作品曾受邀威尼斯雙年展、里昂雙年展、利物浦雙年展、伊斯坦堡雙年展、莫斯科雙年展、雪梨雙年展、台北雙年展、上海雙年展、光州雙年展及愛知三年展等國際展出。並曾獲2018年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評選─年度藝術家、2009年台灣國家文藝獎─視覺藝術類、2000年韓國光州雙年展特別獎。
主持人介紹
黃建宏(Huang Chien-Hung)
《空熵》策展人/關美館館長
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暨關渡美術館館長。研究專長關於影像研究、美學理論、當代藝術思潮、哲學、策展研究。書寫內容著墨在電影、影像、當代藝術與表演藝術的評論,見於《電影欣賞》、《今藝術》、《當代藝術與投資》、《藝術家》。並從事法國當代理論,如吉爾·德勒茲、尚·布希亞與賈克·洪席耶等人著作的翻譯。 著有《CO-Q》(2009)(與蘇育賢合著)、《一種獨立論述》(2010)、《從電影看》譯文論集(合編)、《渾變:編織未知的亞洲工作日誌》(與後藤繁雄合編,2011)、《蒙太奇的微笑:城市影像/空間/跨領域》(2013)、《電影,劇場和運動》(2015)、《N度亞洲:穿越劇調研》(2017)、《潛殖絮語》(2019)、《民—藝:諧音下的化潛殖運動》(2023)。 譯有《影像的宿命》、《電影 I:運動.影像》、《電影II :時間.影像》、《波灣戰爭不曾發生》(合譯)、《獨特物件-建築與哲學的對話》(合譯)。

策展包括國立臺灣美術館線上展覽《Ex-ception》(2007)、《S-HOMO》(2009)、《後地方 :post.o》(2009)、與中國OCAT合作策展《從電影看》(2010)、《渾變New Directions: Trans-Plex Weaving Platform》台日交流展(2011)(與後藤繁雄共同策展)、視盟藝博會《日光浴》特展(2011)、日本藝術團隊Chim-Pom於台灣的《美麗世界:倖存之舞》(2012)、臺北當代藝術館《心動EMU》特展(與張晴文共同策展)、《台灣分裂2.0 》(Schizophrenia Taiwan 2.0,2013)(共同策展)、《NG的羅曼史》、《運動之後:穆勒咖啡之夜》(Post-Movement,2014)、韓國亞洲文化殿堂《穿越劇:在台灣各階段生命政治與運動的檔案文件史》(2015)。2015年起與神谷幸江(Kamiya Yukie)、金宣廷(Sunjung Kim)、盧迎華(Carol Yinghua Lu)共同策畫《失調的和諧》(discordant harmony)系列展覽,此展覽也分別於韓國Art Sonje Center(2015)、日本廣島市立當代美術館(2015)、臺灣關渡美術館(2016)、北京中間美術館(2017)展出。2018年為就在藝術空間規劃《就在『時區』Voir làin Time Zones》十週年特別計劃首檔展覽《3D Sunset城·世靈魂》法哈廷·奧倫利個展、臺北當代藝術館策展《穿越-正義:科技@潛殖》。2020年與光州雙年展基金會合作《Maytoday》光州民主化四十週年計畫,於關渡美術館展出《五月共感:民主化中的众流》,並於光州亞洲文化殿堂聯合四地展覽計畫展出。2021年與書寫工廠、季風文化造型工作團隊合作在關渡美術館推出《民主藝術:文化造型運動n.0在台灣》。2022年在關美館策劃Francis Alÿs個展《玩不膩》,另與北美館合作《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年代》。
主持人介紹
黃建宏(Huang Chien-Hung)
《空熵》策展人/關美館館長
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暨關渡美術館館長。研究專長關於影像研究、美學理論、當代藝術思潮、哲學、策展研究。書寫內容著墨在電影、影像、當代藝術與表演藝術的評論,見於《電影欣賞》、《今藝術》、《當代藝術與投資》、《藝術家》。並從事法國當代理論,如吉爾·德勒茲、尚·布希亞與賈克·洪席耶等人著作的翻譯。 著有《CO-Q》(2009)(與蘇育賢合著)、《一種獨立論述》(2010)、《從電影看》譯文論集(合編)、《渾變:編織未知的亞洲工作日誌》(與後藤繁雄合編,2011)、《蒙太奇的微笑:城市影像/空間/跨領域》(2013)、《電影,劇場和運動》(2015)、《N度亞洲:穿越劇調研》(2017)、《潛殖絮語》(2019)、《民—藝:諧音下的化潛殖運動》(2023)。 譯有《影像的宿命》、《電影 I:運動.影像》、《電影II :時間.影像》、《波灣戰爭不曾發生》(合譯)、《獨特物件-建築與哲學的對話》(合譯)。

策展包括國立臺灣美術館線上展覽《Ex-ception》(2007)、《S-HOMO》(2009)、《後地方 :post.o》(2009)、與中國OCAT合作策展《從電影看》(2010)、《渾變New Directions: Trans-Plex Weaving Platform》台日交流展(2011)(與後藤繁雄共同策展)、視盟藝博會《日光浴》特展(2011)、日本藝術團隊Chim-Pom於台灣的《美麗世界:倖存之舞》(2012)、臺北當代藝術館《心動EMU》特展(與張晴文共同策展)、《台灣分裂2.0 》(Schizophrenia Taiwan 2.0,2013)(共同策展)、《NG的羅曼史》、《運動之後:穆勒咖啡之夜》(Post-Movement,2014)、韓國亞洲文化殿堂《穿越劇:在台灣各階段生命政治與運動的檔案文件史》(2015)。2015年起與神谷幸江(Kamiya Yukie)、金宣廷(Sunjung Kim)、盧迎華(Carol Yinghua Lu)共同策畫《失調的和諧》(discordant harmony)系列展覽,此展覽也分別於韓國Art Sonje Center(2015)、日本廣島市立當代美術館(2015)、臺灣關渡美術館(2016)、北京中間美術館(2017)展出。2018年為就在藝術空間規劃《就在『時區』Voir làin Time Zones》十週年特別計劃首檔展覽《3D Sunset城·世靈魂》法哈廷·奧倫利個展、臺北當代藝術館策展《穿越-正義:科技@潛殖》。2020年與光州雙年展基金會合作《Maytoday》光州民主化四十週年計畫,於關渡美術館展出《五月共感:民主化中的众流》,並於光州亞洲文化殿堂聯合四地展覽計畫展出。2021年與書寫工廠、季風文化造型工作團隊合作在關渡美術館推出《民主藝術:文化造型運動n.0在台灣》。2022年在關美館策劃Francis Alÿs個展《玩不膩》,另與北美館合作《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年代》。
空熵:作為「化潛殖」的宇宙演化敘事
Entropy of Emptiness: Cosmogonic Narrative as Way of Dis-Paracolonization
藝術家:安東・維多克(Anton Vidokle)、李亦凡、陳界仁
策展人:黃建宏
展覽時間:2023年11月24日(五)至2024年2月25日(日)
展覽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一、四樓展覽廳
空熵:作為「化潛殖」的宇宙演化敘事
藝術家:安東・維多克(Anton Vidokle)、李亦凡、陳界仁
策展人:黃建宏
Entropy of Emptiness: Cosmogonic Narrative as Way of Dis-Paracolonization
展覽時間:2023年11月24日(五)至2024年2月25日(日)
展覽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一、四樓展覽廳
【《空熵:作為「化潛殖」的宇宙演化敘事》系列座談II 側記】
藝術家對談—陳界仁
講者:陳界仁 | 藝術家
主持人:黃建宏 |《空熵》策展人/關美館館長
側記:傅達仁
【《空熵:作為「化潛殖」的宇宙演化敘事》系列座談II 側記】
藝術家對談—陳界仁
講者:陳界仁 | 藝術家
主持人:黃建宏 |《空熵》策展人/關美館館長
側記:傅達仁
關渡雙年展《空熵:作為「化潛殖」的宇宙演化敘事》的第二場座談《藝術家對談-陳界仁》於2024年1月7日(日)在關渡美術館一樓舉行。由本展策展人黃建宏館長開場,簡介關渡雙年展如何利用將近三年的時間尺度來思考原生性時間。原生性的時間基於原民性及原生性的討論,時間的法文「temps」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天氣」,另一個是「時間」及「時代」。在法文語境中,將時間及天氣連接起來討論時,時間本身即是生活環境的變化。原生性時間在雙年展中分成「場域」及「精神空間」的討論,精神空間指的是脫離物理時間進入到個人意識的時間。此部分邀請了陳界仁,安東・維多克(Anton Vidokle)、李亦凡展出,加上之前《三次哀悼練習》的許哲瑜、陳琬尹,以及明年的泉太郎(Taro Izumi)個展。黃建宏館長提及2009年與打開當代共同執行了《後地方:地方性的逆轉》計畫,一個推動藝術創作與地方性關係的展覽行動,當時到了大港口要參加開幕活動,活動是以城市中的時間去界定開幕的時間,但與當地原住民部落的時間卻有所落差,黃建宏館長表示,跟原住民部落交往時有療癒的狀態的核心正是這種時間感的差異,這樣的時間是透過關係、情境及天氣來轉動。關渡美術館選擇不與大型館舍一樣舉辦大型展會,而是反過來開始思考以關渡美術館的尺度及環境如何去討論雙年展的主題,最終實驗讓藝術家在這兩三年內,不斷地去和策展人及館員一起進行展覽計畫。先前在的雙年展主要是思考後殖民及氣候變遷的歷史連結在一起,提問空氣跟水屬於人、精神還是自然的,後殖民轉從受殖民的人的問題轉向全人類的問題,黃建宏館長指出,透過這樣的觀點觀看陳界仁的作品將能有嶄新的視角。

陳界仁首先提及曾在上海與霍米·巴巴(Homi Kharshedji Bhabha)討論人類共同記憶,相較於共同記憶,他問道,更加核心的問題是人類無法被記憶的是什麼?記憶必須仰賴感知的通道,通道的多寡及不被控制才可以觸及感性分配的問題。而他開始意識到感知及記憶的控管,則是在退伍後在水尾的卡通加工廠為好萊塢及日本的動畫加工時,當時的稿件都是以傳真的方式傳遞,面對這些傳真時無法知道為何而做並且沒有言說的權利。陳界仁表示,在面對這些卡通、動畫時根本性最原初的模型,是比我們更年長甚至是已經過世的創作者,面對這樣的年代的斷裂,或許沒有想像中的劇烈。過去的創作者決定了未來人們的童年記憶,意味著共同記憶是可被植入的與可被生產的,誰能控制人的感知就控制了這個世界。

直至90年代中期,陳界仁再次開始創作,當時個人電腦甫問世,數位時代後所有的影像皆可據此被不斷修改,影像雖因此具有開放性,卻也造成難以辨認何者為真何者為假的問題。當人們都在跟著科技及潮流談論記憶時,陳界仁提問是否會因此產生新封建主義。

討論根本性問題時不免將觸及倫理問題、社會運轉機制等,不過陳界仁提醒,技術日新月異不再能以防衛性思考應對之,而是要更為開放的面對新的技術。開源軟體的免費開放是為了擷取使用者資料掌控生產資料,在面對這樣的全域式操控技術劫持下,應該要有一個思考世界的方法。以傳統的分類方式、觀看方式、感知方式已經不足以分辨真假,如果從諸眾的角度去切入,陳界仁提問,有沒有比較簡單的思辨技術,可以作為大眾抵抗巨大資本的工具。陳界仁補充,他曾經想以台北的外送員為主角,在其手機內安裝可被偵測且紀錄移動軌跡的APP與伺服器連線,並在巨型螢幕上以黑色的線呈現外送員的移動軌跡,陳界仁猜測台北所有的街道將化為一片漆黑,透過可視化的圖像,人的生命及勞動狀態一目了然。而如果以3D列印方式將移動的軌跡立體列印在城市地圖上並且疊加,過不了多久,這些外送員的肉身軌跡將形成一道道的黑牆,並且形成立體的迷宮。

意識如果可以上傳網路,掌握網路所有權的公司王國將可以任意竄改刪除人的意識,陳界仁舉近期的例子即是網路社群媒體對加沙地區的影像進行控管。貧窮、精神疾病的人數逐年增長及極端氣候的加劇,在此般極端的狀態下我們該如何抵抗這一部巨大的機器?回到當代藝術圈,不在一定階級以上的人將無法進入藝術學校,這是一個從上而下的資本在改變藝術圈的感知及生態的現實。陳界仁指出,今天的藝術家對談雖未直接談及其創作,而是在談作品外部的問題,因為他所真正的關心正是這些作品外部的問題。當代藝術應該打開新的空間,而非是強化公司王國自然化,我們也不是應該排斥新的技術,而是應該讓新技術具有一個新的思辨方式,也就是關渡雙年展所談及的精神空間。

本次座談吸引眾多影像理論專業人士及學者參與,與藝術家陳界仁及黃建宏館長在座談尾聲展開不少關於作品內容、世界框架的思辨、宗教等問題的精彩討論。
關渡雙年展《空熵:作為「化潛殖」的宇宙演化敘事》的第二場座談《藝術家對談-陳界仁》於2024年1月7日(日)在關渡美術館一樓舉行。由本展策展人黃建宏館長開場,簡介關渡雙年展如何利用將近三年的時間尺度來思考原生性時間。原生性的時間基於原民性及原生性的討論,時間的法文「temps」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天氣」,另一個是「時間」及「時代」。在法文語境中,將時間及天氣連接起來討論時,時間本身即是生活環境的變化。原生性時間在雙年展中分成「場域」及「精神空間」的討論,精神空間指的是脫離物理時間進入到個人意識的時間。此部分邀請了陳界仁,安東・維多克(Anton Vidokle)、李亦凡展出,加上之前《三次哀悼練習》的許哲瑜、陳琬尹,以及明年的泉太郎(Taro Izumi)個展。黃建宏館長提及2009年與打開當代共同執行了《後地方:地方性的逆轉》計畫,一個推動藝術創作與地方性關係的展覽行動,當時到了大港口要參加開幕活動,活動是以城市中的時間去界定開幕的時間,但與當地原住民部落的時間卻有所落差,黃建宏館長表示,跟原住民部落交往時有療癒的狀態的核心正是這種時間感的差異,這樣的時間是透過關係、情境及天氣來轉動。關渡美術館選擇不與大型館舍一樣舉辦大型展會,而是反過來開始思考以關渡美術館的尺度及環境如何去討論雙年展的主題,最終實驗讓藝術家在這兩三年內,不斷地去和策展人及館員一起進行展覽計畫。先前在的雙年展主要是思考後殖民及氣候變遷的歷史連結在一起,提問空氣跟水屬於人、精神還是自然的,後殖民轉從受殖民的人的問題轉向全人類的問題,黃建宏館長指出,透過這樣的觀點觀看陳界仁的作品將能有嶄新的視角。

陳界仁首先提及曾在上海與霍米·巴巴(Homi Kharshedji Bhabha)討論人類共同記憶,相較於共同記憶,他問道,更加核心的問題是人類無法被記憶的是什麼?記憶必須仰賴感知的通道,通道的多寡及不被控制才可以觸及感性分配的問題。而他開始意識到感知及記憶的控管,則是在退伍後在水尾的卡通加工廠為好萊塢及日本的動畫加工時,當時的稿件都是以傳真的方式傳遞,面對這些傳真時無法知道為何而做並且沒有言說的權利。陳界仁表示,在面對這些卡通、動畫時根本性最原初的模型,是比我們更年長甚至是已經過世的創作者,面對這樣的年代的斷裂,或許沒有想像中的劇烈。過去的創作者決定了未來人們的童年記憶,意味著共同記憶是可被植入的與可被生產的,誰能控制人的感知就控制了這個世界。

直至90年代中期,陳界仁再次開始創作,當時個人電腦甫問世,數位時代後所有的影像皆可據此被不斷修改,影像雖因此具有開放性,卻也造成難以辨認何者為真何者為假的問題。當人們都在跟著科技及潮流談論記憶時,陳界仁提問是否會因此產生新封建主義。

討論根本性問題時不免將觸及倫理問題、社會運轉機制等,不過陳界仁提醒,技術日新月異不再能以防衛性思考應對之,而是要更為開放的面對新的技術。開源軟體的免費開放是為了擷取使用者資料掌控生產資料,在面對這樣的全域式操控技術劫持下,應該要有一個思考世界的方法。以傳統的分類方式、觀看方式、感知方式已經不足以分辨真假,如果從諸眾的角度去切入,陳界仁提問,有沒有比較簡單的思辨技術,可以作為大眾抵抗巨大資本的工具。陳界仁補充,他曾經想以台北的外送員為主角,在其手機內安裝可被偵測且紀錄移動軌跡的APP與伺服器連線,並在巨型螢幕上以黑色的線呈現外送員的移動軌跡,陳界仁猜測台北所有的街道將化為一片漆黑,透過可視化的圖像,人的生命及勞動狀態一目了然。而如果以3D列印方式將移動的軌跡立體列印在城市地圖上並且疊加,過不了多久,這些外送員的肉身軌跡將形成一道道的黑牆,並且形成立體的迷宮。

意識如果可以上傳網路,掌握網路所有權的公司王國將可以任意竄改刪除人的意識,陳界仁舉近期的例子即是網路社群媒體對加沙地區的影像進行控管。貧窮、精神疾病的人數逐年增長及極端氣候的加劇,在此般極端的狀態下我們該如何抵抗這一部巨大的機器?回到當代藝術圈,不在一定階級以上的人將無法進入藝術學校,這是一個從上而下的資本在改變藝術圈的感知及生態的現實。陳界仁指出,今天的藝術家對談雖未直接談及其創作,而是在談作品外部的問題,因為他所真正的關心正是這些作品外部的問題。當代藝術應該打開新的空間,而非是強化公司王國自然化,我們也不是應該排斥新的技術,而是應該讓新技術具有一個新的思辨方式,也就是關渡雙年展所談及的精神空間。

本次座談吸引眾多影像理論專業人士及學者參與,與藝術家陳界仁及黃建宏館長在座談尾聲展開不少關於作品內容、世界框架的思辨、宗教等問題的精彩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