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EA+進駐交流計畫
Tokyo University of the Arts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Exchange Artists+ Program
TEA+官網:https://t2ea.art
安西剛網站:https://an2ai.net
/ / /
TEA+進駐交流計畫
Tokyo University of the Arts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Exchange Artists+ Program
TEA+官網:https://t2ea.art
安西剛網站:https://an2ai.net
安西剛表示「每一次按下On與Off鍵,總是有許多期待與不安;這些無法被預測的物件,便以此作為我的雕塑作品而存在。」2021年安西剛的作品《Unsettled》將日常物件組裝並安裝馬達,讓這些被組裝的熟悉物件如同生命體般地在展場中運動。安西剛認為「雕塑就是事件,事件就是雕塑;就像桌上的水瓶,在一億年後,還會像今日這樣存在嗎?這是誰也無法說定的事。」2013年在韓國展覽中,他邀請觀眾依照展場現場便利貼指示修理壞掉的作品,最終「我的雕塑成為超出我控制的雕塑。」2014年在布達佩斯的個展中,他同時展出自己與觀眾依照說明書所製作的作品;他認為「兩邊的作品都是與自我相遇的狀況(Encounter with Doppelgänger),且超越原作與複製品二元對立的情況。」此外,他也強調「我的動力雕塑的核心,便是製造它的方法,如同摺紙(Origami),其摺紙的方法,便是後來造型/雕塑本身。」安西剛進而說明「我的雕塑是將物件從原本脈絡與意義解放出來,將它視為物件本身去觀看。」例如:《Somewhere in the Ballpark》(2013)影像裝置中,他將時間設定在後末日的未來,兩名男子挖掘出我們時代的日常用品,並討論物品用途。安西剛在《Coccyx’s Identity Crisis》(2017)作品,將人類尾椎的複製品包裝成商品,則是「試圖賦予物件新的存在意義。」《Artifact》(2019)是透過撿拾海攤塑料碎片,並模仿未來考古學家的姿態,修復並拼接塑料。安西剛說道「另一個分割物件與其意義的方法,便是改變物件原有的大小。」例如:《Fatigue》(2021-)他收集包裝的邊角垃圾,並以螞蟻的視角,手繪放大版的垃圾;以及現正進行的藝術計畫《Giant Micro Plastic》(2024)。安西剛提到「下週將在學校舉行巨型微塑膠工作坊,希望大家將日常生活中的塑膠垃圾帶到工作坊,將它們填充進懶骨頭袋(cushion)。」 最後,安西剛演示搜集、製作與拼合微塑膠影像的過程,說道「微塑膠,是將人類從什麼都想控制的慾望,解放出來的存在。」最後,安西剛認為「而將微塑膠尺寸放大,便是發掘原本幾乎不可見之物,其多變面向的過程。」
安西剛表示「每一次按下On與Off鍵,總是有許多期待與不安;這些無法被預測的物件,便以此作為我的雕塑作品而存在。」2021年安西剛的作品《Unsettled》將日常物件組裝並安裝馬達,讓這些被組裝的熟悉物件如同生命體般地在展場中運動。安西剛認為「雕塑就是事件,事件就是雕塑;就像桌上的水瓶,在一億年後,還會像今日這樣存在嗎?這是誰也無法說定的事。」2013年在韓國展覽中,他邀請觀眾依照展場現場便利貼指示修理壞掉的作品,最終「我的雕塑成為超出我控制的雕塑。」2014年在布達佩斯的個展中,他同時展出自己與觀眾依照說明書所製作的作品;他認為「兩邊的作品都是與自我相遇的狀況(Encounter with Doppelgänger),且超越原作與複製品二元對立的情況。」此外,他也強調「我的動力雕塑的核心,便是製造它的方法,如同摺紙(Origami),其摺紙的方法,便是後來造型/雕塑本身。」安西剛進而說明「我的雕塑是將物件從原本脈絡與意義解放出來,將它視為物件本身去觀看。」例如:《Somewhere in the Ballpark》(2013)影像裝置中,他將時間設定在後末日的未來,兩名男子挖掘出我們時代的日常用品,並討論物品用途。安西剛在《Coccyx’s Identity Crisis》(2017)作品,將人類尾椎的複製品包裝成商品,則是「試圖賦予物件新的存在意義。」《Artifact》(2019)是透過撿拾海攤塑料碎片,並模仿未來考古學家的姿態,修復並拼接塑料。安西剛說道「另一個分割物件與其意義的方法,便是改變物件原有的大小。」例如:《Fatigue》(2021-)他收集包裝的邊角垃圾,並以螞蟻的視角,手繪放大版的垃圾;以及現正進行的藝術計畫《Giant Micro Plastic》(2024)。安西剛提到「下週將在學校舉行巨型微塑膠工作坊,希望大家將日常生活中的塑膠垃圾帶到工作坊,將它們填充進懶骨頭袋(cushion)。」 最後,安西剛演示搜集、製作與拼合微塑膠影像的過程,說道「微塑膠,是將人類從什麼都想控制的慾望,解放出來的存在。」最後,安西剛認為「而將微塑膠尺寸放大,便是發掘原本幾乎不可見之物,其多變面向的過程。」
『TEA+進駐交流計畫』每年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TNUA)及東京藝術大學(Tokyo Geidai)的校友中,挑選一至三位藝術家、音樂家、表演者及研究人員,交換駐村約一至三個月。 2025年首位進駐的藝術家安西剛(Tsuyoshi Anzai)是一位動力與影像藝術家(Kinetic and Video Artist);他的作品包括以日用品組成的動力雕塑,以及海洋塑膠所製成的雕塑。 於今年3月來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進行為期45天進駐,預計觀察臺灣海廢與海洋塑膠微粒之污染。
『TEA+進駐交流計畫』每年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TNUA)及東京藝術大學(Tokyo Geidai)的校友中,挑選一至三位藝術家、音樂家、表演者及研究人員,交換駐村約一至三個月。 2025年首位進駐的藝術家安西剛(Tsuyoshi Anzai)是一位動力與影像藝術家(Kinetic and Video Artist);他的作品包括以日用品組成的動力雕塑,以及海洋塑膠所製成的雕塑。 於今年3月來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進行為期45天進駐,預計觀察臺灣海廢與海洋塑膠微粒之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