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大師講座】曾吳:於現場與擷影之間
【當代藝術大師講座】曾吳:於現場與擷影之間
公告日期 2023.06.09
活動日期 _ 2023年6月26日(一)14:00-17:00
活動費用 _ 免費
活動地點 _ 北藝大美術系F215階梯教室
時間:6/26(一) 14:00-17:00
地點:北藝大美術系F215階梯教室

引言人:黃建宏 館長
講者:曾吳(2016年古根海姆獎[電影/錄像類]獲獎藝術家)

時間:6/26(一) 14:00-17:00
地點:北藝大美術系F215階梯教室

引言人:黃建宏 館長
講者:曾吳(2016年古根海姆獎[電影/錄像類]獲獎藝術家)

講座介紹
曾吳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講座中,將會回溯她作為視覺藝術家及電影/劇場導演的經驗。講座中,她將討論現場及影像、螢幕與表演間的關係-以及上述二者所對應的形式及政治。曾吳的作品跨越不同類型與學科,從敘事電影與紀錄片,到現場表演與錄像裝置等。
講座介紹
曾吳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講座中,將會回溯她作為視覺藝術家及電影/劇場導演的經驗。講座中,她將討論現場及影像、螢幕與表演間的關係-以及上述二者所對應的形式及政治。曾吳的作品跨越不同類型與學科,從敘事電影與紀錄片,到現場表演與錄像裝置等。
藝術家簡介
曾吳是2018年麥克阿瑟天才獎的得主,她的作品曾受邀至國際各大美術館、雙年展與電影節展出。她還獲得包括2016年古根海姆獎(電影/錄像)、2018年雨果.博斯獎候選人、創意資本獎、洛克斐勒基金會、蒂芙尼基金會、安迪.沃荷基金會等多項獎項的肯定。曾吳畢業於芝加哥藝術學院(2004),之後取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藝術碩士(2010)。目前她是蘇黎世劇院的駐院導演,同時她也是「動感創作體」的劇團導演。

藝術家簡介
曾吳是2018年麥克阿瑟天才獎的得主,她的作品曾受邀至國際各大美術館、雙年展與電影節展出。她還獲得包括2016年古根海姆獎(電影/錄像)、2018年雨果.博斯獎候選人、創意資本獎、洛克斐勒基金會、蒂芙尼基金會、安迪.沃荷基金會等多項獎項的肯定。曾吳畢業於芝加哥藝術學院(2004),之後取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藝術碩士(2010)。目前她是蘇黎世劇院的駐院導演,同時她也是「動感創作體」的劇團導演。

*本講座以英文進行,現場備有中文即席翻譯。
*本講座為系列活動,講座1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舉辦,講座2由台南藝術節舉辦。相關詳情請洽詢主辦單位官網。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
協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院
合作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本講座以英文進行,現場備有中文即席翻譯。
*本講座為系列活動,講座1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舉辦,講座2由台南藝術節舉辦。相關詳情請洽詢主辦單位官網。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
協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院
合作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曾吳:現場與擷影之間」─當代藝術大師講座側寫
「曾吳:現場與擷影之間」─當代藝術大師講座側寫
文/黃于庭

「曾吳:現場與擷影之間」為關渡美術館與台南藝術節共同合作的系列活動之一,由關渡美術館黃建宏館長主持、現任蘇黎世劇院的駐院導演曾吳(Wu Tsang) 主講,本場講座同時亦為曾吳預計於明年底在關渡美術館所舉辦的個人展覽先行暖場預告。曾吳作品橫跨紀錄片、錄像、劇場、裝置藝術等等,整場演講聚焦在現場的表演、行為藝術、以及影像之間的藝術實踐。

曾吳於開場時,以她在藝術大學所創作的第一件作品出發,談及現場感受性的轉換如何成為她藝術實踐的一部份。在該裝置作品中,她並置兩種不同的音源—口琴和模仿口琴的人聲,透過模糊、無法判斷且不明確的感受性,體現在環境和自我中產生的混沌感,而同樣的概念也運用在她2008年的第一部錄像作品《 Into A Space Of Love》中。從作品所延續到現今的藝術實踐,曾吳提出四項她的核心內容:現場的感受性、非語言的溝通、非物質的體驗和雙人組的形式。

曾吳強調她一路以來的藝術實踐,都始於以行為藝術作為展演的核心。2012年完成的作品 《Wildness》 ,以跨性別夜店為中心的舞台演出和紀錄片拍攝,她從社會運動工作者的角度,將紀錄片視為政治參與,探討如何認知他人的存在,和夜店作為「安全空間」的存留,來面對跨性別、種族和非法移民者的問題。然而,在《Wildness》獲得許多獎項的肯定後,卻讓曾吳意識到能見度的提升,並不一定能夠轉化社會政治所面對的實質問題。因此,與在地社群持續保持聯繫的關係,成為她如何建立「安全空間」的承諾。同時在這參與過程中,她也不斷思考,如何以有別於紀錄片以外的方式表達,以及不同的說故事方式。

其於2017年完成的作品 《We Hold Where Study》,便是從質疑的角度,挑戰影像的呈現,以激發創作中不同的可能性。作品以雙投影、雙場景和雙人組的合作,透過聲響和肢體的交織,探索各種不同的身份交錯(如身為酷兒又同時是有色人種),面對警政體系時的待遇。她運用鏡頭捕捉不同的凝視和窺視,呈現每個人心中看與被看的慾望。作品中的舞者,也是曾吳與行為藝術團體「動感創作體」( Moved by the Motion )的共同合作。除了這件作品外,與團體的跨領域展演,通常以文本(詩歌、曲譜等等 )為基礎,運用不同的語言、文字、肢體、音樂、影像和舞台設計,發展出不同的表演形式、行為展演和藝術作品。作品《The Show is Over》 則通過語言、圖像、肢體和聲音作為媒介,圍繞詩句「世界是塊旱地,地球是水」,思考水、泥土與黑暗之間的構成關係。

曾吳接續談到近期為兒童劇場所設計的作品《皮諾丘》(Pinocchio),促成她不斷思考不同的說故事的形式。作品使用反覆出現的主題:死亡、重生和來世,探討小木偶的起源—樹。她們研究樹的社交互動和互相扶持的生命觀,重新翻轉自然和人的關係。除了《皮諾丘》外,《白鯨記》(Moby Dick)也同樣是曾吳近期發展的作品。她表示鯨魚的意象和聲音常常出現在她不同的作品中,如同鯨魚再生和重生般,不斷生成和演化出不同的形式和型態。

此外,曾吳受邀到威尼斯雙年展的限地作品《Of Whales》,更進一步研究抹香鯨的生命系統。她以即時遊戲引擎(Real time game engine)的技術,模擬抹香鯨下潛至海底遨遊、浮上水面換氣的視角,來描繪《白鯨記》中的海地世界和宇宙。作品以多聲道同步播放,結合現場的水面反射,表現作品在不同環境下所呈現出的差異。曾吳形容這件作品擁有「劇場感」,是因導演將不同參數、內容、指令等的套入,畫面便由系統即時生成;對應劇場展演一旦開始,導演的掌控權將交還給演員、舞者和現場。她將鏡頭權力翻轉,除了是現場和擷影的思考,也是觀眾體驗時不同的可能性。

第二場講座「論合作」將於7/8(六)14:30假台南老爺行旅甘霖廳進行。亦由關渡美術館黃建宏館長主持,現場備有中文口譯服務,歡迎踴躍參與。
「曾吳:現場與擷影之間」─當代藝術大師講座側寫
文/黃于庭

「曾吳:現場與擷影之間」為關渡美術館與台南藝術節共同合作的系列活動之一,由關渡美術館黃建宏館長主持、現任蘇黎世劇院的駐院導演曾吳(Wu Tsang) 主講,本場講座同時亦為曾吳預計於明年底在關渡美術館所舉辦的個人展覽先行暖場預告。曾吳作品橫跨紀錄片、錄像、劇場、裝置藝術等等,整場演講聚焦在現場的表演、行為藝術、以及影像之間的藝術實踐。

曾吳於開場時,以她在藝術大學所創作的第一件作品出發,談及現場感受性的轉換如何成為她藝術實踐的一部份。在該裝置作品中,她並置兩種不同的音源—口琴和模仿口琴的人聲,透過模糊、無法判斷且不明確的感受性,體現在環境和自我中產生的混沌感,而同樣的概念也運用在她2008年的第一部錄像作品《 Into A Space Of Love》中。從作品所延續到現今的藝術實踐,曾吳提出四項她的核心內容:現場的感受性、非語言的溝通、非物質的體驗和雙人組的形式。

曾吳強調她一路以來的藝術實踐,都始於以行為藝術作為展演的核心。2012年完成的作品 《Wildness》 ,以跨性別夜店為中心的舞台演出和紀錄片拍攝,她從社會運動工作者的角度,將紀錄片視為政治參與,探討如何認知他人的存在,和夜店作為「安全空間」的存留,來面對跨性別、種族和非法移民者的問題。然而,在《Wildness》獲得許多獎項的肯定後,卻讓曾吳意識到能見度的提升,並不一定能夠轉化社會政治所面對的實質問題。因此,與在地社群持續保持聯繫的關係,成為她如何建立「安全空間」的承諾。同時在這參與過程中,她也不斷思考,如何以有別於紀錄片以外的方式表達,以及不同的說故事方式。

其於2017年完成的作品 《We Hold Where Study》,便是從質疑的角度,挑戰影像的呈現,以激發創作中不同的可能性。作品以雙投影、雙場景和雙人組的合作,透過聲響和肢體的交織,探索各種不同的身份交錯(如身為酷兒又同時是有色人種),面對警政體系時的待遇。她運用鏡頭捕捉不同的凝視和窺視,呈現每個人心中看與被看的慾望。作品中的舞者,也是曾吳與行為藝術團體「動感創作體」( Moved by the Motion )的共同合作。除了這件作品外,與團體的跨領域展演,通常以文本(詩歌、曲譜等等 )為基礎,運用不同的語言、文字、肢體、音樂、影像和舞台設計,發展出不同的表演形式、行為展演和藝術作品。作品《The Show is Over》 則通過語言、圖像、肢體和聲音作為媒介,圍繞詩句「世界是塊旱地,地球是水」,思考水、泥土與黑暗之間的構成關係。

曾吳接續談到近期為兒童劇場所設計的作品《皮諾丘》(Pinocchio),促成她不斷思考不同的說故事的形式。作品使用反覆出現的主題:死亡、重生和來世,探討小木偶的起源—樹。她們研究樹的社交互動和互相扶持的生命觀,重新翻轉自然和人的關係。除了《皮諾丘》外,《白鯨記》(Moby Dick)也同樣是曾吳近期發展的作品。她表示鯨魚的意象和聲音常常出現在她不同的作品中,如同鯨魚再生和重生般,不斷生成和演化出不同的形式和型態。

此外,曾吳受邀到威尼斯雙年展的限地作品《Of Whales》,更進一步研究抹香鯨的生命系統。她以即時遊戲引擎(Real time game engine)的技術,模擬抹香鯨下潛至海底遨遊、浮上水面換氣的視角,來描繪《白鯨記》中的海地世界和宇宙。作品以多聲道同步播放,結合現場的水面反射,表現作品在不同環境下所呈現出的差異。曾吳形容這件作品擁有「劇場感」,是因導演將不同參數、內容、指令等的套入,畫面便由系統即時生成;對應劇場展演一旦開始,導演的掌控權將交還給演員、舞者和現場。她將鏡頭權力翻轉,除了是現場和擷影的思考,也是觀眾體驗時不同的可能性。

第二場講座「論合作」將於7/8(六)14:30假台南老爺行旅甘霖廳進行。亦由關渡美術館黃建宏館長主持,現場備有中文口譯服務,歡迎踴躍參與。
 回上頁
分享到
繁中  /  EN
繁中 /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