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關渡美術館

:::
【已截止報名】《遲來菩薩-朴贊景個展》系列活動2︰藝術家對談
公告日期 2024.12.11
活動日期 _ 2025年1月16日(四)14:00-15:30
活動費用 _ 免費
活動地點 _ 關渡美術館四樓入口大廳
線上報名連結
*完成線上報名者,活動當日將獲得關美館限量紀念小物。
*全勤者(兩場活動皆參與),小物再加碼。
*數量有限,報名從速!
線上報名連結
*完成線上報名者,活動當日將獲得關美館限量紀念小物。
*全勤者(兩場活動皆參與),小物再加碼。
*數量有限,報名從速!
《遲來菩薩-朴贊景個展》系列活動2︰藝術家對談
時間:2025/1/16(四)14:00-15:30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 4樓入口大廳
藝術家︰朴贊景
主持人:黃建宏(關渡美術館 館長)
《遲來菩薩-朴贊景個展》系列活動2︰藝術家對談
時間:2025/1/16(四)14:00-15:30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 4樓入口大廳
藝術家︰朴贊景
主持人:黃建宏(關渡美術館 館長)
藝術家簡介
朴贊景(Park Chan-kyong)
朴贊景(1965年出生)是一位藝術家、作家和電影導演,現居首爾。他的創作主題涵括冷戰至韓國傳統宗教文化,並創作了多部錄像作品,如《新都內》(2008)、《夜釣》(2011)、《萬神》(2013)、《公民森林》(2016)以及《遲來菩薩》(2019)。他的作品曾於世界各地展出,包括首爾國立現代美術館、台北雙年展、橫濱三年展、洛杉磯REDCAT藝術中心、紐約Tina Kim Gallery,以及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森尼國家亞洲藝術博物館等。他也曾獲得多個獎項,包括Hermès韓國藝術獎(2004)及柏林國際影展最佳短片金熊獎(2011)。此外,他還曾擔任2014年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鬼魂、間諜、祖母」的藝術總監。

藝術家簡介
朴贊景(Park Chan-kyong)
朴贊景(1965年出生)是一位藝術家、作家和電影導演,現居首爾。他的創作主題涵括冷戰至韓國傳統宗教文化,並創作了多部錄像作品,如《新都內》(2008)、《夜釣》(2011)、《萬神》(2013)、《公民森林》(2016)以及《遲來菩薩》(2019)。他的作品曾於世界各地展出,包括首爾國立現代美術館、台北雙年展、橫濱三年展、洛杉磯REDCAT藝術中心、紐約Tina Kim Gallery,以及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森尼國家亞洲藝術博物館等。他也曾獲得多個獎項,包括Hermès韓國藝術獎(2004)及柏林國際影展最佳短片金熊獎(2011)。此外,他還曾擔任2014年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鬼魂、間諜、祖母」的藝術總監。

講座延伸閱讀
文/黃建宏(關渡美術館館長)
朴贊景是一位深耕韓國歷史與文化的藝術家,他的創作著眼於殖民、戰爭與現代化過程中的人類經驗和社會變遷。《萬神》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這部影像作品記錄了一位名為金錦花的薩滿(巫師)的生命歷程,透過她的故事展現個體如何在壓迫與創傷中尋找生存與精神力量。

金錦花的生命是一場在韓戰、南北韓對立以及現代化壓迫下的生存史。從她在家庭與社會中的艱難掙扎,到成為韓國巫教文化的重要傳承者,朴贊景以細膩的影像語言捕捉了她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角色與意義。在金錦花進行的巫教儀式中,朴呈現的不僅是文化的延續,更是對壓迫性結構的反思和療癒力量的展現。

《萬神》以其名稱點出一個重要主題:多神論或多元文化的共生關係。朴將巫教的宇宙觀與韓國歷史相結合,揭示了個人與群體如何在文化與宗教的交織中面對歷史壓迫。他的作品超越了對單一宗教或歷史事件的描述,而是以一種更整體的視角,探索生命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找尋屬於自己的道路。

朴贊景的創作不僅關注歷史中的個體命運,也深入挖掘這些個體如何成為歷史與文化的見證者。《萬神》透過金錦花的故事,帶領觀眾重新思考人與自然、宗教與歷史之間的關係,挑戰我們對於文化與歷史的刻板印象。

總體來說,《萬神》是朴贊景藝術理念的集中展現。它以獨特的視角揭示了人類在壓迫與創傷中的韌性與智慧,並以影像藝術的方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跨越歷史、文化與時間的深刻故事。
講座延伸閱讀
文/黃建宏(關渡美術館館長)
朴贊景是一位深耕韓國歷史與文化的藝術家,他的創作著眼於殖民、戰爭與現代化過程中的人類經驗和社會變遷。《萬神》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這部影像作品記錄了一位名為金錦花的薩滿(巫師)的生命歷程,透過她的故事展現個體如何在壓迫與創傷中尋找生存與精神力量。

金錦花的生命是一場在韓戰、南北韓對立以及現代化壓迫下的生存史。從她在家庭與社會中的艱難掙扎,到成為韓國巫教文化的重要傳承者,朴贊景以細膩的影像語言捕捉了她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角色與意義。在金錦花進行的巫教儀式中,朴呈現的不僅是文化的延續,更是對壓迫性結構的反思和療癒力量的展現。

《萬神》以其名稱點出一個重要主題:多神論或多元文化的共生關係。朴將巫教的宇宙觀與韓國歷史相結合,揭示了個人與群體如何在文化與宗教的交織中面對歷史壓迫。他的作品超越了對單一宗教或歷史事件的描述,而是以一種更整體的視角,探索生命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找尋屬於自己的道路。

朴贊景的創作不僅關注歷史中的個體命運,也深入挖掘這些個體如何成為歷史與文化的見證者。《萬神》透過金錦花的故事,帶領觀眾重新思考人與自然、宗教與歷史之間的關係,挑戰我們對於文化與歷史的刻板印象。

總體來說,《萬神》是朴贊景藝術理念的集中展現。它以獨特的視角揭示了人類在壓迫與創傷中的韌性與智慧,並以影像藝術的方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跨越歷史、文化與時間的深刻故事。

✽完成報名者,放映當日現場將獲得關美館限量紀念小物。數量有限,報名從速!


✽藝術家對談將同步以直播方式進行。
✽本活動備有逐步口譯。

✽完成報名者,放映當日現場將獲得關美館限量紀念小物。數量有限,報名從速!


✽藝術家對談將同步以直播方式進行。
✽本活動備有逐步口譯。
活動側寫︰《遲來菩薩-朴贊景個展》系列活動2︰藝術家對談
活動側寫︰《遲來菩薩-朴贊景個展》系列活動2︰藝術家對談
時間:2025/01/16(四)14:00-15:30
地點:關渡美術館4樓入口大廳

藝術家:朴贊景(Park Chan-kyong,1965-)
主持人:黃建宏(關渡美術館 館長)
口譯:馮筱芹
側寫︰蔡煜凡
活動側寫︰《遲來菩薩-朴贊景個展》系列活動2︰藝術家對談
時間:2025/01/16(四)14:00-15:30
地點:關渡美術館4樓入口大廳

藝術家:朴贊景(Park Chan-kyong,1965-)
主持人:黃建宏(關渡美術館 館長)
口譯:馮筱芹
側寫︰蔡煜凡
館長黃建宏簡述朴贊景在藝術界、評論界與影視界等多重身份與作品的重要性;黃建宏認為其作品不停地叩問「傳統,在今日有何作為?傳統,應該如何面對殖民主義與現代性的問題?」朴贊景接著鋪展對談主旨,首先向大家介紹2019年在首爾的國立現代美術館(MMCA)《匯聚》(Gathering)展覽,其次與大家分享,什麼是傳統?傳統意味著什麼?」

在2019年《匯聚》展覽中,朴贊景說「整個展覽由李應魯(Lee Ungno,1904-1989)的《群像》(Crowd,1982)出發,畫面中個人的自由形象與聚集而成的整體,形成一種社會烏托邦的想像。」承繼李應魯繪製山神圖的經歷,藝術家接著指出「以前沒有美術館,看畫要到寺廟或宗教場合等具有巫俗感的公共場所。」意即,現代的美術館與藝術作品,與傳統的山神圖與寺廟有著奇妙的關聯。在《小美術館》(Small Museum of Art)中,朴贊景在寬廣的美術館,搭建比展牆還低矮的牆,並貼上由自己揀選的圖像,試圖做出「偽藝術史(Pseudo Art History) 」【註1】,更在牆上鑿窗(借景),使空間內的景/圖像具有穿透性。朴贊景的許多作品與東北亞地區災難事件有關,如:《海印》(Water Mark)與2014年世越號船難有關;《遲來菩薩》(Belated Bosal)、《匯聚》(Gathering)、《赤腳》(Bare Foot)與2011年福島核電廠事故相關。《匯聚》是由各種動物哭泣的圖像組成,並圍繞著位於中央的動力裝置《赤腳》;此組作品以新形式演繹〈釋迦摩尼佛涅槃〉經典,朴贊景表示「《赤腳》來回伸縮的裝置,同《遲來菩薩》尾聲,棺材中的腳再次向外伸出;以此強調,即便是毫無意義或微小事物,也能產生並傳遞希望。」《遲來菩薩》入口兩側向內凹的一方一圓柱子,對應首爾的國立現代美術館(MMCA)門口柱式,並分別放上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與千手經描繪地獄場景的詩/經文;【註2】 此外,朴贊景表示「《遲來菩薩》雖是電影,仍希望如繪畫般表現,並透過剪輯形式,在同一時刻聚集各異的圖像與事件 。」【註3】

朴贊景回到其深思的核心命題「傳統,是什麼?」他以七個標題:暸解傳統、迂迴、根、殖民的詭異感、超越的再現、價值評估前的文化資產,以及鬼魂——恐懼與悲憫,【註4】 一一剖析。朴贊景對於「傳統」的想法,來自「金洙暎(Kim Soo-young,1921-1968)《巨大的根源》(거대한 뿌리;The Great Root),其所表述的根源,並非唯一且集體的,而是由詩句中所提及尿壺、皮革、頭帶、單眼的人等生活破片所集結。」如同申鶴澈(Shin Hak-chul,1943-)1981年《情況》(상황)與1996年《韓國近代史 錦江I》(한국근대사-금강I)所描繪一般。朴贊景認為「傳統是抓著後腦勺的感覺」,好比他拍攝一系列現代化建設與傳統寺廟建築並存的相片(朴贊景稱之Asian Gothic );【註5】他更認為面對傳統文化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受,【註6】 這種感受無法被再現與描述。「所謂傳統,是具有雙重束縛性的字詞,意即當我們欲接近傳統,必先拋棄『傳統』。」朴贊景以阿比查邦(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1970-)2004年《熱帶幻夢》(Tropical Malady)的老虎、盧載運(Rho Jae-oon,1971-)2014年《拐杖》(지팡이)等舉例,強調「其一非常可怕且無法用語言形容的傳統之存在,其二透過否定,再加以肯定與確立傳統的存在」;並以圖表說明「不只有傳統與現代的對立概念,更有非傳統、非現代,還有傳統中被排除的部分(巫俗文化)。」朴贊景以日本前衛團體Zero Jigen(Zero Dimension)與巴西藝術家克拉克(Lygia Clark,1920-1988)行為作品舉例,說明「傳統的實存與深根,以及其作為人與人之間非語言、直接且深入的溝通方式。」

朴贊景在座談的尾聲以「《匯聚》是一個適切的話題,使大家聚集在這裡」總結,並督促我們應該更深入地思考相關議題。館長黃建宏在整場座談會與QA環節後,提及「若藝術家回到社會與人之間的狀態,藝術家與巫師並無二致」,以此說明在朴贊景的脈絡下,當代藝術、巫俗、傳統與現代性等彼此間並無高低之分,更強調藝術之於社會深植人心的力量。
館長黃建宏簡述朴贊景在藝術界、評論界與影視界等多重身份與作品的重要性;黃建宏認為其作品不停地叩問「傳統,在今日有何作為?傳統,應該如何面對殖民主義與現代性的問題?」朴贊景接著鋪展對談主旨,首先向大家介紹2019年在首爾的國立現代美術館(MMCA)《匯聚》(Gathering)展覽,其次與大家分享,什麼是傳統?傳統意味著什麼?」

在2019年《匯聚》展覽中,朴贊景說「整個展覽由李應魯(Lee Ungno,1904-1989)的《群像》(Crowd,1982)出發,畫面中個人的自由形象與聚集而成的整體,形成一種社會烏托邦的想像。」承繼李應魯繪製山神圖的經歷,藝術家接著指出「以前沒有美術館,看畫要到寺廟或宗教場合等具有巫俗感的公共場所。」意即,現代的美術館與藝術作品,與傳統的山神圖與寺廟有著奇妙的關聯。在《小美術館》(Small Museum of Art)中,朴贊景在寬廣的美術館,搭建比展牆還低矮的牆,並貼上由自己揀選的圖像,試圖做出「偽藝術史(Pseudo Art History) 」【註1】,更在牆上鑿窗(借景),使空間內的景/圖像具有穿透性。朴贊景的許多作品與東北亞地區災難事件有關,如:《海印》(Water Mark)與2014年世越號船難有關;《遲來菩薩》(Belated Bosal)、《匯聚》(Gathering)、《赤腳》(Bare Foot)與2011年福島核電廠事故相關。《匯聚》是由各種動物哭泣的圖像組成,並圍繞著位於中央的動力裝置《赤腳》;此組作品以新形式演繹〈釋迦摩尼佛涅槃〉經典,朴贊景表示「《赤腳》來回伸縮的裝置,同《遲來菩薩》尾聲,棺材中的腳再次向外伸出;以此強調,即便是毫無意義或微小事物,也能產生並傳遞希望。」《遲來菩薩》入口兩側向內凹的一方一圓柱子,對應首爾的國立現代美術館(MMCA)門口柱式,並分別放上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與千手經描繪地獄場景的詩/經文;【註2】 此外,朴贊景表示「《遲來菩薩》雖是電影,仍希望如繪畫般表現,並透過剪輯形式,在同一時刻聚集各異的圖像與事件 。」【註3】

朴贊景回到其深思的核心命題「傳統,是什麼?」他以七個標題:暸解傳統、迂迴、根、殖民的詭異感、超越的再現、價值評估前的文化資產,以及鬼魂——恐懼與悲憫,【註4】 一一剖析。朴贊景對於「傳統」的想法,來自「金洙暎(Kim Soo-young,1921-1968)《巨大的根源》(거대한 뿌리;The Great Root),其所表述的根源,並非唯一且集體的,而是由詩句中所提及尿壺、皮革、頭帶、單眼的人等生活破片所集結。」如同申鶴澈(Shin Hak-chul,1943-)1981年《情況》(상황)與1996年《韓國近代史 錦江I》(한국근대사-금강I)所描繪一般。朴贊景認為「傳統是抓著後腦勺的感覺」,好比他拍攝一系列現代化建設與傳統寺廟建築並存的相片(朴贊景稱之Asian Gothic );【註5】他更認為面對傳統文化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受,【註6】 這種感受無法被再現與描述。「所謂傳統,是具有雙重束縛性的字詞,意即當我們欲接近傳統,必先拋棄『傳統』。」朴贊景以阿比查邦(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1970-)2004年《熱帶幻夢》(Tropical Malady)的老虎、盧載運(Rho Jae-oon,1971-)2014年《拐杖》(지팡이)等舉例,強調「其一非常可怕且無法用語言形容的傳統之存在,其二透過否定,再加以肯定與確立傳統的存在」;並以圖表說明「不只有傳統與現代的對立概念,更有非傳統、非現代,還有傳統中被排除的部分(巫俗文化)。」朴贊景以日本前衛團體Zero Jigen(Zero Dimension)與巴西藝術家克拉克(Lygia Clark,1920-1988)行為作品舉例,說明「傳統的實存與深根,以及其作為人與人之間非語言、直接且深入的溝通方式。」

朴贊景在座談的尾聲以「《匯聚》是一個適切的話題,使大家聚集在這裡」總結,並督促我們應該更深入地思考相關議題。館長黃建宏在整場座談會與QA環節後,提及「若藝術家回到社會與人之間的狀態,藝術家與巫師並無二致」,以此說明在朴贊景的脈絡下,當代藝術、巫俗、傳統與現代性等彼此間並無高低之分,更強調藝術之於社會深植人心的力量。
註腳
1.Park Chan-kyong, SMALL MUSEUM OF ART. https://www.chankyong.com/복제-kyoto-school-3. Accessed 17 Jan. 2025. 更多資訊請參閱朴贊景的個人網站(https://www.chankyong.com)。

2.在2024年關渡美術館《遲來菩薩》(Belated Bosal)展覽中,《福島,放射自顯影術》幻燈片外是向內凹陷的方柱與莎士比亞《暴風雨》「地獄已空,惡魔羣起占領人間」;《遲來菩薩》電影外是向內凹陷的圓柱與《千手經》「慧眼觀是地獄空」。

3.朴贊景口述:創作方法以韓國傳統繪畫的異時同圖法之相反操作。

4.原文:1. 전통의 이해、2. 우회(Detour)、3. 뿌리줄기(Rhizome)、4. 기이한 낯섦(Colonial Unheimlich)、5. 재현의 초과분(Exceeding representation)、6. 가치평가 이전의 문화 자원(Cultural resource before value evaluation)、7. 유령성의 두 층위 – 공포와 연민(Two layers of ghosts-fear and compassion)。

5.亞洲哥德式(Asian Gothic)是由朴贊景所提出的概念,以描述亞洲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美學與敘事特徵。
Choi Jong-chul, Park Chan-kyong’s Asian Gothic as ‘the Most Sublime Hysteria’ in its Return, p. 1-19. https://www.chankyong.com/_files/ugd/a872f6_e3901164d28a4baeae713204e906a28e.pdf. Accessed 17 Jan. 2025.

6.朴贊景口述:面對傳統文化,是如同長久旅居在外,回到熟悉的家中,再次撞到同一處椅腳的經驗。
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