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贊景(1965年出生)是一位藝術家、作家和電影導演,現居首爾。他的創作主題涵括冷戰至韓國傳統宗教文化,並創作了多部錄像作品,如《新都內》(2008)、《夜釣》(2011)、《萬神》(2013)、《公民森林》(2016)以及《遲來菩薩》(2019)。他的作品曾於世界各地展出,包括首爾國立現代美術館、台北雙年展、橫濱三年展、洛杉磯REDCAT藝術中心、紐約Tina Kim Gallery,以及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森尼國家亞洲藝術博物館等。他也曾獲得多個獎項,包括Hermès韓國藝術獎(2004)及柏林國際影展最佳短片金熊獎(2011)。此外,他還曾擔任2014年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鬼魂、間諜、祖母」的藝術總監。
藝術家簡介
朴贊景(Park Chan-kyong)
朴贊景(1965年出生)是一位藝術家、作家和電影導演,現居首爾。他的創作主題涵括冷戰至韓國傳統宗教文化,並創作了多部錄像作品,如《新都內》(2008)、《夜釣》(2011)、《萬神》(2013)、《公民森林》(2016)以及《遲來菩薩》(2019)。他的作品曾於世界各地展出,包括首爾國立現代美術館、台北雙年展、橫濱三年展、洛杉磯REDCAT藝術中心、紐約Tina Kim Gallery,以及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森尼國家亞洲藝術博物館等。他也曾獲得多個獎項,包括Hermès韓國藝術獎(2004)及柏林國際影展最佳短片金熊獎(2011)。此外,他還曾擔任2014年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鬼魂、間諜、祖母」的藝術總監。
在2019年《匯聚》展覽中,朴贊景說「整個展覽由李應魯(Lee Ungno,1904-1989)的《群像》(Crowd,1982)出發,畫面中個人的自由形象與聚集而成的整體,形成一種社會烏托邦的想像。」承繼李應魯繪製山神圖的經歷,藝術家接著指出「以前沒有美術館,看畫要到寺廟或宗教場合等具有巫俗感的公共場所。」意即,現代的美術館與藝術作品,與傳統的山神圖與寺廟有著奇妙的關聯。在《小美術館》(Small Museum of Art)中,朴贊景在寬廣的美術館,搭建比展牆還低矮的牆,並貼上由自己揀選的圖像,試圖做出「偽藝術史(Pseudo Art History) 」【註1】,更在牆上鑿窗(借景),使空間內的景/圖像具有穿透性。朴贊景的許多作品與東北亞地區災難事件有關,如:《海印》(Water Mark)與2014年世越號船難有關;《遲來菩薩》(Belated Bosal)、《匯聚》(Gathering)、《赤腳》(Bare Foot)與2011年福島核電廠事故相關。《匯聚》是由各種動物哭泣的圖像組成,並圍繞著位於中央的動力裝置《赤腳》;此組作品以新形式演繹〈釋迦摩尼佛涅槃〉經典,朴贊景表示「《赤腳》來回伸縮的裝置,同《遲來菩薩》尾聲,棺材中的腳再次向外伸出;以此強調,即便是毫無意義或微小事物,也能產生並傳遞希望。」《遲來菩薩》入口兩側向內凹的一方一圓柱子,對應首爾的國立現代美術館(MMCA)門口柱式,並分別放上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與千手經描繪地獄場景的詩/經文;【註2】 此外,朴贊景表示「《遲來菩薩》雖是電影,仍希望如繪畫般表現,並透過剪輯形式,在同一時刻聚集各異的圖像與事件 。」【註3】
在2019年《匯聚》展覽中,朴贊景說「整個展覽由李應魯(Lee Ungno,1904-1989)的《群像》(Crowd,1982)出發,畫面中個人的自由形象與聚集而成的整體,形成一種社會烏托邦的想像。」承繼李應魯繪製山神圖的經歷,藝術家接著指出「以前沒有美術館,看畫要到寺廟或宗教場合等具有巫俗感的公共場所。」意即,現代的美術館與藝術作品,與傳統的山神圖與寺廟有著奇妙的關聯。在《小美術館》(Small Museum of Art)中,朴贊景在寬廣的美術館,搭建比展牆還低矮的牆,並貼上由自己揀選的圖像,試圖做出「偽藝術史(Pseudo Art History) 」【註1】,更在牆上鑿窗(借景),使空間內的景/圖像具有穿透性。朴贊景的許多作品與東北亞地區災難事件有關,如:《海印》(Water Mark)與2014年世越號船難有關;《遲來菩薩》(Belated Bosal)、《匯聚》(Gathering)、《赤腳》(Bare Foot)與2011年福島核電廠事故相關。《匯聚》是由各種動物哭泣的圖像組成,並圍繞著位於中央的動力裝置《赤腳》;此組作品以新形式演繹〈釋迦摩尼佛涅槃〉經典,朴贊景表示「《赤腳》來回伸縮的裝置,同《遲來菩薩》尾聲,棺材中的腳再次向外伸出;以此強調,即便是毫無意義或微小事物,也能產生並傳遞希望。」《遲來菩薩》入口兩側向內凹的一方一圓柱子,對應首爾的國立現代美術館(MMCA)門口柱式,並分別放上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與千手經描繪地獄場景的詩/經文;【註2】 此外,朴贊景表示「《遲來菩薩》雖是電影,仍希望如繪畫般表現,並透過剪輯形式,在同一時刻聚集各異的圖像與事件 。」【註3】
1.Park Chan-kyong, SMALL MUSEUM OF ART. https://www.chankyong.com/복제-kyoto-school-3. Accessed 17 Jan. 2025. 更多資訊請參閱朴贊景的個人網站(https://www.chankyong.com)。
4.原文:1. 전통의 이해、2. 우회(Detour)、3. 뿌리줄기(Rhizome)、4. 기이한 낯섦(Colonial Unheimlich)、5. 재현의 초과분(Exceeding representation)、6. 가치평가 이전의 문화 자원(Cultural resource before value evaluation)、7. 유령성의 두 층위 – 공포와 연민(Two layers of ghosts-fear and compassion)。
5.亞洲哥德式(Asian Gothic)是由朴贊景所提出的概念,以描述亞洲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美學與敘事特徵。
Choi Jong-chul, Park Chan-kyong’s Asian Gothic as ‘the Most Sublime Hysteria’ in its Return, p. 1-19. https://www.chankyong.com/_files/ugd/a872f6_e3901164d28a4baeae713204e906a28e.pdf. Accessed 17 Ja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