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關渡美術館

:::
⑤泉太郎藝術家對談
公告日期 2025.06.13
活動日期 _ 2025年6月18日(三)14:00-16:00
活動費用 _ 免費
活動地點 _ 關渡美術館三樓展覽廳
⑤泉太郎藝術家對談
藝術家對談︱Artist Talk
時間︱2025/6/18(三)14:00-16:00
地點︱關渡美術館三樓展覽廳

藝術家︱泉太郎
主持人︱黃建宏(關渡美術館 館長)
翻譯︱奧田知叡
⑤泉太郎藝術家對談
藝術家對談︱Artist Talk
時間︱2025/6/18(三)14:00-16:00
地點︱關渡美術館三樓展覽廳

藝術家︱泉太郎
主持人︱黃建宏(關渡美術館 館長)
翻譯︱奧田知叡
活動介紹
藝術家泉太郎以實驗性的創作實踐,穿梭於身體、媒介、記憶與制度之間。他的作品時而幽默、時而激烈,深刻揭示人類文明中的禁忌、慣習與排斥結構,並試圖將其拆解、重構為一種與世界交錯的關係機制。

本次對談泉太郎除了將介紹他於2025至2027年在關渡美術館所展開的長期計畫,如何超越展覽的既有形式,成為一場持續不懈的實驗,也將分享藝術家在創作中所面對各種的矛盾與摩擦,並觸及他個人對於藝術家作為藝術、展覽成立此一設定條件的另類思索。
活動介紹
藝術家泉太郎以實驗性的創作實踐,穿梭於身體、媒介、記憶與制度之間。他的作品時而幽默、時而激烈,深刻揭示人類文明中的禁忌、慣習與排斥結構,並試圖將其拆解、重構為一種與世界交錯的關係機制。

本次對談泉太郎除了將介紹他於2025至2027年在關渡美術館所展開的長期計畫,如何超越展覽的既有形式,成為一場持續不懈的實驗,也將分享藝術家在創作中所面對各種的矛盾與摩擦,並觸及他個人對於藝術家作為藝術、展覽成立此一設定條件的另類思索。
藝術家介紹
泉太郎
(Taro Izumi)
出生於日本奈良縣,現居奈良與東京兩地。

泉太郎的創作實踐關注於:

①通過解析古代至現代文明中的禁忌、慣習與排斥現象,並在特定場所引入被「透明化」的機能對其進行重構,從而使其以「壓倒性的他者」姿態再度誕生——一種實驗性的創作行為。

②探究媒體化的人體,以及延伸或取代身體機能的各類工具,嘗試將其功能回歸至真實身體的過程中所產生的錯位、矛盾與摩擦之形態,並以此為題進行研究與創作。

③關於藝術家,或任何可能被「設定」為藝術家的人,對其在未來已然內建的創傷進行探討;進一步思索一個「藝術家」消失的世界與「藝術家」存在的世界。此一創作關注方向的實踐例子之一,即為刻正於關渡美術館所進行的「洋蔥運動」。

④致力於在所有處境底下,成為其內部運作的一部分(成為其「內臟」)。

⑤觀察人類與非人類、生物與非生物、可感知與不可感知之諸多他者的存在條件,並設想其內含的凹凸起伏。透過如「對牆練習」般不斷反覆的行為,藝術家持續與其對峙——或產生錯位,以構築某種永久機制。

泉太郎曾於2017年在巴黎東京宮(Palais de Tokyo)舉辦個展《Pan》,2020年於瑞士巴塞爾的丁格利美術館(Museum Tinguely)舉辦個展《ex》,2023年則於東京歌劇城藝術畫廊(Tokyo Opera City Art Gallery)舉辦個展《Sit, Down. Sit Down Please, Sphinx.》。另曾參與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橫濱三年展等國際展覽。泉太郎於日本國內亦參與多場重要展覽,包括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東京)、國立國際美術館(大阪)、東京都現代美術館(東京)、金澤21世紀美術館(石川)、豐田市美術館(愛知)、森美術館(東京)等。2025年6月至2027年1月,藝術家將於關渡美術館展開一項跨越展覽框架的長期構想與實驗性計畫。
藝術家介紹
泉太郎
(Taro Izumi)
出生於日本奈良縣,現居奈良與東京兩地。

泉太郎的創作實踐關注於:

①通過解析古代至現代文明中的禁忌、慣習與排斥現象,並在特定場所引入被「透明化」的機能對其進行重構,從而使其以「壓倒性的他者」姿態再度誕生——一種實驗性的創作行為。

②探究媒體化的人體,以及延伸或取代身體機能的各類工具,嘗試將其功能回歸至真實身體的過程中所產生的錯位、矛盾與摩擦之形態,並以此為題進行研究與創作。

③關於藝術家,或任何可能被「設定」為藝術家的人,對其在未來已然內建的創傷進行探討;進一步思索一個「藝術家」消失的世界與「藝術家」存在的世界。此一創作關注方向的實踐例子之一,即為刻正於關渡美術館所進行的「洋蔥運動」。

④致力於在所有處境底下,成為其內部運作的一部分(成為其「內臟」)。

⑤觀察人類與非人類、生物與非生物、可感知與不可感知之諸多他者的存在條件,並設想其內含的凹凸起伏。透過如「對牆練習」般不斷反覆的行為,藝術家持續與其對峙——或產生錯位,以構築某種永久機制。

泉太郎曾於2017年在巴黎東京宮(Palais de Tokyo)舉辦個展《Pan》,2020年於瑞士巴塞爾的丁格利美術館(Museum Tinguely)舉辦個展《ex》,2023年則於東京歌劇城藝術畫廊(Tokyo Opera City Art Gallery)舉辦個展《Sit, Down. Sit Down Please, Sphinx.》。另曾參與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橫濱三年展等國際展覽。泉太郎於日本國內亦參與多場重要展覽,包括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東京)、國立國際美術館(大阪)、東京都現代美術館(東京)、金澤21世紀美術館(石川)、豐田市美術館(愛知)、森美術館(東京)等。2025年6月至2027年1月,藝術家將於關渡美術館展開一項跨越展覽框架的長期構想與實驗性計畫。
活動側寫︰Artist Talk: Taro Izumi 關渡美術館✕泉太郎
活動側寫︰Artist Talk: Taro Izumi 關渡美術館✕泉太郎
時間︱2025/6/18(三)14:00-16:00
地點︱關渡美術館三樓展覽廳
藝術家︱泉太郎
主持人︱黃建宏(關渡美術館 館長)
翻譯︱奧田知叡
側寫|賴怡文
活動側寫︰Artist Talk: Taro Izumi 關渡美術館✕泉太郎
時間︱2025/6/18(三)14:00-16:00
地點︱關渡美術館三樓展覽廳
藝術家︱泉太郎
主持人︱黃建宏(關渡美術館 館長)
翻譯︱奧田知叡
側寫|賴怡文
「④ Pre-surgery title [15/2224]: A Pocket & Slime⑤泉太郎」一展日本藝術家泉太郎與 關渡美術館館長黃建宏,於6/18(三)午後進行對談,延續展覽調性,本次講座如同一場實境秀,講者坐在二樓以工作桌、沙發及閱讀燈組構的思辨舞台,觀眾需從三樓展間由上往下眺望。泉太郎表示,本對談主要的對象和內容,是與黃建宏館長談論創作思維,而讓觀眾享受一場「從旁靜靜窺探私密對話」的體驗。

本展覽為泉太郎在台首次個展,延續2023年底關渡雙年展《空熵:作為『化潛殖』的宇宙演化敘事》計畫,將以三個階段在關渡美術館呈現,現階段為運動期,展期結束後進入埋葬期,最後於明年年底再進行最終的公開期。黃建宏館長分享,經過館方與藝術家幾度討論後,本展採取了「不太尋常」的舉動,以類似工作室的形式作為第一階段展示,這是創作相當寶貴、尊貴的階段,此一階段能看見藝術家策劃的過程,卻並不會有任何實體的作品展出。

本次泉太郎為關渡美術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量身定做一個計畫,原先預計在校園裡募集參與者,目標募得350件衣服,但來回討論後認為短期內不可行,因此改變展覽的調性,從館員出發,而後再連結至校園內的人。

黃建宏館長分享,2000年後泉太郎改變了創作的方式,從錄像作品創作,擴延至關注數位訊號、身體,以及人創造社會與文明的方式,嘗試在物質之間磨損、創造出新的東西,並持續使用攝影機貫穿一切。泉太郎過去習慣只以一台照相機,並享受獨自創作,不額外尋找幫手,因此可以創造出現實、有機的東西,讓空間僅有藝術家本人及照相機,強調創作的核心在於「自己和空間的關係」,他也經常將觀眾化身為作品素材,例如在金澤美術館的作品,即是讓觀眾將樹穿在身上。
泉太郎以出生地奈良的古墓為例,他觀察到該地有兩種古墓,一是大眾可自由參觀,已喪失傳統功能的墓地,另一則是外界無法入內考察,葬有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的古墓,兩者之間的差異揭示了,空間如何在制度運作下,形成不同層級的排除與權力結構,亦促使他思考人對於空間的需求,以及在空間需求之外所排除的群眾。在本次展覽裡,泉太郎亦將關渡美術館視為一座古墓/考古博物館,既是保存物件的空間,也是觀看關係的再製場所,延續藝術家對空間的感知與懷疑,不僅關注展覽的內容,更意圖擾動美術館本身的「觀看裝置」角色。若美術館的功能類似古墓,即其所儲存的物件與資訊無法被自由取用、其所設計的動線與詮釋無法被辯駁,那麼藝術家與觀眾所能介入的空間與位置,也將同樣受到限制,因此,泉太郎選擇以一種「工作室」的狀態呈現作品,意圖讓觀者參與尚未完成的過程,並鬆動既定的展覽結構,這種將創作與機構現場視為相互生成的策略,使得「展覽」不再僅是封閉的物件封存,而是一場關於制度、環境與觀看關係的公開辯證,而空間中的人(藝術家、館員、觀眾),都一起參與了這場展覽的實驗與過程,並非單向的觀看展示成果的空間。

黃建宏館長回應,泉太郎創作的方式,與過去美術館習慣的策展方式非常不同,選擇以語言之外的方式,創造了一種新的模式來抗衡,展現出這個時代要讓純粹的想法發生,是相當困難但極具價值意義的。

與美術館員的實驗性互動,亦是本階段展覽的重要核心,於講座最後的提問環節,美術館員詢問了泉太郎在本展遇到最大的困難點,泉太郎表示,藝術家在創作時可能會出現某種類似獨裁者的狀態,需要決定傳達多少情報給觀眾,在本計畫裡館員即是第一個觀眾,儘管有協作的任務,但和他終究是不同的個體,因此無法以語言的方式,將想法全部傳遞給對方。而泉太郎也認為,若要讓藝術真正的、極強大的發揮,那藝術家就不需太在意別人怎麼做,不需要加工太多。對泉太郎而言,本展覽真正變化的,是他要如何重新面對一個美術館,以及觀者與館員之間的關係。
「④ Pre-surgery title [15/2224]: A Pocket & Slime⑤泉太郎」一展日本藝術家泉太郎與 關渡美術館館長黃建宏,於6/18(三)午後進行對談,延續展覽調性,本次講座如同一場實境秀,講者坐在二樓以工作桌、沙發及閱讀燈組構的思辨舞台,觀眾需從三樓展間由上往下眺望。泉太郎表示,本對談主要的對象和內容,是與黃建宏館長談論創作思維,而讓觀眾享受一場「從旁靜靜窺探私密對話」的體驗。

本展覽為泉太郎在台首次個展,延續2023年底關渡雙年展《空熵:作為『化潛殖』的宇宙演化敘事》計畫,將以三個階段在關渡美術館呈現,現階段為運動期,展期結束後進入埋葬期,最後於明年年底再進行最終的公開期。黃建宏館長分享,經過館方與藝術家幾度討論後,本展採取了「不太尋常」的舉動,以類似工作室的形式作為第一階段展示,這是創作相當寶貴、尊貴的階段,此一階段能看見藝術家策劃的過程,卻並不會有任何實體的作品展出。

本次泉太郎為關渡美術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量身定做一個計畫,原先預計在校園裡募集參與者,目標募得350件衣服,但來回討論後認為短期內不可行,因此改變展覽的調性,從館員出發,而後再連結至校園內的人。

黃建宏館長分享,2000年後泉太郎改變了創作的方式,從錄像作品創作,擴延至關注數位訊號、身體,以及人創造社會與文明的方式,嘗試在物質之間磨損、創造出新的東西,並持續使用攝影機貫穿一切。泉太郎過去習慣只以一台照相機,並享受獨自創作,不額外尋找幫手,因此可以創造出現實、有機的東西,讓空間僅有藝術家本人及照相機,強調創作的核心在於「自己和空間的關係」,他也經常將觀眾化身為作品素材,例如在金澤美術館的作品,即是讓觀眾將樹穿在身上。
泉太郎以出生地奈良的古墓為例,他觀察到該地有兩種古墓,一是大眾可自由參觀,已喪失傳統功能的墓地,另一則是外界無法入內考察,葬有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的古墓,兩者之間的差異揭示了,空間如何在制度運作下,形成不同層級的排除與權力結構,亦促使他思考人對於空間的需求,以及在空間需求之外所排除的群眾。在本次展覽裡,泉太郎亦將關渡美術館視為一座古墓/考古博物館,既是保存物件的空間,也是觀看關係的再製場所,延續藝術家對空間的感知與懷疑,不僅關注展覽的內容,更意圖擾動美術館本身的「觀看裝置」角色。若美術館的功能類似古墓,即其所儲存的物件與資訊無法被自由取用、其所設計的動線與詮釋無法被辯駁,那麼藝術家與觀眾所能介入的空間與位置,也將同樣受到限制,因此,泉太郎選擇以一種「工作室」的狀態呈現作品,意圖讓觀者參與尚未完成的過程,並鬆動既定的展覽結構,這種將創作與機構現場視為相互生成的策略,使得「展覽」不再僅是封閉的物件封存,而是一場關於制度、環境與觀看關係的公開辯證,而空間中的人(藝術家、館員、觀眾),都一起參與了這場展覽的實驗與過程,並非單向的觀看展示成果的空間。

黃建宏館長回應,泉太郎創作的方式,與過去美術館習慣的策展方式非常不同,選擇以語言之外的方式,創造了一種新的模式來抗衡,展現出這個時代要讓純粹的想法發生,是相當困難但極具價值意義的。

與美術館員的實驗性互動,亦是本階段展覽的重要核心,於講座最後的提問環節,美術館員詢問了泉太郎在本展遇到最大的困難點,泉太郎表示,藝術家在創作時可能會出現某種類似獨裁者的狀態,需要決定傳達多少情報給觀眾,在本計畫裡館員即是第一個觀眾,儘管有協作的任務,但和他終究是不同的個體,因此無法以語言的方式,將想法全部傳遞給對方。而泉太郎也認為,若要讓藝術真正的、極強大的發揮,那藝術家就不需太在意別人怎麼做,不需要加工太多。對泉太郎而言,本展覽真正變化的,是他要如何重新面對一個美術館,以及觀者與館員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