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關渡美術館

:::
《機器之後—王連晟個展》展覽講座:機器之後智慧之前:從遵循規則到回饋調整
公告日期 2025.10.01
活動日期 _ 2025年10月9日(四)14:00-15:30
活動費用 _ 免費
活動地點 _ 關渡美術館四樓入口大廳
《機器之後—王連晟個展》展覽講座:機器之後智慧之前:從遵循規則到回饋調整
時間︱2025/10/9(四)14:00-15:30
地點︱關渡美術館四樓入口大廳

與談人|王連晟(藝術家)、趙鐸(影像與數位藝術研究者)
《機器之後—王連晟個展》展覽講座:機器之後智慧之前:從遵循規則到回饋調整
時間︱2025/10/9(四)14:00-15:30
地點︱關渡美術館四樓入口大廳

與談人|王連晟(藝術家)、趙鐸(影像與數位藝術研究者)
與談人介紹
王連晟(藝術家)
科技藝術創作者,作品跨足於裝置藝術和音像表演。裝置作品近期內關注機器中介社會的問題,而音像表演常搭配程式即時生成的影像與聲音。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專任助理教授。曾獲得台北美術獎首獎、台北數位藝術節互動裝置類首獎、台北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英國流明獎雕塑類首獎,並於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西班牙現代影音藝術節、法國里昂國立音樂中心、比利時新科技藝術獎等國際知名藝術節展出。
與談人介紹
王連晟(藝術家)
科技藝術創作者,作品跨足於裝置藝術和音像表演。裝置作品近期內關注機器中介社會的問題,而音像表演常搭配程式即時生成的影像與聲音。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專任助理教授。曾獲得台北美術獎首獎、台北數位藝術節互動裝置類首獎、台北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英國流明獎雕塑類首獎,並於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西班牙現代影音藝術節、法國里昂國立音樂中心、比利時新科技藝術獎等國際知名藝術節展出。
趙鐸(影像與數位藝術研究者)
臺大中國文學系碩士,現為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班學生,研究興趣為:佛教與宋明理學、影像與創傷、數位藝術等。經營粉專「藏書閣」,文章散見於「釀電影」、「放映週報」、「實驗波」、「典藏Artouch」等。
趙鐸(影像與數位藝術研究者)
臺大中國文學系碩士,現為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班學生,研究興趣為:佛教與宋明理學、影像與創傷、數位藝術等。經營粉專「藏書閣」,文章散見於「釀電影」、「放映週報」、「實驗波」、「典藏Artouch」等。
『機器之後—王連晟個展』展覽講座
『機器之後—王連晟個展』展覽講座
主題︰機器之後智慧之前:從遵循規則到回饋調整
時間:2025/10/09(四)14:00-15:30
地點:關渡美術館4樓入口大廳
藝術家:王連晟(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 專任助理教授)
與談人:趙鐸(影像與數位藝術研究者)

側寫紀錄:蔡煜凡
『機器之後—王連晟個展』展覽講座
主題︰機器之後智慧之前:從遵循規則到回饋調整
時間:2025/10/09(四)14:00-15:30
地點:關渡美術館4樓入口大廳
藝術家:王連晟(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 專任助理教授)
與談人:趙鐸(影像與數位藝術研究者)

側寫紀錄:蔡煜凡
藝術家王連晟與影像研究者趙鐸將今日座談的內容分成三個層面進行討論,分別是: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與回饋機制之關係、AI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此次展覽實踐中,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Virtual reality;VR)之關係。

趙鐸提到「座談與展覽名稱的『後』有既是這個,又要超越這個的意思;『機器之後』表達既是機器,又超越機器的意思。」至於子標題,趙鐸繼續補充道「以冷氣來說,舊型冷氣只能依據人類制定的規則,維持溫度,而新型冷氣,能依據實際空間與環境變化,自行調溫(變頻)。以《索引潛流》這件作品舉例,便是傳統資料與新型AI索引(如:GPT)對比的差異;資料庫並不涉及反饋機制,但AI的加入,使得索引機制依據使用者習慣與喜好進行調整。」王連晟提到「AI是讓其自身與受眾,表現出智慧的行為,例如:現在結合AI的冰箱,已經可以自主學習使用者生活習慣,並依其調配運作模式。」趙鐸道「事實上,人與AI的差異,在於AI與機器擅長運算,而人擅長感知、判斷與行動,例如:最初階的AI與機器,便是將人類的感知進行簡化與數據化的處理。目前也有將機器人與AI結合的具身人工智慧(Embodied AI),就如同此次展覽中《流變的哨兵》並不只是停留在介面設計,而是專注於互動關係。」王連晟接續道「美術館三樓的投影畫面,便是由《流變的哨兵》中小機器人所捕捉;在投影的畫面中,也會看到小機器人對畫面描述與判斷,同時它也會介入展場中的其他作品,希望透過這件作品處理機器與機器之間的問題,同見於《全域代理》虛擬空間中,四種AI人格彼此互動的操作。」趙鐸則認為,「《全域代理》更涉及監控的問題;原先我們認為是AI或機器配合我們的生活,實際上,AI或機器已經逐步替人類創造出新的互動模式。」王連晟回應道「我們不只利用機器,機器也會依照我們給予的回饋,往人類的需求靠近。」趙鐸提問「在現代社會,還有辦法如古人般隱居嗎?就前述監控的討論,傳統的監控是逃離人的掌控,現代的監控則是去人化模式,我們難以逃離。」王連晟提到「《道德機器》是將經典的道德問題,粗暴地化約成二元問題,並交由觀眾判斷,目的在於將觀眾捲入機器運作與影像等,既曖昧又矛盾的遞迴關係之中。」最後,王連晟補充此次展覽空間設計的巧思,「關渡美術館的4樓是呈現關於網路介面與平臺的作品,3樓至2樓則是抽象思考與制度的作品。」

在提問環節,觀眾問「在AI越來越聰明的情況下,人會不會被取代?」王連晟以《全域代理》回答「這件作品中四種AI人格,都是對應著數位文化下的種種猜想。在未來,AI不一定作為『取代』的角色,更可能是與人類並存,如同手機。」趙鐸回答道「人與AI的關係並不是個體的問題,更關乎於在人與AI互動下,模式更新或替換。」觀眾接著提問「AI若產生意識,人與AI會不會變成敵對的關係?」王連晟回答道「以現況來說,目前還難以達到。」趙鐸回答道「單就意識而言,科學界也未能定言,但我認為以哲學領域關於『他者』的討論,就足以處理人面對有意識AI所產生的問題。」
藝術家王連晟與影像研究者趙鐸將今日座談的內容分成三個層面進行討論,分別是: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與回饋機制之關係、AI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此次展覽實踐中,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Virtual reality;VR)之關係。

趙鐸提到「座談與展覽名稱的『後』有既是這個,又要超越這個的意思;『機器之後』表達既是機器,又超越機器的意思。」至於子標題,趙鐸繼續補充道「以冷氣來說,舊型冷氣只能依據人類制定的規則,維持溫度,而新型冷氣,能依據實際空間與環境變化,自行調溫(變頻)。以《索引潛流》這件作品舉例,便是傳統資料與新型AI索引(如:GPT)對比的差異;資料庫並不涉及反饋機制,但AI的加入,使得索引機制依據使用者習慣與喜好進行調整。」王連晟提到「AI是讓其自身與受眾,表現出智慧的行為,例如:現在結合AI的冰箱,已經可以自主學習使用者生活習慣,並依其調配運作模式。」趙鐸道「事實上,人與AI的差異,在於AI與機器擅長運算,而人擅長感知、判斷與行動,例如:最初階的AI與機器,便是將人類的感知進行簡化與數據化的處理。目前也有將機器人與AI結合的具身人工智慧(Embodied AI),就如同此次展覽中《流變的哨兵》並不只是停留在介面設計,而是專注於互動關係。」王連晟接續道「美術館三樓的投影畫面,便是由《流變的哨兵》中小機器人所捕捉;在投影的畫面中,也會看到小機器人對畫面描述與判斷,同時它也會介入展場中的其他作品,希望透過這件作品處理機器與機器之間的問題,同見於《全域代理》虛擬空間中,四種AI人格彼此互動的操作。」趙鐸則認為,「《全域代理》更涉及監控的問題;原先我們認為是AI或機器配合我們的生活,實際上,AI或機器已經逐步替人類創造出新的互動模式。」王連晟回應道「我們不只利用機器,機器也會依照我們給予的回饋,往人類的需求靠近。」趙鐸提問「在現代社會,還有辦法如古人般隱居嗎?就前述監控的討論,傳統的監控是逃離人的掌控,現代的監控則是去人化模式,我們難以逃離。」王連晟提到「《道德機器》是將經典的道德問題,粗暴地化約成二元問題,並交由觀眾判斷,目的在於將觀眾捲入機器運作與影像等,既曖昧又矛盾的遞迴關係之中。」最後,王連晟補充此次展覽空間設計的巧思,「關渡美術館的4樓是呈現關於網路介面與平臺的作品,3樓至2樓則是抽象思考與制度的作品。」

在提問環節,觀眾問「在AI越來越聰明的情況下,人會不會被取代?」王連晟以《全域代理》回答「這件作品中四種AI人格,都是對應著數位文化下的種種猜想。在未來,AI不一定作為『取代』的角色,更可能是與人類並存,如同手機。」趙鐸回答道「人與AI的關係並不是個體的問題,更關乎於在人與AI互動下,模式更新或替換。」觀眾接著提問「AI若產生意識,人與AI會不會變成敵對的關係?」王連晟回答道「以現況來說,目前還難以達到。」趙鐸回答道「單就意識而言,科學界也未能定言,但我認為以哲學領域關於『他者』的討論,就足以處理人面對有意識AI所產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