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場景原型來自德國導演法斯賓達(Rainer Werner Fassbinde)《霧港水手》(1982)一作,亦挪用了法國導演高達(Jean-Luc Godard)的《激情》(1982)和美國導演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的《2001:太空漫遊》(1968)等作品意象。藝術家將「慾望」寄附於「影像」,呈現創作的激情如同愛慾般賦予人生存的動能。然而,當激情嘎然而止,一切的趨力也隨之消散。肉體與慾望再也無法與外在的世界抗衡,徒留下空蕩與班爛的想像。
本作品場景原型來自德國導演法斯賓達(Rainer Werner Fassbinde)《霧港水手》(1982)一作,亦挪用了法國導演高達(Jean-Luc Godard)的《激情》(1982)和美國導演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的《2001:太空漫遊》(1968)等作品意象。藝術家將「慾望」寄附於「影像」,呈現創作的激情如同愛慾般賦予人生存的動能。然而,當激情嘎然而止,一切的趨力也隨之消散。肉體與慾望再也無法與外在的世界抗衡,徒留下空蕩與班爛的想像。
於2003年獲舊金山藝術學院(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行為與錄像藝術碩士學位,透過宇宙學系統,利用占星學、神聖幾何、鍊金術等符號,詮釋社會、歷史中的權力結構,例如人類行為、國家暴力、烏托邦思維與集體意識等議題。在過去幾年,陳瀅如的創作逐漸結合太空科學與神祕學,將宇宙和人類處境進行關連性想像、思考。曾多次獲邀參與上海雙年展(2023、2014)、臺北雙年展(2023、2020、2012)、泰德美術館(2023)、光州雙年展(2021)、《太空奇談》(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21)、《現代驅魔師》及《未竟之役:太空、家屋、現代主義》(臺北市立美術館,2021)等。
陳瀅如
於2003年獲舊金山藝術學院(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行為與錄像藝術碩士學位,透過宇宙學系統,利用占星學、神聖幾何、鍊金術等符號,詮釋社會、歷史中的權力結構,例如人類行為、國家暴力、烏托邦思維與集體意識等議題。在過去幾年,陳瀅如的創作逐漸結合太空科學與神祕學,將宇宙和人類處境進行關連性想像、思考。曾多次獲邀參與上海雙年展(2023、2014)、臺北雙年展(2023、2020、2012)、泰德美術館(2023)、光州雙年展(2021)、《太空奇談》(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21)、《現代驅魔師》及《未竟之役:太空、家屋、現代主義》(臺北市立美術館,2021)等。
區秀詒
出生成長於馬來西亞吉隆坡,畢業自舊金山藝術學院(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電影研究所、北藝大新媒體藝術研究所。其創作常以現實世界中的神秘史實或人物誌為題,並以虛構的劇情和拼組的影像進行後設文本的擴延,近年開始關注和歷史、政治、權力之間的關係,重新想像馬來西亞與東南亞(和其鄰近)區域的歷史問題意識,同時亦延續對影像生成機制的討論,以機械式電影放映機進行現場表演。近期展覽包括沙迦雙年展(2023)、釜山雙年展(2022)、《海洋與詮釋者》(鳳甲美術館,2022)、《離岸之歌》(廣州時代美術館,2021)等。
區秀詒
出生成長於馬來西亞吉隆坡,畢業自舊金山藝術學院(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電影研究所、北藝大新媒體藝術研究所。其創作常以現實世界中的神秘史實或人物誌為題,並以虛構的劇情和拼組的影像進行後設文本的擴延,近年開始關注和歷史、政治、權力之間的關係,重新想像馬來西亞與東南亞(和其鄰近)區域的歷史問題意識,同時亦延續對影像生成機制的討論,以機械式電影放映機進行現場表演。近期展覽包括沙迦雙年展(2023)、釜山雙年展(2022)、《海洋與詮釋者》(鳳甲美術館,2022)、《離岸之歌》(廣州時代美術館,202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