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回上頁
:::
2020關渡雙年展 — 「後疫情時代的再編碼」線上直播系列講座記錄
公告日期 2020.02.01
活動日期 _
活動費用 _
免費
講座簡介
「我們看到疫情的盡頭了嗎?尚未!
但我們可以試著去想像盡頭之後的彼岸」
2020年是一個最壞的年代也是一個最好的年代,因疫情的長期延燒,震盪全球局勢的變化,各領域迫於面臨存續的危機,但也使人類開始正視各種的未知與不確定性,而去思考關於生存這件事,面對雜訊的未來將臨,人類爭相產製一個將危機化成轉機的啟動條碼,再編碼後疫情時代的生存格式,冀望能啟動後疫情時代的生存大門,我們很慶幸活在受疫情影響相對小的台灣,但也不能蒙蔽我們的雙眼而忽視外界的詭譎變化,假裝一切依舊歲月靜好,2020關渡雙年展特此舉辦「後疫情時代的再編碼」線上直播系列講座,試著從環境人文、社會創新、人類世、區域性與國際藝術趨勢等領域,以複層的視角投射出後疫情時代的想像,透過多元領域專家學者的對話關係,共同探討在疫情之後人類的自處與未來性,並提出關於後疫情時代的洞見。
場次資訊:
2020.12.26|張嘉如 X 王柏偉
2021.01.08|唐鳳 X 黃建宏
2021.01.08|張君玫 X 黃建宏
2021.01.16|張正 X 鄭文琦
2021.01.30|黃亞紀 X 鄭慧華 X 姚瑞中
主辦單位 |關渡美術館
策劃・主持 |王叡栩
影像團隊 |汪紹綱影像工作室
視覺設計 |歐靜雲
講座簡介
「我們看到疫情的盡頭了嗎?尚未!
但我們可以試著去想像盡頭之後的彼岸」
2020年是一個最壞的年代也是一個最好的年代,因疫情的長期延燒,震盪全球局勢的變化,各領域迫於面臨存續的危機,但也使人類開始正視各種的未知與不確定性,而去思考關於生存這件事,面對雜訊的未來將臨,人類爭相產製一個將危機化成轉機的啟動條碼,再編碼後疫情時代的生存格式,冀望能啟動後疫情時代的生存大門,我們很慶幸活在受疫情影響相對小的台灣,但也不能蒙蔽我們的雙眼而忽視外界的詭譎變化,假裝一切依舊歲月靜好,2020關渡雙年展特此舉辦「後疫情時代的再編碼」線上直播系列講座,試著從環境人文、社會創新、人類世、區域性與國際藝術趨勢等領域,以複層的視角投射出後疫情時代的想像,透過多元領域專家學者的對話關係,共同探討在疫情之後人類的自處與未來性,並提出關於後疫情時代的洞見。
場次資訊:
2020.12.26|張嘉如 X 王柏偉
2021.01.08|唐鳳 X 黃建宏
2021.01.08|張君玫 X 黃建宏
2021.01.16|張正 X 鄭文琦
2021.01.30|黃亞紀 X 鄭慧華 X 姚瑞中
主辦單位 |關渡美術館
策劃・主持 |王叡栩
影像團隊 |汪紹綱影像工作室
視覺設計 |歐靜雲
《疫情期間裡的女性、慾望客體和代罪羊:影視再現與救贖》
新冠肺炎(Covid-19)不僅是公共健康、醫療、經濟、環境等危機,它更是一個人文學科危機。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對人文藝術領域的學術提出質疑,認為傳統人文學科的方法與視野已不足以回應當前人類世等議題,進而呼籲人文學科的科學轉向。這裡與談者指出,人文固然必須與科學結合來思考當今全球流行病、氣候變遷議題,然而,在相信科學事實並服從其權威之際,傳統人文研究在診斷和思考諸多“人類世”問題上,仍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這裡我僅以吉拉德(René Girard)的理論的“模仿三角形”(mimetic triangle)和“代罪羊”(scapegoat)理論為例,來幫助理解環境危機風險社會(risk society)下所引發出來的一些社會現象,尤其是“模仿暴力”(mimetic violence)與卸責。這裡我可以說,新冠肺炎不僅是關乎人命流行病,它同時也是一場“模仿瘟疫”(mimetic plague)。它讓我們看到了未來類似大規模危機發生時,人類面對災難的反應。這些破壞性的反應不是科學家單方面可以解決的。在佐以一些影片作為案例分析之餘,我也同時談一下電影媒體在人類世危機下可以扮演的角色。鑑於人類世危機的複雜性(其中也牽涉到包括人性本身的複雜性),科學知識和技術解決方案不應成為解決所有人類世代問題的唯一工具。人類災難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人類應對危機反應卻是不變的,因而,人文藝術學科在人類世的危機研究視閾下更顯重要。
講者
張嘉如為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 (Brooklyn College-CUNY) 的現代語言文學系正教授。學術研究包括比較生態文學電影批評 、動物批評與多物種研究和禪宗生態等,於2013年出版《全球環境想像與生態批評》,由江蘇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書獲得江蘇省新聞局2013年好書獎。曾擔任ASLE(環境與文學研究)學會的執行委員(2009-2011),目前擔任該會的輔助獎學金委員會審核委員。出版十數篇中英文的學術文章,均散見於主要中西學術專刊及英文選集裡, 亦擔任文學與學術期刊之評審,如美國文學藝術期刊編審委員、台灣中興大學《人文學報》期刊和《世界文學》雜誌等。
與談人
王柏偉現為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曾任北美館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媒介理論、當代藝術史、文化與藝術社會學、藝術/科學/科技(AST)。與人合譯有Niklas Luhmann所著《愛情作為激情:論親密性的符碼化》(台北:五南)。
《疫情期間裡的女性、慾望客體和代罪羊:影視再現與救贖》
新冠肺炎(Covid-19)不僅是公共健康、醫療、經濟、環境等危機,它更是一個人文學科危機。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對人文藝術領域的學術提出質疑,認為傳統人文學科的方法與視野已不足以回應當前人類世等議題,進而呼籲人文學科的科學轉向。這裡與談者指出,人文固然必須與科學結合來思考當今全球流行病、氣候變遷議題,然而,在相信科學事實並服從其權威之際,傳統人文研究在診斷和思考諸多“人類世”問題上,仍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這裡我僅以吉拉德(René Girard)的理論的“模仿三角形”(mimetic triangle)和“代罪羊”(scapegoat)理論為例,來幫助理解環境危機風險社會(risk society)下所引發出來的一些社會現象,尤其是“模仿暴力”(mimetic violence)與卸責。這裡我可以說,新冠肺炎不僅是關乎人命流行病,它同時也是一場“模仿瘟疫”(mimetic plague)。它讓我們看到了未來類似大規模危機發生時,人類面對災難的反應。這些破壞性的反應不是科學家單方面可以解決的。在佐以一些影片作為案例分析之餘,我也同時談一下電影媒體在人類世危機下可以扮演的角色。鑑於人類世危機的複雜性(其中也牽涉到包括人性本身的複雜性),科學知識和技術解決方案不應成為解決所有人類世代問題的唯一工具。人類災難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人類應對危機反應卻是不變的,因而,人文藝術學科在人類世的危機研究視閾下更顯重要。
講者
張嘉如為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 (Brooklyn College-CUNY) 的現代語言文學系正教授。學術研究包括比較生態文學電影批評 、動物批評與多物種研究和禪宗生態等,於2013年出版《全球環境想像與生態批評》,由江蘇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書獲得江蘇省新聞局2013年好書獎。曾擔任ASLE(環境與文學研究)學會的執行委員(2009-2011),目前擔任該會的輔助獎學金委員會審核委員。出版十數篇中英文的學術文章,均散見於主要中西學術專刊及英文選集裡, 亦擔任文學與學術期刊之評審,如美國文學藝術期刊編審委員、台灣中興大學《人文學報》期刊和《世界文學》雜誌等。
與談人
王柏偉現為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曾任北美館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媒介理論、當代藝術史、文化與藝術社會學、藝術/科學/科技(AST)。與人合譯有Niklas Luhmann所著《愛情作為激情:論親密性的符碼化》(台北:五南)。
《台灣社會創新發展趨勢》
我們看見「萬物聯網」。
願我們將智慧聯網。我們看見「虛擬實境」。
願我們將實境共享。我們看見「機器學習」。
願我們能協力學習。我們看見「用戶體驗」。
願我們能體驗人際。我們聽到「奇點即將接近」。但願我們惦記:「眾點」就在這裡。
講者 唐鳳
1981年出生於台北,現為行政院政務委員。身上所有的奇思怪想,都來自14歲起因不習慣傳統教育選擇在家自學,是新一代認定的「大聰明者」。在被時任行政院長林全延攬入閣以前,曾擔任蘋果公司的顧問,並在數位治理領域深耕已久。上任至今以靈活思考撼動僵化的政府作為,並持續將數位技術導入公務體系,加速公民科技的成長與茁壯。
與談人 黃建宏
現職為關渡美術館館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所長、知名策展人,從事關於影像與策展的研究。同時也書寫電影、當代藝術與表演藝術的評論,並從事法國當代理論,如德勒茲(Gilles Deleuze)、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與洪席耶等人著作的翻譯。著作有2010年的《一種獨立論述》、2013年的《蒙太奇的微笑》、2018年《潛殖絮語》。並於2007年開始接觸策展,2015【亞洲展覽史展覽】、【失調的和諧】(首爾)、2016【失調的和諧】(廣島、台北)、【檔案穿越法】、2017年 【失調的和諧】(北京)、2018年 【穿越-正義科技@潛殖】(台北)、2019年 【災難的靈視】(台北)、2020年 【五月共感:民主中的众流】(台北)。
《台灣社會創新發展趨勢》
我們看見「萬物聯網」。
願我們將智慧聯網。我們看見「虛擬實境」。
願我們將實境共享。我們看見「機器學習」。
願我們能協力學習。我們看見「用戶體驗」。
願我們能體驗人際。我們聽到「奇點即將接近」。但願我們惦記:「眾點」就在這裡。
講者 唐鳳
1981年出生於台北,現為行政院政務委員。身上所有的奇思怪想,都來自14歲起因不習慣傳統教育選擇在家自學,是新一代認定的「大聰明者」。在被時任行政院長林全延攬入閣以前,曾擔任蘋果公司的顧問,並在數位治理領域深耕已久。上任至今以靈活思考撼動僵化的政府作為,並持續將數位技術導入公務體系,加速公民科技的成長與茁壯。
與談人 黃建宏
現職為關渡美術館館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所長、知名策展人,從事關於影像與策展的研究。同時也書寫電影、當代藝術與表演藝術的評論,並從事法國當代理論,如德勒茲(Gilles Deleuze)、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與洪席耶等人著作的翻譯。著作有2010年的《一種獨立論述》、2013年的《蒙太奇的微笑》、2018年《潛殖絮語》。並於2007年開始接觸策展,2015【亞洲展覽史展覽】、【失調的和諧】(首爾)、2016【失調的和諧】(廣島、台北)、【檔案穿越法】、2017年 【失調的和諧】(北京)、2018年 【穿越-正義科技@潛殖】(台北)、2019年 【災難的靈視】(台北)、2020年 【五月共感:民主中的众流】(台北)。
回上頁
分享到
分享到Facebook(另開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視窗)
個人資料使用同意書
關渡美術館(以下稱本館)網站進行活動報名時,為落實個人資料之保護,依《個人資料保護法》第8條規定進行蒐集前之告知,您同意以下內容並於勾選同意後進行下一步。
▍個資聲明
本館遵守中華民國「個人資料保護法」之規範,您所填寫之聯絡資訊僅供本館溝通或公務之聯繫,保障用戶隱私權益,保證不對外公開或移作其他目的使用,您在本館網站活動的個人隱私權,本館網站絕對尊重並予以保護。
▍報名切結
本人所提供相關資料,確實無誤,並同意依照貴館檔期、展覽之安排及簡章之規定辦理。
當您勾選「我已閱讀並同意」時,即表示您願意以電子文件之方式行使法律所賦予同意之權利,並具有書面同意之效果
關渡美術館(以下稱本館)網站進行活動報名時,為落實個人資料之保護,依《個人資料保護法》第8條規定進行蒐集前之告知,您同意以下內容並於勾選同意後進行下一步。
▍個資聲明
本館遵守中華民國「個人資料保護法」之規範,您所填寫之聯絡資訊僅供本館溝通或公務之聯繫,保障用戶隱私權益,保證不對外公開或移作其他目的使用,您在本館網站活動的個人隱私權,本館網站絕對尊重並予以保護。
▍報名切結
本人所提供相關資料,確實無誤,並同意依照貴館檔期、展覽之安排及簡章之規定辦理。
當您勾選「我已閱讀並同意」時,即表示您願意以電子文件之方式行使法律所賦予同意之權利,並具有書面同意之效果
登入
申辦帳號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報名前請先登入,如果您尚未擁有帳號,請先點選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您可以點選 "開始報名" ,完成報名流程後,系統會自動為您建立本網帳號。
開始報名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報名名單
報名限額
0
人,目前報名人數
0
人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