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橫山豐水—陳亮璇個展》藝術家對談
:::
《橫山豐水—陳亮璇個展》藝術家對談
公告日期 2024.09.05
活動日期 _ 2024年9月26日(四)13:30-15:00
活動費用 _ 免費
活動地點 _ 北藝大美術學院F215教室
《橫山豐水—陳亮璇個展》藝術家對談
時間:2024/9/26(四)13:30-15:00
地點:北藝大美術學院F215教室
藝術家:陳亮璇
與談人:林怡秀(影像研究與藝術評論、文字創作者)
主持人:黃建宏(關渡美術館 館長)
《橫山豐水—陳亮璇個展》藝術家對談
時間:2024/9/26(四)13:30-15:00
地點:北藝大美術學院F215教室
藝術家:陳亮璇
與談人:林怡秀(影像研究與藝術評論、文字創作者)
主持人:黃建宏(關渡美術館 館長)
活動介紹
本次對談將邀請影像研究與藝術評論、文字創作者林怡秀,與藝術家陳亮璇,從「平成三十一年二月秋芳梨樹」(2019)背後細膩複雜的勞動力和產業生態出發,討論藝術家鏡頭底下所揭開的日常生活碎片,並從其所指向的不同時間向度—關於梨農的、產業流程的、消費者的時間—創造各自殊異的敘事角度與感知可能。
活動介紹
本次對談將邀請影像研究與藝術評論、文字創作者林怡秀,與藝術家陳亮璇,從「平成三十一年二月秋芳梨樹」(2019)背後細膩複雜的勞動力和產業生態出發,討論藝術家鏡頭底下所揭開的日常生活碎片,並從其所指向的不同時間向度—關於梨農的、產業流程的、消費者的時間—創造各自殊異的敘事角度與感知可能。
藝術家介紹
陳亮璇
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芝加哥藝術學院電影與錄像及多媒體藝術碩士。展覽經歷包含:海桐藝術中心個展(2019);2020於上海影像週OCAT放映(2020)、DUMBO OPEN STUDIO、台北美術館「藍天之下」 ; 廣州時代美術館「比賽繼續、舞台留下」、秋吉台國際藝術村「Trans2018_19」(2019);以及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美術獎(2017)、巴黎抒情愜意數位科技藝術中心/柏林世界文化之家「相遇國際錄像藝術節」、臺南新光影城實驗片競賽「南方影展」、法國紀錄/前進替代空間「實驗紀錄片:尋常中的不尋常―陳亮璇與栗原美慧」(2017)、芝加哥豐城藝廊「15」(2015);巴黎梅達羅文化中心/柏林跨媒體藝術節匈牙利文化中心/林茲電子藝術節/馬賽錄像瞬間藝術節「分裂─台灣2.0當代數位藝術展」(2014)等。獲獎經歷包含:台北美術獎-優選(2017)、世安美學獎(2011)等。

陳亮璇的作品大多嘗試於空間中部署接續時段的時空之旅,站在攝影機後方的她,運用影像之於敘事、聲音之於空間裝置,且混合實驗紀錄片與家庭錄影帶的呈現手法,創造一個揉合臺灣日常生活、個人記憶以及夢境的超現實場域。
藝術家介紹
陳亮璇
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芝加哥藝術學院電影與錄像及多媒體藝術碩士。展覽經歷包含:海桐藝術中心個展(2019);2020於上海影像週OCAT放映(2020)、DUMBO OPEN STUDIO、台北美術館「藍天之下」 ; 廣州時代美術館「比賽繼續、舞台留下」、秋吉台國際藝術村「Trans2018_19」(2019);以及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美術獎(2017)、巴黎抒情愜意數位科技藝術中心/柏林世界文化之家「相遇國際錄像藝術節」、臺南新光影城實驗片競賽「南方影展」、法國紀錄/前進替代空間「實驗紀錄片:尋常中的不尋常―陳亮璇與栗原美慧」(2017)、芝加哥豐城藝廊「15」(2015);巴黎梅達羅文化中心/柏林跨媒體藝術節匈牙利文化中心/林茲電子藝術節/馬賽錄像瞬間藝術節「分裂─台灣2.0當代數位藝術展」(2014)等。獲獎經歷包含:台北美術獎-優選(2017)、世安美學獎(2011)等。

陳亮璇的作品大多嘗試於空間中部署接續時段的時空之旅,站在攝影機後方的她,運用影像之於敘事、聲音之於空間裝置,且混合實驗紀錄片與家庭錄影帶的呈現手法,創造一個揉合臺灣日常生活、個人記憶以及夢境的超現實場域。
與談人介紹
林怡秀
影像研究與藝術評論、文字創作者,長期擔任當代藝術類雜誌編輯、特約企劃及作者,曾任《典藏.今藝術》採訪主編,現為自由評論人、沃時文化專案總監。專長議題式專題企劃、藝術家創作觀察及跨文本研究,文章書寫與專題編輯散見於《典藏.今藝術》、《現代美術》、《Artforum中文版》、ARTalks等。
與談人介紹
林怡秀
影像研究與藝術評論、文字創作者,長期擔任當代藝術類雜誌編輯、特約企劃及作者,曾任《典藏.今藝術》採訪主編,現為自由評論人、沃時文化專案總監。專長議題式專題企劃、藝術家創作觀察及跨文本研究,文章書寫與專題編輯散見於《典藏.今藝術》、《現代美術》、《Artforum中文版》、ARTalks等。




✽本場次將同步以直播方式進行。




✽本場次將同步以直播方式進行。
【《橫山豐水—陳亮璇個展》藝術家對談】活動側記
藝術家:陳亮璇
與談人:林怡秀(影像研究與藝術評論、文字創作者)
主持人:黃建宏(關渡美術館 館長)
側記︰張朶

時間:2024/09/26(五)13:30-15:00
地點:美術學院F215教室

本場座談由關渡美術館館長黃建宏主持,邀請藝術家陳亮璇,以及藝術評論及文字工作者林怡秀對談。開場黃建宏館長先介紹了林怡秀與陳亮璇,並且特別向觀眾提及陳亮璇的創作一路以來的核心,根據黃建宏的觀察,藝術家陳亮璇的創作核心常以日常中的異常感受出發,而這樣的感受,涉及了時間感的落差,以這次的作品《橫山豐水》為例,藝術家拍攝了卓蘭農場的梨農一整年種植高接梨的紀錄。高密度的勞動對比於當代時間感的快速,細心、瑣碎的種梨過程亦是一種對時間、環境的照料。因此,黃建宏也認為在陳亮璇的作品時間感受上,有一種基於在地、草根的關注。

接著陳亮璇向觀眾播放了她2019於日本駐村時的作品《平成三十一年二月秋芳梨樹》。這是一個雙頻道的影像裝置,除了於座談現場播放影像外,藝術家更以照片向觀眾展示裝置現場。

可見左右兩邊的畫面有明顯的不同,右側的畫面中,「風」、「雨」、「雪」、「農家」等等字詞伴隨著剪影般的白色點點、下雪、下雨的動態出現;而左側的畫面則可以見到農民坐在低低的梨樹下。影片的聲音像是某種清脆的節拍,時快時慢。當影片播放完畢,陳亮璇說左側的畫面內容是梨農們將下班後的家務搬演至梨樹下面進行。因此觀眾可見在黑夜裡,年邁的梨農正在看著生活在其他城市的兒女寄來的生活照,有的人在樹下寫詩,也有的在報稅。而右側的影像中頻繁出現的白色點點,則是陳亮璇在當地的人口統計報告上看到的圖像。對此,陳亮璇也提到,秋芳梨是一歷史悠久的產業,當地人是世代都在同樣的地方種植梨子,然而近年來當代生活使人口流失愈趨嚴重。當年邁的梨農向藝術家提到百年前的祖先也從事一樣的日日的、密集的勞作時,引發了藝術家對於人與自然的時間的思考。陳亮璇體悟到,自然有自然的時間,而人在其中如小蟲子一般渺小短暫,一想到梨農上百年都以高密度的勞動與環境相處,這似乎是一個超越意識的時間感與身體感。

因為《平成三十一年二月秋芳梨樹》這件作品,也讓陳亮璇接觸到台灣的卓蘭農場的梨農,因此有了這次於關渡美術館所展出的作品《橫山豐水》。三頻道的影像裝置播放著卓蘭農場一整年不停歇的勞動,如何將日本進口的梨苗嫁接在不受歡迎的橫山梨樹上,兩者生長的的時間、區域完全不同,養成了最後一顆飽滿的「豐水梨」。在接下來的座談中,與談人林怡秀提出了她對陳亮璇的影像裝置與時間感的看法。林怡秀認為,在《橫山豐水》的影像裝置中,三頻道之間的距離使觀眾觀看影像是一斷裂的畫面,甚至有讓觀眾由豐水梨的紙箱堆積出的縫隙中觀看影像的視角。這樣的觀影經驗引發她對於影像的「距離感」產生新的體悟。她接著提及在此次的影像裝置中,幾個層次的「距離」;一是人與自然的距離——回應到藝術家一路的作品哲思,人重塑的時間環境對比自然時間環境,另是作者與拍攝對象的距離——相較於《平成三十一年二月秋芳梨樹》,林怡秀認為,《橫山豐水》裡藝術家的操作又更隱晦,也更貼近農民,還有影片內容中紀錄的「嫁接」本身帶有的政治性——在台灣的梨樹上接上日本的品種,其中包含斷裂與全球化的雜揉。藉著影像裝置的設計,向觀眾提示出了某種隱晦的、斷裂的、縫隙中的視角。

座談接近尾聲時,黃建宏館長也回應林怡秀與陳亮璇關於影像裝置的話題,究竟「影像」在當代所能夠乘載的時序是否透過裝置改變?陳亮璇的影像乘載了自身在卓蘭農場的經歷,觀者透過影像裝置的觀看視角設計,也成為陳亮璇作品中其中一個流轉中的生命,一隻小小的蟲,經過了一段並非「全貌」的時間體會。




#對談回顧 https://fb.watch/v30jrybAD_/
【《橫山豐水—陳亮璇個展》藝術家對談】活動側記
藝術家:陳亮璇
與談人:林怡秀(影像研究與藝術評論、文字創作者)
主持人:黃建宏(關渡美術館 館長)
側記︰張朶

時間:2024/09/26(五)13:30-15:00
地點:美術學院F215教室

本場座談由關渡美術館館長黃建宏主持,邀請藝術家陳亮璇,以及藝術評論及文字工作者林怡秀對談。開場黃建宏館長先介紹了林怡秀與陳亮璇,並且特別向觀眾提及陳亮璇的創作一路以來的核心,根據黃建宏的觀察,藝術家陳亮璇的創作核心常以日常中的異常感受出發,而這樣的感受,涉及了時間感的落差,以這次的作品《橫山豐水》為例,藝術家拍攝了卓蘭農場的梨農一整年種植高接梨的紀錄。高密度的勞動對比於當代時間感的快速,細心、瑣碎的種梨過程亦是一種對時間、環境的照料。因此,黃建宏也認為在陳亮璇的作品時間感受上,有一種基於在地、草根的關注。

接著陳亮璇向觀眾播放了她2019於日本駐村時的作品《平成三十一年二月秋芳梨樹》。這是一個雙頻道的影像裝置,除了於座談現場播放影像外,藝術家更以照片向觀眾展示裝置現場。

可見左右兩邊的畫面有明顯的不同,右側的畫面中,「風」、「雨」、「雪」、「農家」等等字詞伴隨著剪影般的白色點點、下雪、下雨的動態出現;而左側的畫面則可以見到農民坐在低低的梨樹下。影片的聲音像是某種清脆的節拍,時快時慢。當影片播放完畢,陳亮璇說左側的畫面內容是梨農們將下班後的家務搬演至梨樹下面進行。因此觀眾可見在黑夜裡,年邁的梨農正在看著生活在其他城市的兒女寄來的生活照,有的人在樹下寫詩,也有的在報稅。而右側的影像中頻繁出現的白色點點,則是陳亮璇在當地的人口統計報告上看到的圖像。對此,陳亮璇也提到,秋芳梨是一歷史悠久的產業,當地人是世代都在同樣的地方種植梨子,然而近年來當代生活使人口流失愈趨嚴重。當年邁的梨農向藝術家提到百年前的祖先也從事一樣的日日的、密集的勞作時,引發了藝術家對於人與自然的時間的思考。陳亮璇體悟到,自然有自然的時間,而人在其中如小蟲子一般渺小短暫,一想到梨農上百年都以高密度的勞動與環境相處,這似乎是一個超越意識的時間感與身體感。

因為《平成三十一年二月秋芳梨樹》這件作品,也讓陳亮璇接觸到台灣的卓蘭農場的梨農,因此有了這次於關渡美術館所展出的作品《橫山豐水》。三頻道的影像裝置播放著卓蘭農場一整年不停歇的勞動,如何將日本進口的梨苗嫁接在不受歡迎的橫山梨樹上,兩者生長的的時間、區域完全不同,養成了最後一顆飽滿的「豐水梨」。在接下來的座談中,與談人林怡秀提出了她對陳亮璇的影像裝置與時間感的看法。林怡秀認為,在《橫山豐水》的影像裝置中,三頻道之間的距離使觀眾觀看影像是一斷裂的畫面,甚至有讓觀眾由豐水梨的紙箱堆積出的縫隙中觀看影像的視角。這樣的觀影經驗引發她對於影像的「距離感」產生新的體悟。她接著提及在此次的影像裝置中,幾個層次的「距離」;一是人與自然的距離——回應到藝術家一路的作品哲思,人重塑的時間環境對比自然時間環境,另是作者與拍攝對象的距離——相較於《平成三十一年二月秋芳梨樹》,林怡秀認為,《橫山豐水》裡藝術家的操作又更隱晦,也更貼近農民,還有影片內容中紀錄的「嫁接」本身帶有的政治性——在台灣的梨樹上接上日本的品種,其中包含斷裂與全球化的雜揉。藉著影像裝置的設計,向觀眾提示出了某種隱晦的、斷裂的、縫隙中的視角。

座談接近尾聲時,黃建宏館長也回應林怡秀與陳亮璇關於影像裝置的話題,究竟「影像」在當代所能夠乘載的時序是否透過裝置改變?陳亮璇的影像乘載了自身在卓蘭農場的經歷,觀者透過影像裝置的觀看視角設計,也成為陳亮璇作品中其中一個流轉中的生命,一隻小小的蟲,經過了一段並非「全貌」的時間體會。




#對談回顧 https://fb.watch/v30jrybAD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