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回上頁
:::
《饒愛琴伊命雙個展:饒愛琴—斜對角的發酵&伊命.瑪法琉—生命只在此山中》藝術家×策展人講座
公告日期 2023.04.09
活動日期 _
2023年4月29日(六)14:00-16:00
活動費用 _
免費
活動地點 _
關渡美術館 G101展覽廳
《饒愛琴伊命雙個展:饒愛琴—斜對角的發酵&伊命.瑪法琉—生命只在此山中》藝術家×策展人講座
時間|4月29日(六)14:00-16:00
引言人|黃建宏 館長
主持人|策展人 黃瀞瑩、李韻儀
與談人|饒愛琴、伊命.瑪法琉
地點|關渡美術館 G101展覽廳
《饒愛琴伊命雙個展:饒愛琴—斜對角的發酵&伊命.瑪法琉—生命只在此山中》藝術家×策展人講座
時間|4月29日(六)14:00-16:00
引言人|黃建宏 館長
主持人|策展人 黃瀞瑩、李韻儀
與談人|饒愛琴、伊命.瑪法琉
地點|關渡美術館 G101展覽廳
活動介紹
「饒愛琴—斜對角的發酵」與「伊命.瑪法琉—生命只在此山中」,分別由黃瀞瑩、李韻儀策畫,作為2022年關渡雙年展「藝術社會的時間:關渡雙年展如何原民化﹖」帶狀個展壓軸最終場,「饒愛琴—斜對角的發酵」展出藝術家自1999起至2023年間,透過油畫創作、行動實踐與材質實驗,所開展出的創作生活路徑。「伊命.瑪法琉—生命只在此山中」一展則從伊命.瑪法琉2007年首次個展出發,階段性地回顧及展望「漂流木」此一材質,如何與藝術家的生命認同、當代原住民族共同處境同韻。
本講座由策展人黃瀞瑩、李韻儀主持,將從兩位藝術家在關美館一樓展覽廳所共同打造的自然生活美學空間為起點,討論因創作與環境空間的緊密融合,兩位藝術家在回應自然與環境多樣性的同時,如何就地體現物質、時間、空間與環境之間更為有機的關係,以及在與自然相伴相生的故事中,原生於桃園龍潭的饒愛琴與來自臺東卑南族卡大地布部落(知本)的伊命·瑪法琉,又是如何發展出個人與天地相接、置身於生態環境中的生命觀及創作觀。
活動介紹
「饒愛琴—斜對角的發酵」與「伊命.瑪法琉—生命只在此山中」,分別由黃瀞瑩、李韻儀策畫,作為2022年關渡雙年展「藝術社會的時間:關渡雙年展如何原民化﹖」帶狀個展壓軸最終場,「饒愛琴—斜對角的發酵」展出藝術家自1999起至2023年間,透過油畫創作、行動實踐與材質實驗,所開展出的創作生活路徑。「伊命.瑪法琉—生命只在此山中」一展則從伊命.瑪法琉2007年首次個展出發,階段性地回顧及展望「漂流木」此一材質,如何與藝術家的生命認同、當代原住民族共同處境同韻。
本講座由策展人黃瀞瑩、李韻儀主持,將從兩位藝術家在關美館一樓展覽廳所共同打造的自然生活美學空間為起點,討論因創作與環境空間的緊密融合,兩位藝術家在回應自然與環境多樣性的同時,如何就地體現物質、時間、空間與環境之間更為有機的關係,以及在與自然相伴相生的故事中,原生於桃園龍潭的饒愛琴與來自臺東卑南族卡大地布部落(知本)的伊命·瑪法琉,又是如何發展出個人與天地相接、置身於生態環境中的生命觀及創作觀。
主持人介紹
黃瀞瑩
現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長期關注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與相關參與性實踐計畫。文章與主編之專題散見於《藝術認證》、《藝術觀點ACT》、《Pulima Link》。曾策展《井底計畫(2):autofree》、《微分影像》、《都蘭印象》(協同策展)、《繪.路》等展。
李韻儀
2001年為蒐集論文資料而移居臺東,十餘年來致力於臺灣東海岸視覺藝術創作發展的紀錄、觀察與論述,曾任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策展人(2017~2022),並策畫2020年《邊界都蘭~想像與實踐》(與賴純純共同策展)、2021年《身即部落~紮根在流動中的原住民當代藝術》等展。
主持人介紹
黃瀞瑩
現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長期關注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與相關參與性實踐計畫。文章與主編之專題散見於《藝術認證》、《藝術觀點ACT》、《Pulima Link》。曾策展《井底計畫(2):autofree》、《微分影像》、《都蘭印象》(協同策展)、《繪.路》等展。
李韻儀
2001年為蒐集論文資料而移居臺東,十餘年來致力於臺灣東海岸視覺藝術創作發展的紀錄、觀察與論述,曾任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策展人(2017~2022),並策畫2020年《邊界都蘭~想像與實踐》(與賴純純共同策展)、2021年《身即部落~紮根在流動中的原住民當代藝術》等展。
藝術家介紹
饒愛琴
原生於桃園龍潭,自兒時起便常於埤塘與河流間泅泳、攀登高山峻嶺,累積出在自然曠野中的身體力行與深度共鳴的經驗。1998年後定居臺東知本「卡大地布」部落,開始進行油畫、裝置與公共藝術創作至今。曾參與2002年與2022年意識部落於金樽海灘的集體生活行動。自2005年參與「洄瀾國際創作營」後,逐漸摸索出「搭帳篷」的自我駐村、就地創作的生產模式。其創作主軸,時常從私我的瞬間感知或記憶片刻中出發,透過開敞於環境或畫布中的身體互動,而能夠將潛在的生命訊息轉化為一種具有擴散性與穿透性的感知平面。在各項藝術類型中,皆發展出極具個人屬性的美學語彙。2011年為抵禦「美麗灣開發案」,率先與友人以「搭帳篷」的行動駐守杉原海灘,並促成東海岸藝術社群後續的環境抗爭行動。是一位始終深具行動力的藝術實踐者。
伊命.瑪法琉
臺東卡大地布部落(知本)的卑南族人,投入漂流木雕塑創作二十餘年,早期作品以半寫實半抽象的幾何造型,作直白但又跳躍式的部落文化生活敘事。2008年受邀至法屬新喀里多尼亞的「棲包屋文化中心」駐村交流,以及2009年重創南臺灣的莫拉克風災,種種他方與此地的撞擊,促使藝術家開始從傳統文化經驗的敘事型態,逐漸轉向為透過漂流木自身的結構,嘗試去訴說全球原住民族身處於當代人類世環境中被剝奪的共同處境。2012年《拿走系列》獲首屆Pulima藝術獎首獎,並獲得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2020年「饒愛琴伊命工作室」正式成立並開放,由兩人共同打造的自然生活美學空間,體現他們各自獨立卻又彼此互為完整的伴侶關係。伊命目前正計畫和撒可努的獵人學校合作,成立漂流木學校。
藝術家介紹
饒愛琴
原生於桃園龍潭,自兒時起便常於埤塘與河流間泅泳、攀登高山峻嶺,累積出在自然曠野中的身體力行與深度共鳴的經驗。1998年後定居臺東知本「卡大地布」部落,開始進行油畫、裝置與公共藝術創作至今。曾參與2002年與2022年意識部落於金樽海灘的集體生活行動。自2005年參與「洄瀾國際創作營」後,逐漸摸索出「搭帳篷」的自我駐村、就地創作的生產模式。其創作主軸,時常從私我的瞬間感知或記憶片刻中出發,透過開敞於環境或畫布中的身體互動,而能夠將潛在的生命訊息轉化為一種具有擴散性與穿透性的感知平面。在各項藝術類型中,皆發展出極具個人屬性的美學語彙。2011年為抵禦「美麗灣開發案」,率先與友人以「搭帳篷」的行動駐守杉原海灘,並促成東海岸藝術社群後續的環境抗爭行動。是一位始終深具行動力的藝術實踐者。
伊命.瑪法琉
臺東卡大地布部落(知本)的卑南族人,投入漂流木雕塑創作二十餘年,早期作品以半寫實半抽象的幾何造型,作直白但又跳躍式的部落文化生活敘事。2008年受邀至法屬新喀里多尼亞的「棲包屋文化中心」駐村交流,以及2009年重創南臺灣的莫拉克風災,種種他方與此地的撞擊,促使藝術家開始從傳統文化經驗的敘事型態,逐漸轉向為透過漂流木自身的結構,嘗試去訴說全球原住民族身處於當代人類世環境中被剝奪的共同處境。2012年《拿走系列》獲首屆Pulima藝術獎首獎,並獲得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2020年「饒愛琴伊命工作室」正式成立並開放,由兩人共同打造的自然生活美學空間,體現他們各自獨立卻又彼此互為完整的伴侶關係。伊命目前正計畫和撒可努的獵人學校合作,成立漂流木學校。
*本講座以中文進行。
*本講座以中文進行。
講座回顧|原民創作的姿態:《饒愛琴伊命雙個展》藝術家×策展人講座
文/傅達仁
《饒愛琴伊命雙個展》藝術家×策展人講座於4/29(六)下午舉行,由《饒愛琴—斜對角的發酵》策展人黃瀞瑩、《伊命·瑪法琉—生命只在此山中》策展人李韻儀擔任主持人,關渡美術館館長黃建宏於開場時,以引言人的身份感謝策展人及藝術家將部落藝術、原民性帶進關美館。
李韻儀首先提到本次展覽是藝術家在酒過三巡時許下的承諾,但隔天酒醒後卻開始對這個承諾感到擔憂。《生命只在此山中》作為藝術家睽違近十年的個展,為了將展現自身生命力的作品置放到白盒子空間裡,伊命把台東工作室中所有作品都帶到了台北。
兩位策展人以不同的視野、距離觀看兩位藝術家的作品:李韻儀提到他與黃瀞瑩第一次見到饒愛琴與伊命的時候,兩個人都還是來自都市的研究生,當初看到他們的家建立在山坡農地上,無牆建築的家徒四壁或全裸的獵人等,無不帶給她新的刺激。
而回顧2002年春天一群人集結在東海岸、都蘭糖廠,過著無水、無電跟自然相處、純粹的創作者之間的對話,兩位藝術家堅持了二十年的創作。去年(2022年)春天原班人馬加上一些新的朋友回到意識部落考古,找到了回憶的記載,饒愛琴於本次個展中的<花磚系列>正是在此時此地創作出來。李韻儀指出,東海岸的創作濃縮了土生土長的原住民及不同族群間的相互滋養。
在饒愛琴最初接獲關美館雙個展邀請時,她逞強表示不希望與伊命一起展出,但隔天酒醒隨即後悔。談及自身的創作過程,饒愛琴說道當時找了兩位策展人一起去東海岸釣蝦單純地喝酒聽海的聲音、看星星,在安定的生活中完成<花磚系列>。而在籌辦展覽的過程當中,伊命常常一大早便開車出去釣魚,此舉常常讓策展人及饒愛琴為伊命的創作進度趕到緊張,伊命則表示他在沒有想法感到緊張的時候就會跑到海邊去找靈感。延續伊命往海邊跑的話題,李韻儀特別提到伊命2012年獲Pulima藝術獎的作品,正是伊命在海邊的日光小站駐村時的創作,回顧其創作將會發現伊命皆是在駐村期間創作能量大爆發。
黃瀞瑩接著表示,她於2005年開始參與高美館南島當代藝術計畫人物特寫採訪專欄時,第二位採訪的藝術家正是伊命。她提到伊命的創作從木雕到東海岸,有從抽象表現到現今風格的轉換。伊命因開始關注高山種植及火車為了穿越山體,挖鑿山洞對大自然的破壞,所以開始有了轉向。
黃瀞瑩指出因南島當代藝術計畫前往部落時,發現不一定要有血緣,才有原民性,新移民、年輕人可以透過時間逐漸變成自己的狀態。回到本次展覽,黃瀞瑩將《斜對角的發酵》分成三個部分:一﹒1999年以來的寫生作品,20年來藝術家透過自己的身體丈量土地、二﹒過去藝術家作為平面設計師,運用色彩所進行的創作、三﹒在部落中的活動過程。
饒愛琴於1998年赴東海岸旅行一個月,在石梯坪與伊命相識相戀,因此跟石梯坪有特殊的情感連結。饒愛琴偏好透過搭帳篷去召喚創作狀態,她在金樽搭帳篷時透過當地的土去製作了<花磚系列>。饒愛琴認為女人比男人更適合野外生活,其創作是關於女性在野外生活如何蓋自己的家。
黃建宏館長補充提到與伊命跟饒愛琴跟伊命相識的緣分,是當時帶學生去東海岸考察,最後參加了饒愛琴的生日派對。饒愛琴以輕鬆的方式帶領大家去參觀工作室,而伊命則以嚴肅的方式去帶領大家參觀。黃建宏館長在展覽規劃時,最為憂慮的正是作品進入到美術館的白盒子空間,將會脫離其原有的脈絡,也提到關渡雙年展轉向原民性的討論,提出對時間、地方的重新思考。
李韻儀接續提到關美館現在正在館內展出的三檔展覽在原民性的討論上具有對話的趣味,《一路上的風景-李旭彬個展》討論漢人走進獵人與獵人的獵徑,以找出與島嶼的關係,《斷頭鬼之夢─梁廷毓個展》觸及原漢、原客之間的邊界性及獵人頭、自然靈及神鬼的議題,回到饒愛琴與伊命的雙個展,則是回到生活、身體性,三檔展覽以不同的觀點去看相同的事件。
而最後的問答時間,藝術家與策展人、現場觀眾針對創作脈絡的轉換,以及個人對原民性的認識及實踐,進行了相當精采的對話及討論。
講座回顧|原民創作的姿態:《饒愛琴伊命雙個展》藝術家×策展人講座
文/傅達仁
《饒愛琴伊命雙個展》藝術家×策展人講座於4/29(六)下午舉行,由《饒愛琴—斜對角的發酵》策展人黃瀞瑩、《伊命·瑪法琉—生命只在此山中》策展人李韻儀擔任主持人,關渡美術館館長黃建宏於開場時,以引言人的身份感謝策展人及藝術家將部落藝術、原民性帶進關美館。
李韻儀首先提到本次展覽是藝術家在酒過三巡時許下的承諾,但隔天酒醒後卻開始對這個承諾感到擔憂。《生命只在此山中》作為藝術家睽違近十年的個展,為了將展現自身生命力的作品置放到白盒子空間裡,伊命把台東工作室中所有作品都帶到了台北。
兩位策展人以不同的視野、距離觀看兩位藝術家的作品:李韻儀提到他與黃瀞瑩第一次見到饒愛琴與伊命的時候,兩個人都還是來自都市的研究生,當初看到他們的家建立在山坡農地上,無牆建築的家徒四壁或全裸的獵人等,無不帶給她新的刺激。
而回顧2002年春天一群人集結在東海岸、都蘭糖廠,過著無水、無電跟自然相處、純粹的創作者之間的對話,兩位藝術家堅持了二十年的創作。去年(2022年)春天原班人馬加上一些新的朋友回到意識部落考古,找到了回憶的記載,饒愛琴於本次個展中的<花磚系列>正是在此時此地創作出來。李韻儀指出,東海岸的創作濃縮了土生土長的原住民及不同族群間的相互滋養。
在饒愛琴最初接獲關美館雙個展邀請時,她逞強表示不希望與伊命一起展出,但隔天酒醒隨即後悔。談及自身的創作過程,饒愛琴說道當時找了兩位策展人一起去東海岸釣蝦單純地喝酒聽海的聲音、看星星,在安定的生活中完成<花磚系列>。而在籌辦展覽的過程當中,伊命常常一大早便開車出去釣魚,此舉常常讓策展人及饒愛琴為伊命的創作進度趕到緊張,伊命則表示他在沒有想法感到緊張的時候就會跑到海邊去找靈感。延續伊命往海邊跑的話題,李韻儀特別提到伊命2012年獲Pulima藝術獎的作品,正是伊命在海邊的日光小站駐村時的創作,回顧其創作將會發現伊命皆是在駐村期間創作能量大爆發。
黃瀞瑩接著表示,她於2005年開始參與高美館南島當代藝術計畫人物特寫採訪專欄時,第二位採訪的藝術家正是伊命。她提到伊命的創作從木雕到東海岸,有從抽象表現到現今風格的轉換。伊命因開始關注高山種植及火車為了穿越山體,挖鑿山洞對大自然的破壞,所以開始有了轉向。
黃瀞瑩指出因南島當代藝術計畫前往部落時,發現不一定要有血緣,才有原民性,新移民、年輕人可以透過時間逐漸變成自己的狀態。回到本次展覽,黃瀞瑩將《斜對角的發酵》分成三個部分:一﹒1999年以來的寫生作品,20年來藝術家透過自己的身體丈量土地、二﹒過去藝術家作為平面設計師,運用色彩所進行的創作、三﹒在部落中的活動過程。
饒愛琴於1998年赴東海岸旅行一個月,在石梯坪與伊命相識相戀,因此跟石梯坪有特殊的情感連結。饒愛琴偏好透過搭帳篷去召喚創作狀態,她在金樽搭帳篷時透過當地的土去製作了<花磚系列>。饒愛琴認為女人比男人更適合野外生活,其創作是關於女性在野外生活如何蓋自己的家。
黃建宏館長補充提到與伊命跟饒愛琴跟伊命相識的緣分,是當時帶學生去東海岸考察,最後參加了饒愛琴的生日派對。饒愛琴以輕鬆的方式帶領大家去參觀工作室,而伊命則以嚴肅的方式去帶領大家參觀。黃建宏館長在展覽規劃時,最為憂慮的正是作品進入到美術館的白盒子空間,將會脫離其原有的脈絡,也提到關渡雙年展轉向原民性的討論,提出對時間、地方的重新思考。
李韻儀接續提到關美館現在正在館內展出的三檔展覽在原民性的討論上具有對話的趣味,《一路上的風景-李旭彬個展》討論漢人走進獵人與獵人的獵徑,以找出與島嶼的關係,《斷頭鬼之夢─梁廷毓個展》觸及原漢、原客之間的邊界性及獵人頭、自然靈及神鬼的議題,回到饒愛琴與伊命的雙個展,則是回到生活、身體性,三檔展覽以不同的觀點去看相同的事件。
而最後的問答時間,藝術家與策展人、現場觀眾針對創作脈絡的轉換,以及個人對原民性的認識及實踐,進行了相當精采的對話及討論。
回上頁
分享到
分享到Facebook(另開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視窗)
個人資料使用同意書
關渡美術館(以下稱本館)網站進行活動報名時,為落實個人資料之保護,依《個人資料保護法》第8條規定進行蒐集前之告知,您同意以下內容並於勾選同意後進行下一步。
▍個資聲明
本館遵守中華民國「個人資料保護法」之規範,您所填寫之聯絡資訊僅供本館溝通或公務之聯繫,保障用戶隱私權益,保證不對外公開或移作其他目的使用,您在本館網站活動的個人隱私權,本館網站絕對尊重並予以保護。
▍報名切結
本人所提供相關資料,確實無誤,並同意依照貴館檔期、展覽之安排及簡章之規定辦理。
當您勾選「我已閱讀並同意」時,即表示您願意以電子文件之方式行使法律所賦予同意之權利,並具有書面同意之效果
關渡美術館(以下稱本館)網站進行活動報名時,為落實個人資料之保護,依《個人資料保護法》第8條規定進行蒐集前之告知,您同意以下內容並於勾選同意後進行下一步。
▍個資聲明
本館遵守中華民國「個人資料保護法」之規範,您所填寫之聯絡資訊僅供本館溝通或公務之聯繫,保障用戶隱私權益,保證不對外公開或移作其他目的使用,您在本館網站活動的個人隱私權,本館網站絕對尊重並予以保護。
▍報名切結
本人所提供相關資料,確實無誤,並同意依照貴館檔期、展覽之安排及簡章之規定辦理。
當您勾選「我已閱讀並同意」時,即表示您願意以電子文件之方式行使法律所賦予同意之權利,並具有書面同意之效果
登入
申辦帳號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報名前請先登入,如果您尚未擁有帳號,請先點選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您可以點選 "開始報名" ,完成報名流程後,系統會自動為您建立本網帳號。
開始報名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報名名單
報名限額
0
人,目前報名人數
0
人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