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關渡美術館

作品保鮮術—蒐藏機構與外部時基媒體修護師的雙向交流
:::
作品保鮮術—蒐藏機構與外部時基媒體修護師的雙向交流
公告日期 2023.12.20
活動日期 _ 2024年1月6日(六)下午3:00-6:00
活動費用 _ 免費
活動地點 _ 關渡美術館三樓視聽室
【NEW】會議手冊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CpOc3DuhARGYGkkyOCEU6Cyk8WR6ab2N/view?usp=sharing
【NEW】會議手冊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CpOc3DuhARGYGkkyOCEU6Cyk8WR6ab2N/view?usp=sharing
「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專題講座
作品保鮮術—蒐藏機構與外部時基媒體修護師的雙向交流

時間:2024/1/6 ㊅ 台灣時間下午3點-6點
地點:關渡美術館 三樓視聽室

「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專題講座
作品保鮮術—蒐藏機構與外部時基媒體修護師的雙向交流

時間:2024/1/6 ㊅ 台灣時間下午3點-6點
地點:關渡美術館 三樓視聽室

活動介紹
座落於臺北藝術大學的關渡美術館,自開館以來持續以捐贈的方式,將許多與美術館自身及北藝大有特別淵源的藝術作品納藏,其所累積的典藏品媒材多樣性,並不亞於大型公部門美術館,當中不乏許多由校內師長捐贈或經由關渡美術館展出後,成為館藏的新媒體藝術作品。

2021年開始,關美館與民間團隊——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合作,逐年由外部媒體藝術保存研究者定期進駐館內,檢視其作品保存狀況,提供館方保存建議以優化美術館典藏保存基礎建設。本講座為科藝典藏計畫第四期之成果發表,除了關渡美術館館員及兩位合作的計畫成員分享計畫成果以外,也分別邀請來自德國以及法國的私人媒體藝術修護師,分享他們與當地蒐藏機構的協作經驗。
活動介紹
座落於臺北藝術大學的關渡美術館,自開館以來持續以捐贈的方式,將許多與美術館自身及北藝大有特別淵源的藝術作品納藏,其所累積的典藏品媒材多樣性,並不亞於大型公部門美術館,當中不乏許多由校內師長捐贈或經由關渡美術館展出後,成為館藏的新媒體藝術作品。

2021年開始,關美館與民間團隊——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合作,逐年由外部媒體藝術保存研究者定期進駐館內,檢視其作品保存狀況,提供館方保存建議以優化美術館典藏保存基礎建設。本講座為科藝典藏計畫第四期之成果發表,除了關渡美術館館員及兩位合作的計畫成員分享計畫成果以外,也分別邀請來自德國以及法國的私人媒體藝術修護師,分享他們與當地蒐藏機構的協作經驗。
與談人暨與談講題
與談人簡介
Andreas Weisser(時基媒體藝術作品保存顧問)

保存時基媒體藝術:透過與外部專家合作橋接空缺
Preserving Time-Based Media: Bridging Gaps through Collaboration with External Specialists

Andreas Weisser畢業於德國科隆應用科技大學保存與修復學程。自2003年以來他身職時基媒體修護師和音像典藏品的保存經理。他的諮詢工作側重於支持公共和私人收藏,對當代藝術、光藝術、和時基媒體藝術的類比與數位的長期保存和儲藏。2015年,他以兼職身份加入慕尼黑多納研究機構(Doerner Institute),負責保存維護現代繪畫館(Pinakothek der Moderne)和布蘭德霍斯特博物館(Museum Brandhorst)的時基媒體藝術典藏。2019年,他與安娜・謝夫勒博士共同創辦了“保存即服務(Preservation as a Service)”。憑藉他們的共同專業知識,在藝術史和保存維護的交叉領域為藝術與文化產業制定整體及可持續的保存策略。他曾在科隆和柏林的應用科記大學講授保存維護課程,以及與謝夫勒博士一起擔任阿姆斯特丹大學客座講師。從2012年到2014年,擔任德國之聲學院在北非和中東的顧問,及2020年擔任印度歌德學院的顧問。
與談人暨與談講題
Andreas Weisser(時基媒體藝術作品保存顧問)

保存時基媒體藝術:透過與外部專家合作橋接空缺
Preserving Time-Based Media: Bridging Gaps through Collaboration with External Specialists

與談人簡介
Andreas Weisser畢業於德國科隆應用科技大學保存與修復學程。自2003年以來他身職時基媒體修護師和音像典藏品的保存經理。他的諮詢工作側重於支持公共和私人收藏,對當代藝術、光藝術、和時基媒體藝術的類比與數位的長期保存和儲藏。2015年,他以兼職身份加入慕尼黑多納研究機構(Doerner Institute),負責保存維護現代繪畫館(Pinakothek der Moderne)和布蘭德霍斯特博物館(Museum Brandhorst)的時基媒體藝術典藏。2019年,他與安娜・謝夫勒博士共同創辦了“保存即服務(Preservation as a Service)”。憑藉他們的共同專業知識,在藝術史和保存維護的交叉領域為藝術與文化產業制定整體及可持續的保存策略。他曾在科隆和柏林的應用科記大學講授保存維護課程,以及與謝夫勒博士一起擔任阿姆斯特丹大學客座講師。從2012年到2014年,擔任德國之聲學院在北非和中東的顧問,及2020年擔任印度歌德學院的顧問。
Alexandre Michaan(媒體藝術修護師)

法國博物館中有關媒體藝術的保存與典藏品管理的挑戰
The challenges of media art conservation and collection management in French museums
Alexandre Michaan是一位在巴黎工作的媒體藝術修護師。在法國文化遺產國家學院畢業後,他曾在阿姆斯特丹LIMA的修護實驗室進行短期停留,主要從事對於基於CD-ROM的過時軟體藝術品的修護工作。自2013年以來,他一直專注於維護因技術過時而受到威脅的影像及音像藝術品。目前,他作為一名研究人員,正在聖艾蒂安大學(Université de Saint-Etienne)攻讀關於媒體藝術品保存檔案化的博士學位。在過去的幾年裡,他曾在龐畢度藝術中心(Centre Pompidou)工作,負責錄像藏品的數位化工作,以及對克里斯·馬可(Chris Marker)的錄像和電腦裝置作品《Zapping Zone》的保存研究。
Alexandre Michaan(媒體藝術修護師)

法國博物館中有關媒體藝術的保存與典藏品管理的挑戰
The challenges of media art conservation and collection management in French museums
Alexandre Michaan是一位在巴黎工作的媒體藝術修護師。在法國文化遺產國家學院畢業後,他曾在阿姆斯特丹LIMA的修護實驗室進行短期停留,主要從事對於基於CD-ROM的過時軟體藝術品的修護工作。自2013年以來,他一直專注於維護因技術過時而受到威脅的影像及音像藝術品。目前,他作為一名研究人員,正在聖艾蒂安大學(Université de Saint-Etienne)攻讀關於媒體藝術品保存檔案化的博士學位。在過去的幾年裡,他曾在龐畢度藝術中心(Centre Pompidou)工作,負責錄像藏品的數位化工作,以及對克里斯·馬可(Chris Marker)的錄像和電腦裝置作品《Zapping Zone》的保存研究。
謝宜樺(關渡美術館典藏展覽組專員)

留下SOP:關渡美術館媒體作品典藏初學之路
Please Keep the SOP: A Beginner's Trajectory to Collecting Media Art Works in the KdMoFA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創作組,從事木刻版畫及散文創作。現為關渡美術館展覽組及典藏組專員。與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合作期間,經歷館內典藏品《離位》之提借,並完成《離位》於北藝大科藝館的展示版本紀錄及藝術家袁廣鳴訪談。
謝宜樺(關渡美術館典藏展覽組專員)

留下SOP:關渡美術館媒體作品典藏初學之路
Please Keep the SOP: A Beginner's Trajectory to Collecting Media Art Works in the KdMoFA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創作組,從事木刻版畫及散文創作。現為關渡美術館展覽組及典藏組專員。與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合作期間,經歷館內典藏品《離位》之提借,並完成《離位》於北藝大科藝館的展示版本紀錄及藝術家袁廣鳴訪談。
林子荃(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國際交流主任/時基媒體助理修護師)

「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四年回顧 - 在地的機會與限制
4 Years of the Save Media Art Project - Opportunity and Restriction from the field of Taiwan
現任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國際交流主任,及時基媒體助理修護師於德國北萊茵西發利亞藝術蒐藏館(Kunstsammlung Nordrhein-Westfalen)。2022年畢業於德國斯圖加特國立造型藝術學院「新媒體與數位資訊保存維護」碩士學程,學習期間分別於德國北萊茵西發利亞藝術蒐藏館(Kunstsammlung NRW)、卡爾斯魯厄媒體藝術中心(ZKM)、及荷蘭媒體藝術研究機構 LIMA 擔任媒體藝術與數位藝術保存維護實習生。2013年於臺灣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碩士班畢業後,曾任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管理組專案助理、臺北數位藝術中心技術組組員。目前關注於數位與類比媒體藝術作品的保存維護與修復實作。
林子荃(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國際交流主任/時基媒體助理修護師)

「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四年回顧 - 在地的機會與限制
4 Years of the Save Media Art Project - Opportunity and Restriction from the field of Taiwan
現任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國際交流主任,及時基媒體助理修護師於德國北萊茵西發利亞藝術蒐藏館(Kunstsammlung Nordrhein-Westfalen)。2022年畢業於德國斯圖加特國立造型藝術學院「新媒體與數位資訊保存維護」碩士學程,學習期間分別於德國北萊茵西發利亞藝術蒐藏館(Kunstsammlung NRW)、卡爾斯魯厄媒體藝術中心(ZKM)、及荷蘭媒體藝術研究機構 LIMA 擔任媒體藝術與數位藝術保存維護實習生。2013年於臺灣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碩士班畢業後,曾任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管理組專案助理、臺北數位藝術中心技術組組員。目前關注於數位與類比媒體藝術作品的保存維護與修復實作。
主持人
主持人簡介
陳禹先(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主持人/獨立研究者)
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主持人,現為居住於台灣的獨立時基媒體藝術及原生數位文化資產保存倡議者。曾任香港Mplus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副數位與媒體藝術修護師,及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管理組專案人員;2022年獲傅爾布萊特學人獎助,駐館於美國紐約MoMA及Rhizome進行媒體藝術保存研究。接觸媒體藝術保存的契機,來自於2014年在荷蘭Mediamatic擔任CD-Rom藝術作品檔案人員(Cd-Rom Art Archivist)的經驗。
主持人
陳禹先(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主持人/獨立研究者)
主持人簡介
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主持人,現為居住於台灣的獨立時基媒體藝術及原生數位文化資產保存倡議者。曾任香港Mplus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副數位與媒體藝術修護師,及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管理組專案人員;2022年獲傅爾布萊特學人獎助,駐館於美國紐約MoMA及Rhizome進行媒體藝術保存研究。接觸媒體藝術保存的契機,來自於2014年在荷蘭Mediamatic擔任CD-Rom藝術作品檔案人員(Cd-Rom Art Archivist)的經驗。
【《作品保鮮術—蒐藏機構與外部時基媒體修護師的雙向交流》側記】
【《作品保鮮術—蒐藏機構與外部時基媒體修護師的雙向交流》側記】
講者:陳禹先(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主持人/獨立研究者)、林子荃(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國際交流主任/時基媒體助理修護師)、謝宜樺(關渡美術館典藏展覽組專員)、Andreas Weisser(時基媒體藝術作品保存顧問)、Andreas Weisser(時基媒體藝術作品保存顧問)
主持人:陳禹先
側記:謝宜樺

【《作品保鮮術—蒐藏機構與外部時基媒體修護師的雙向交流》側記】
講者:陳禹先(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主持人/獨立研究者)、林子荃(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國際交流主任/時基媒體助理修護師)、謝宜樺(關渡美術館典藏展覽組專員)、Andreas Weisser(時基媒體藝術作品保存顧問)、Andreas Weisser(時基媒體藝術作品保存顧問)
主持人:陳禹先
側記:謝宜樺



主辦單位:數位藝術基金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本講座全程以英文進行,現場另備有中文譯稿。Q&A及終場論壇觀眾提問,將由主持人進行口譯。


主辦單位:數位藝術基金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本講座全程以英文進行,現場另備有中文譯稿。Q&A及終場論壇觀眾提問,將由主持人進行口譯。
本座談由關渡美術館與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Save Media Arts,SMA)共同主辦,邀請兩名資深的時基媒體保存工作者安德烈亞斯・韋瑟(Andreas Weisser)與亞歷山大・米尚(Alexandre Michaan)線上參與,向觀眾分享他們的工作經驗及觀察。

座談由SMA計畫主持人陳禹先及計畫國際交流主任林子荃揭開序幕,一同發表「『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四年回顧–在地的機會與限制」,依序梳理兩人對媒體藝術保存的初探、於國美館任職時執行的修復專案及SMA計畫的成形。2021年,SMA第三期透過數位藝術基金會與關美館聯繫進而合作,針對關美館典藏制定媒體藝術作品的媒材撰寫原則,並制定系統使用方針。2023年,禹先協助典藏組專員宜樺建立收藏品入藏與藏品管理方針;期間適逢藏品借出,隨即以該作品為案例,與宜樺一起進行藝術家訪談及展示版本報告。

緊接其後的便是關美館典藏展覽組專員謝宜樺,關於典藏實務的分享:「留下SOP:關渡美術館媒體作品典藏初學之路」。在禹先的協助下,宜樺對媒體藝術保存有了基礎認識,並著手整理2022年北藝大科藝館向關美館提借典藏品的各種資料,如裝置方式、展場規劃、版本差異等,彙整為展示版本紀錄(Iteration Report),這份紀錄的建立將有利於該作未來的展出及研究,同時也是時基媒體藝術保存的一環。

下半場由從事時基媒體藝術作品保存相關工作逾20年的安德烈亞斯・韋瑟接棒,以他服務過的保存案例為例,清晰地向觀眾說明時基媒體藝術保存人員的服務對象與工作項目。作為一名時基媒體保存顧問,韋瑟提及,由於時基媒體藝術的收藏相當複雜,其中包含安裝、理解、長時間且定期的檢查,而唯一的辦法是與外部專家合作,制定屬於藏品的保存策略。

最後則由媒體藝術修護師亞歷山大・米尚針對法國博物館媒體藝術的保存與典藏品管理所進行的分享。米尚指出,法國並沒有專為錄像和媒體藝術設立的保存部門,針對設備維護、維修的持續性保存,以及數位化等工作,通常由外部工程師或專業技術人員負責。為因應博物館需求的差異,建立針對整體收藏品的保存計劃至關重要,更重要的是培訓相應的收藏人員,讓他們對收藏品及其技術有足夠的理解。

在活動末尾的Q&A時間,觀眾向講者提問:數位時代之後,時基媒體藝術作品的保存是否變得更無障礙?韋瑟回應,由於現代人都有使用電腦儲存資料的經驗,這反而使他們低估保存數位檔案的重要及專業性。

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Save Media Art (四)
計畫成員:陳禹先(主持人)、林子荃
協辦單位: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

本座談由關渡美術館與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Save Media Arts,SMA)共同主辦,邀請兩名資深的時基媒體保存工作者安德烈亞斯・韋瑟(Andreas Weisser)與亞歷山大・米尚(Alexandre Michaan)線上參與,向觀眾分享他們的工作經驗及觀察。

座談由SMA計畫主持人陳禹先及計畫國際交流主任林子荃揭開序幕,一同發表「『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四年回顧–在地的機會與限制」,依序梳理兩人對媒體藝術保存的初探、於國美館任職時執行的修復專案及SMA計畫的成形。2021年,SMA第三期透過數位藝術基金會與關美館聯繫進而合作,針對關美館典藏制定媒體藝術作品的媒材撰寫原則,並制定系統使用方針。2023年,禹先協助典藏組專員宜樺建立收藏品入藏與藏品管理方針;期間適逢藏品借出,隨即以該作品為案例,與宜樺一起進行藝術家訪談及展示版本報告。

緊接其後的便是關美館典藏展覽組專員謝宜樺,關於典藏實務的分享:「留下SOP:關渡美術館媒體作品典藏初學之路」。在禹先的協助下,宜樺對媒體藝術保存有了基礎認識,並著手整理2022年北藝大科藝館向關美館提借典藏品的各種資料,如裝置方式、展場規劃、版本差異等,彙整為展示版本紀錄(Iteration Report),這份紀錄的建立將有利於該作未來的展出及研究,同時也是時基媒體藝術保存的一環。

下半場由從事時基媒體藝術作品保存相關工作逾20年的安德烈亞斯・韋瑟接棒,以他服務過的保存案例為例,清晰地向觀眾說明時基媒體藝術保存人員的服務對象與工作項目。作為一名時基媒體保存顧問,韋瑟提及,由於時基媒體藝術的收藏相當複雜,其中包含安裝、理解、長時間且定期的檢查,而唯一的辦法是與外部專家合作,制定屬於藏品的保存策略。

最後則由媒體藝術修護師亞歷山大・米尚針對法國博物館媒體藝術的保存與典藏品管理所進行的分享。米尚指出,法國並沒有專為錄像和媒體藝術設立的保存部門,針對設備維護、維修的持續性保存,以及數位化等工作,通常由外部工程師或專業技術人員負責。為因應博物館需求的差異,建立針對整體收藏品的保存計劃至關重要,更重要的是培訓相應的收藏人員,讓他們對收藏品及其技術有足夠的理解。

在活動末尾的Q&A時間,觀眾向講者提問:數位時代之後,時基媒體藝術作品的保存是否變得更無障礙?韋瑟回應,由於現代人都有使用電腦儲存資料的經驗,這反而使他們低估保存數位檔案的重要及專業性。

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Save Media Art (四)
計畫成員:陳禹先(主持人)、林子荃
協辦單位: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