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寫邊界
虛寫邊界
2019.01.18~2019.04.07
09:00 - 17:00
關渡美術館 1F
展覽簡介
文 / 藤岡勇人

《虛寫邊界》展出日本與台灣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促進兩地對各自本土歷史觀的相互交流,參展藝術家開拓對記憶、歷史、環境及日常生活的各種想像,他們的當代藝術實踐都在質疑現實世界中社會管理系統的各種虛妄。

歷史學家哈拉瑞在《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中提出,人類在公元前70,000年因認知的進化而出現了「虛寫」的能力——包括想像的現實與謊言,編造的故事成為神話與宗教,而促使大量群眾的相互合作。同時,這種虛構的能力組成族群與國家,繼而產生了文明。所以我們所感受到的都由「虛構」而生,而環繞我們的現實包括很多虛構的成分。撇開哈拉瑞對人類歷史籠統而聳人聽聞的陳述,他對人類行為與「虛寫」之間關係的看法,可以作為一個在全球化脈絡下探討社會地理、政治及文化歷史,以及當代社會展覽的引子。

哈拉瑞對「虛寫」作為國家管理的宏觀概念能含括台灣歷史與日本經濟,在漫長的日本殖民統治與本地政府實施的戒嚴令解除後,台灣得到了民主與言論自由,經過從殖民時期到民主的不同歷史階段,社會狀態的不斷改變令台灣居民感到不安,而這可與哈拉瑞對「虛寫」的看法相比較。受到中國影響的台灣政治氣候中,對台灣的身份與國際關係無疑產生了不少焦慮,部分台灣藝術家意圖透過口述歷史與集體回憶去梳理這個問題。

日本往往將科技與金融創新帶來的經濟增長放在首位,日本政府將國家的產品加以包裝,以「酷日本」的品牌向國外推銷,但2011年的東日本地震則揭示資本生產的副作用,尤其是核電生產安全的迷思,日本政府為了支持東京的發展,承諾福島核電廠大量的資金援助,經濟增長的「虛寫」——與核電安全的假象——被強加於福島一帶的郊區,那些地方正受到核污染悲劇性的後遺症影響,不難理解核事故後的數年間,藝術家們都將注意力放在這議題上。

藝術家從各自主觀的「虛寫」出發,回應社會思想與資本主義中的宏大「虛寫」,他們貼近「虛寫」的拉丁語源「fictiō」,有「形成」與「偽裝」的意思。部分藝術家試圖引導我們想像主體的存在與不存在,作品以不同的觀點揭示日常與真實的分別,使我們可以更有力去批評與解構社會的虛構,而一部分藝術家則與社會虛構出來、加諸於我們身上的現實保持距離。本展揭示社會和主觀的「虛寫」,採用以下不同方法重構「這裡」與「現在」:

1. 以虛寫手法表現這裡與現在;
2. 假設逃離或超越這裡,回到過去或未來;
3. 假設逃離或超越這裡,去到不同的地方。

在這個展覽中,現實與虛構有如潮水般相互制衡,探討假設的穿越、歷史與記憶、日常功能性、語言個體、改變虛寫等各式命題,以繪畫、雕塑、錄像、表演與裝置等不同媒介表達。有關口述歷史、集體回憶、日常生活、意識形態等不同的藝術創作和我們生活的時代與狀態產生對話,邀請觀眾去開展故事,想像一個虛寫邊緣的環境,藉此改變對日本與台灣的歷史觀感。


策展計畫:侯昱寬
策展人:藤岡勇人
策展協同:黃佩蔚
展場燈光設計:蔡旻澔
展場木作工程:鄭安舜
佈展運輸工程:杰熙藝術工程有限公司

特別感謝
王正馨、許峰瑞、李依樺、蔡坤霖、陳子澂、陳奕君、藤原小百合、土井つかさ、景山貴史、Alison Green、Audrey Thomas-Hayes
展覽簡介
文 / 藤岡勇人

《虛寫邊界》展出日本與台灣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促進兩地對各自本土歷史觀的相互交流,參展藝術家開拓對記憶、歷史、環境及日常生活的各種想像,他們的當代藝術實踐都在質疑現實世界中社會管理系統的各種虛妄。

歷史學家哈拉瑞在《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中提出,人類在公元前70,000年因認知的進化而出現了「虛寫」的能力——包括想像的現實與謊言,編造的故事成為神話與宗教,而促使大量群眾的相互合作。同時,這種虛構的能力組成族群與國家,繼而產生了文明。所以我們所感受到的都由「虛構」而生,而環繞我們的現實包括很多虛構的成分。撇開哈拉瑞對人類歷史籠統而聳人聽聞的陳述,他對人類行為與「虛寫」之間關係的看法,可以作為一個在全球化脈絡下探討社會地理、政治及文化歷史,以及當代社會展覽的引子。

哈拉瑞對「虛寫」作為國家管理的宏觀概念能含括台灣歷史與日本經濟,在漫長的日本殖民統治與本地政府實施的戒嚴令解除後,台灣得到了民主與言論自由,經過從殖民時期到民主的不同歷史階段,社會狀態的不斷改變令台灣居民感到不安,而這可與哈拉瑞對「虛寫」的看法相比較。受到中國影響的台灣政治氣候中,對台灣的身份與國際關係無疑產生了不少焦慮,部分台灣藝術家意圖透過口述歷史與集體回憶去梳理這個問題。

日本往往將科技與金融創新帶來的經濟增長放在首位,日本政府將國家的產品加以包裝,以「酷日本」的品牌向國外推銷,但2011年的東日本地震則揭示資本生產的副作用,尤其是核電生產安全的迷思,日本政府為了支持東京的發展,承諾福島核電廠大量的資金援助,經濟增長的「虛寫」——與核電安全的假象——被強加於福島一帶的郊區,那些地方正受到核污染悲劇性的後遺症影響,不難理解核事故後的數年間,藝術家們都將注意力放在這議題上。

藝術家從各自主觀的「虛寫」出發,回應社會思想與資本主義中的宏大「虛寫」,他們貼近「虛寫」的拉丁語源「fictiō」,有「形成」與「偽裝」的意思。部分藝術家試圖引導我們想像主體的存在與不存在,作品以不同的觀點揭示日常與真實的分別,使我們可以更有力去批評與解構社會的虛構,而一部分藝術家則與社會虛構出來、加諸於我們身上的現實保持距離。本展揭示社會和主觀的「虛寫」,採用以下不同方法重構「這裡」與「現在」:

1. 以虛寫手法表現這裡與現在;
2. 假設逃離或超越這裡,回到過去或未來;
3. 假設逃離或超越這裡,去到不同的地方。

在這個展覽中,現實與虛構有如潮水般相互制衡,探討假設的穿越、歷史與記憶、日常功能性、語言個體、改變虛寫等各式命題,以繪畫、雕塑、錄像、表演與裝置等不同媒介表達。有關口述歷史、集體回憶、日常生活、意識形態等不同的藝術創作和我們生活的時代與狀態產生對話,邀請觀眾去開展故事,想像一個虛寫邊緣的環境,藉此改變對日本與台灣的歷史觀感。


策展計畫:侯昱寬
策展人:藤岡勇人
策展協同:黃佩蔚
展場燈光設計:蔡旻澔
展場木作工程:鄭安舜
佈展運輸工程:杰熙藝術工程有限公司

特別感謝
王正馨、許峰瑞、李依樺、蔡坤霖、陳子澂、陳奕君、藤原小百合、土井つかさ、景山貴史、Alison Green、Audrey Thomas-Hayes
參展藝術家
中村厚子
Atsuko Nakamura

洞穴寓言
鹽、鐵絲、弦線、柏拉圖的"共和國"一書 / 15 x 20 x 15 cm / 2011

在大學就讀建築時,我心中便對於嘗試掌控自然的城市發展抱有疑問,因此我的作品關注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為具體展現一個地點當中所蘊含的無形能量、記憶與過去到未來的時間流逝,此件作品利用自然材質,如漂流木、鹽及水等,或是海浪或溫度等自然現象,爬梳「我的創作」與「自然的創造」,並將其穿插在建築空間之中,為觀者帶來物理上的體驗,並藉此探索與自然的精神連結,以及自然在現代的定位。

-

陳飛豪
Chen Fei-Hao

心中雪解車:台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
單頻道錄像、歷史檔案 / 尺寸依場地大小而定 / 2017

《心中雪解車》以台灣日治時期發生於台北的遊女殉情事件為基底,藉此與日本經典文本的《曾根崎心中》對話。有趣的是《曾根崎心中》第一部分即是以「觀音堂巡禮」為題,以女主角阿初的角度觀看整個殉情故事的發生地:「大阪」。而延續前作的單頻道錄像,本作則是以相近的靈場巡禮為主題,以過去真實曾存在於台北的「台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路線為引,透過《心中雪解車》女主角鳴戶的角度,以散文詩的形式配合相關主題的錄像以及檔案文件,重新觀看戰前戰後的台北。

-

陳亭君
Chen Ting-Chun

邊境之屋
油彩、畫布 / 151 x 151 x 3.2 cm / 2018

陳亭君的作品理念多圍繞在空間的敘事性以及真實與形象的關係,空間中的物件和擺設方式保留著人的痕跡、記憶和過往,物件(Object)也因大量的集合,再度產生另一個場景(Scene),透過來自真實的圖像,改編創造數個特製的空間和多樣物件,而圖像的解構、片段挪用、拼接和聯想,使內心情感的剪貼在畫布上留下註記和殘像。最終看似截然異樣或相互指涉的存在,都將成為更大整體的一部份。

-

陳依純
Chen I-Chun

林水源傳奇系列1-5
動態影像 / 5 mins / 2013-2018

藝術家小時候是由外祖父母撫養,在當時極為年幼還無法言語的低矮視角,去觀看這位當時村民畏懼且景仰的風水師。而由於無法言語和筆記,只能藉由觀看的幼童視角,試圖用卡通般的繽紛色彩,以視覺和感受去重現外祖父的英雄傳奇事蹟。而這種庶民式的傳說,牽扯了清光緒年間擔任雲林縣衙捕快蘇阿乖將軍,於南投林杞埔(竹山)一帶剿山匪的故事。在硘磘庄外番仔共36名軍官全軍覆沒後,村民將整個蘇將軍的軍團埋於忠義之墓。

-

周代焌
Chou Tai-Chun

前山-他者
複合媒材 / 尺寸依場地大小而定 / 2018

周代焌的計畫主要建立在歷史脈絡與文本之上,對照不同時代面對土地的方式。延續著對於土地環境上的關注,從想像著未來風景的狀態,轉而探索在不同時空下所看到人與自然相處的方式,在時間軸上由水平轉向垂直面,搜尋不同時期與區域的人類活動事件,連結關於人類面對土地的擾動與反饋。

-

笹川治子
Haruko Sasakawa

回憶-人類魚雷
複合媒材 / 尺寸依場地大小而定 / 2015

笹川治子在她的實踐中研究「戰爭」的呈現與影像,探索政治宣傳與往昔戰爭中藝術家作品在過去社會的影響,笹川開展從前的現象,作為當代社會的借鍳。
何采柔
Joyce Ho

夢見我
雕塑 / 48 x 48 x 165 cm / 2017

何采柔無論是以繪畫、裝置或影像的方式創作,她的作品總能以局部分解的動作,日常習慣的切片與豐富迷離的光影來呈現人與現實之間某種既親密又疏離的緊張關係。這些獨特而強烈的創作一方面包圍著觀眾,卻又與其保持對峙的狀態,讓日常的片刻成為了一道風景或儀式。

-

川越健太
Kenta Kawagoe

帷 第七號
噴墨列印,多媒材 / 68 x 84 x 11 cm / 2018

藝術家在攝影的過程中,發現攝影的邏輯與其內部處理結構與時間的手法,以此出發,他意圖以解讀繪畫與雕塑的獨特性質作為方法,當繪畫與雕塑作媒介時強調物質上的一致性,他則試圖發展兩者的交雜能力,並以重組他們的特質為手段,在他手中成為全新的創作媒介。

-

李承亮
Li Cheng-Liang

路上的萬年站-移動的小房間
複合媒材 / 尺寸依場地大小而定 / 2017

作品《路上的萬年站》為李承亮從現實生活的疏離狀態發展而成的場景,經由解構他自身片面的生活經驗,創造出如同煉金術般的無人劇場。觀者得以如遊行般移動於此想像空間,也能進入小房間體驗李承亮所經歷的日常狀態:可以工作、睡覺,亦或思索生活的意義。

-

久村卓
Taku Hisamura

加工_拉爾夫•勞倫的POLO衫_天空藍帽子
刺繡、現成物 / 尺寸依場地大小而定 / 2018

久村的作品將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日常,如牆壁、地板、天花、台座等的不同狀態,他擺弄、改變、重構這些元素,以致使其與新的環境產生共鳴,他邀請觀眾在新的語境下實際去感受這些「物件」。

-

山田哲平 w/z 小川優太
Teppei Yamada w/z Yuta Ogawa

著裝
複合媒材(聲音裝置) / 尺寸依場地大小而定 / 2018

山田的作品主要源自他過往當童星的經歷,長期需偽裝與隱藏真實自我形塑了他創作的視野。對他而言,他與他者(不一定是人)的對話是對兩者關係的重新演譯,繼而產生環繞着我們的世界,有如海德格所提出的「在世存有」概念。他最近的作品典藏眾人的記憶,閱讀人類的脈動——觀察自然與歷史的模式,並探索其與人類社會的相似處,他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現代社會的建設與破壞、永恆與變化、尋常與差異。

-

笹岡由梨子
Yuriko Sasaoka

希望你睡得好
錄像、聲音裝置、鋁製品、燈泡 / 5 min 1 sec / 2018

她透過「以繪畫行動進行影像錄製」的獨特手法,仿效繪畫的筆觸在錄像中創作出「觸感」,用以探索繪畫與錄像的交接點。她擷取臉部與手部的鏡頭,結合身着黑衣的偶戲表演者的低科技錄像,貌似電影特效的花絮片段,加上恰如其分的低質電腦音效,使觀眾可以感受到在一個獨特世界中的複雜故事,似曾相識但其實未真正見過。
參展藝術家
中村厚子
Atsuko Nakamura

洞穴寓言
鹽、鐵絲、弦線、柏拉圖的"共和國"一書 / 15 x 20 x 15 cm / 2011

在大學就讀建築時,我心中便對於嘗試掌控自然的城市發展抱有疑問,因此我的作品關注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為具體展現一個地點當中所蘊含的無形能量、記憶與過去到未來的時間流逝,此件作品利用自然材質,如漂流木、鹽及水等,或是海浪或溫度等自然現象,爬梳「我的創作」與「自然的創造」,並將其穿插在建築空間之中,為觀者帶來物理上的體驗,並藉此探索與自然的精神連結,以及自然在現代的定位。

-

陳飛豪
Chen Fei-Hao

心中雪解車:台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
單頻道錄像、歷史檔案 / 尺寸依場地大小而定 / 2017

《心中雪解車》以台灣日治時期發生於台北的遊女殉情事件為基底,藉此與日本經典文本的《曾根崎心中》對話。有趣的是《曾根崎心中》第一部分即是以「觀音堂巡禮」為題,以女主角阿初的角度觀看整個殉情故事的發生地:「大阪」。而延續前作的單頻道錄像,本作則是以相近的靈場巡禮為主題,以過去真實曾存在於台北的「台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路線為引,透過《心中雪解車》女主角鳴戶的角度,以散文詩的形式配合相關主題的錄像以及檔案文件,重新觀看戰前戰後的台北。

-

陳亭君
Chen Ting-Chun

邊境之屋
油彩、畫布 / 151 x 151 x 3.2 cm / 2018

陳亭君的作品理念多圍繞在空間的敘事性以及真實與形象的關係,空間中的物件和擺設方式保留著人的痕跡、記憶和過往,物件(Object)也因大量的集合,再度產生另一個場景(Scene),透過來自真實的圖像,改編創造數個特製的空間和多樣物件,而圖像的解構、片段挪用、拼接和聯想,使內心情感的剪貼在畫布上留下註記和殘像。最終看似截然異樣或相互指涉的存在,都將成為更大整體的一部份。

-

陳依純
Chen I-Chun

林水源傳奇系列1-5
動態影像 / 5 mins / 2013-2018

藝術家小時候是由外祖父母撫養,在當時極為年幼還無法言語的低矮視角,去觀看這位當時村民畏懼且景仰的風水師。而由於無法言語和筆記,只能藉由觀看的幼童視角,試圖用卡通般的繽紛色彩,以視覺和感受去重現外祖父的英雄傳奇事蹟。而這種庶民式的傳說,牽扯了清光緒年間擔任雲林縣衙捕快蘇阿乖將軍,於南投林杞埔(竹山)一帶剿山匪的故事。在硘磘庄外番仔共36名軍官全軍覆沒後,村民將整個蘇將軍的軍團埋於忠義之墓。

-

周代焌
Chou Tai-Chun

前山-他者
複合媒材 / 尺寸依場地大小而定 / 2018

周代焌的計畫主要建立在歷史脈絡與文本之上,對照不同時代面對土地的方式。延續著對於土地環境上的關注,從想像著未來風景的狀態,轉而探索在不同時空下所看到人與自然相處的方式,在時間軸上由水平轉向垂直面,搜尋不同時期與區域的人類活動事件,連結關於人類面對土地的擾動與反饋。

-

笹川治子
Haruko Sasakawa

回憶-人類魚雷
複合媒材 / 尺寸依場地大小而定 / 2015

笹川治子在她的實踐中研究「戰爭」的呈現與影像,探索政治宣傳與往昔戰爭中藝術家作品在過去社會的影響,笹川開展從前的現象,作為當代社會的借鍳。
何采柔
Joyce Ho

夢見我
雕塑 / 48 x 48 x 165 cm / 2017

何采柔無論是以繪畫、裝置或影像的方式創作,她的作品總能以局部分解的動作,日常習慣的切片與豐富迷離的光影來呈現人與現實之間某種既親密又疏離的緊張關係。這些獨特而強烈的創作一方面包圍著觀眾,卻又與其保持對峙的狀態,讓日常的片刻成為了一道風景或儀式。

-

川越健太
Kenta Kawagoe

帷 第七號
噴墨列印,多媒材 / 68 x 84 x 11 cm / 2018

藝術家在攝影的過程中,發現攝影的邏輯與其內部處理結構與時間的手法,以此出發,他意圖以解讀繪畫與雕塑的獨特性質作為方法,當繪畫與雕塑作媒介時強調物質上的一致性,他則試圖發展兩者的交雜能力,並以重組他們的特質為手段,在他手中成為全新的創作媒介。

-

李承亮
Li Cheng-Liang

路上的萬年站-移動的小房間
複合媒材 / 尺寸依場地大小而定 / 2017

作品《路上的萬年站》為李承亮從現實生活的疏離狀態發展而成的場景,經由解構他自身片面的生活經驗,創造出如同煉金術般的無人劇場。觀者得以如遊行般移動於此想像空間,也能進入小房間體驗李承亮所經歷的日常狀態:可以工作、睡覺,亦或思索生活的意義。

-

久村卓
Taku Hisamura

加工_拉爾夫•勞倫的POLO衫_天空藍帽子
刺繡、現成物 / 尺寸依場地大小而定 / 2018

久村的作品將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日常,如牆壁、地板、天花、台座等的不同狀態,他擺弄、改變、重構這些元素,以致使其與新的環境產生共鳴,他邀請觀眾在新的語境下實際去感受這些「物件」。

-

山田哲平 w/z 小川優太
Teppei Yamada w/z Yuta Ogawa

著裝
複合媒材(聲音裝置) / 尺寸依場地大小而定 / 2018

山田的作品主要源自他過往當童星的經歷,長期需偽裝與隱藏真實自我形塑了他創作的視野。對他而言,他與他者(不一定是人)的對話是對兩者關係的重新演譯,繼而產生環繞着我們的世界,有如海德格所提出的「在世存有」概念。他最近的作品典藏眾人的記憶,閱讀人類的脈動——觀察自然與歷史的模式,並探索其與人類社會的相似處,他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現代社會的建設與破壞、永恆與變化、尋常與差異。

-

笹岡由梨子
Yuriko Sasaoka

希望你睡得好
錄像、聲音裝置、鋁製品、燈泡 / 5 min 1 sec / 2018

她透過「以繪畫行動進行影像錄製」的獨特手法,仿效繪畫的筆觸在錄像中創作出「觸感」,用以探索繪畫與錄像的交接點。她擷取臉部與手部的鏡頭,結合身着黑衣的偶戲表演者的低科技錄像,貌似電影特效的花絮片段,加上恰如其分的低質電腦音效,使觀眾可以感受到在一個獨特世界中的複雜故事,似曾相識但其實未真正見過。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繁中  /  EN
繁中 /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