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藝術:文化造型運動n.0在當代」_展覽演出+對談:從月琴談起
民主藝術:文化造型運動n.0在當代」_展覽演出+對談:從月琴談起
公告日期 2022.01.05
活動日期 _ 2022.01.15 下午2:00-5:00
活動費用 _ 免費
「我們圍成一圈,漸入佳境,通向烏有」(落差草原WWWW,《霧海》,2016)
主講及演出者:
何佳興X黃建宏X陳明章X落差草原WWWW

「聲響」往往都是從遠方或深處傳來的,熟悉與陌生並存的「回聲」,並且會以各種方式滲透到視覺、身體與空間裡發出「殘響」。在當代藝術的表現上,雖不能說時常可見,但確有精彩而深度的作品,企圖指向「回聲」的感性狀態。如陳界仁的《殘響世界》將幾種不同抗爭角色所經歷的記憶場景象徵化,並通過畫外音、低沈聲音與遊行演奏描繪出「生命」中的殘響,一種合成化的脈絡聲響;王虹凱的《Haze》則企圖讓吟唱哀歌的聲響回返到大地空間裡,讓脈絡化的聲響以複現的方式,幽靈般地現身、漂浮,令觀眾在無視覺支持下必要面對殘響,殘響的理由與必然;還有鄧兆旻的《雨夜花》則在訊息與脈絡內容間反覆往來,從文件到圖像、從文字到物件、以至於到記號和空間,然後回到音樂,讓一首歌散解成穿梭在全球時空中的殘響。 而某些音樂人以另一種態度處理著音樂與聲響的「殘態」,這「殘態」真真實實地就作為音樂與聲響本身的殘餘狀態,而不似當代藝術創作將某種殘餘狀態視為具備本體論意涵的事件與現象,人在當下事件與現象中顯得特別脆弱、並受到壓迫。然而,為何歌仔戲、北管、南管、平埔調與恆春調在整體聲響和音樂的發展上,為何逐漸被推擠到幾乎被遺忘的邊陲位置?又為何有那麼多在人類歷史上神秘消失的物種?或是某些信仰、生活模式又如何在現代主義大旗下逐漸消失? 胡一之和張愛波與何佳興因為合作而結識,繼而長出了「季風文化造型工作團隊」,從圖像、聲音到織品質地,都被揉和到一之的造字裡,在造型工作的田調中,他們一起從顏色、形體、空間、氛圍開始,在文化共生的想象中落實到造型的創造與設計,慢慢地衍生出「與文化」的創作方法。這也是他們之所以推崇陳明章與林生祥的音樂觀與創作工程,代表了在地的前衛;所謂在地的前衛並非是西方典範的在地複製,也不是與西方典範對立衝突的對抗,而是從生命中找到「方法」的創造歷程,並且個體生命正是在創作歷程中逐漸變換為無人稱的生命,方法,意味著對於共享的思考,也就是漢娜.鄂蘭所謂的「政治生活」。 ( 以上文字摘自 關渡美術館館長 黃建宏)
「我們圍成一圈,漸入佳境,通向烏有」(落差草原WWWW,《霧海》,2016)
主講及演出者:
何佳興X黃建宏X陳明章X落差草原WWWW

「聲響」往往都是從遠方或深處傳來的,熟悉與陌生並存的「回聲」,並且會以各種方式滲透到視覺、身體與空間裡發出「殘響」。在當代藝術的表現上,雖不能說時常可見,但確有精彩而深度的作品,企圖指向「回聲」的感性狀態。如陳界仁的《殘響世界》將幾種不同抗爭角色所經歷的記憶場景象徵化,並通過畫外音、低沈聲音與遊行演奏描繪出「生命」中的殘響,一種合成化的脈絡聲響;王虹凱的《Haze》則企圖讓吟唱哀歌的聲響回返到大地空間裡,讓脈絡化的聲響以複現的方式,幽靈般地現身、漂浮,令觀眾在無視覺支持下必要面對殘響,殘響的理由與必然;還有鄧兆旻的《雨夜花》則在訊息與脈絡內容間反覆往來,從文件到圖像、從文字到物件、以至於到記號和空間,然後回到音樂,讓一首歌散解成穿梭在全球時空中的殘響。 而某些音樂人以另一種態度處理著音樂與聲響的「殘態」,這「殘態」真真實實地就作為音樂與聲響本身的殘餘狀態,而不似當代藝術創作將某種殘餘狀態視為具備本體論意涵的事件與現象,人在當下事件與現象中顯得特別脆弱、並受到壓迫。然而,為何歌仔戲、北管、南管、平埔調與恆春調在整體聲響和音樂的發展上,為何逐漸被推擠到幾乎被遺忘的邊陲位置?又為何有那麼多在人類歷史上神秘消失的物種?或是某些信仰、生活模式又如何在現代主義大旗下逐漸消失? 胡一之和張愛波與何佳興因為合作而結識,繼而長出了「季風文化造型工作團隊」,從圖像、聲音到織品質地,都被揉和到一之的造字裡,在造型工作的田調中,他們一起從顏色、形體、空間、氛圍開始,在文化共生的想象中落實到造型的創造與設計,慢慢地衍生出「與文化」的創作方法。這也是他們之所以推崇陳明章與林生祥的音樂觀與創作工程,代表了在地的前衛;所謂在地的前衛並非是西方典範的在地複製,也不是與西方典範對立衝突的對抗,而是從生命中找到「方法」的創造歷程,並且個體生命正是在創作歷程中逐漸變換為無人稱的生命,方法,意味著對於共享的思考,也就是漢娜.鄂蘭所謂的「政治生活」。 ( 以上文字摘自 關渡美術館館長 黃建宏)
 回上頁
分享到
繁中  /  EN
繁中 / EN